首例私塾教育案:离异父亲教出8岁“神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8:15:19
首例私塾教育案:离异父亲教出8岁“神童”(图)
2007年06月13日09:20

来源:法制日报
中国私塾教育第一案: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神童”
文/图 法制网通讯员 丁一鹤 胡浩立
这是一个由八岁孩子引起的抚养权案,但是,有人却因为案子背后透露出的深刻问题而将其称为“中国首例私塾教育案”。
八岁的小鸿儒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上学,而是独自在家中接受父亲言传身教。他可以流利朗读《ChinaDaily》上所有英文内容,通读过《三国演义》和“四书五经”。
但这个八岁的孩子却被离异父母不可调和的教育观念争来夺去。
一个孩子的命运能有多曲折?一个孩子的未来能有多少种选择?私塾教育与中国的主流教育模式孰优孰劣?当这些问题依然是大多数人心中尚未解开的谜团时,八岁的小鸿儒的父母为了让他走一条各自认为正确的学习道路,展开了一场较量。2006年12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终审判决,小鸿儒归父亲侯波抚养。
复杂童年,两岁就面对父母离异
八岁的小鸿儒有着超出同龄孩子的成熟,他回答问题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他说对动画片“不屑一顾”,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国宝档案》和《海峡两岸》。
他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嫌他们太幼稚,只有和大人交流,才能“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他有超强的英语和汉语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自己阅读英文小说、杂志;平时看的是《全汉赋》、《傅雷家书》、《诸子百家》、《参考消息》之类的书报。在小鸿儒与父亲侯波住的简陋房间里摆着各类藏书一千多册,中、英文各一半,现在小鸿儒已经读了许多。这个不过八岁的孩子表示:“自己以读书为乐。”而这一切,都是小鸿儒的父亲侯波在家进行私塾教育的“成果”。
“我认为,现在学校缓慢、古板的教育体制根本不适合培养天才,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没有比尔·盖茨的原因。”说这番话的是小鸿儒的父亲侯波。因为不满学校教育,他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对当时不满六岁的儿子进行一对一式的家庭教育,希望将小鸿儒培养成为一名“天才少年”。
而小鸿儒的母亲、侯波的前妻王育对此则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完全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教育孩子,让孩子整天面对他一个人,将来孩子怎么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远远比一个孤独的天才要重要的多。”2006年4月,王育向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请求法院变更自己为儿子侯鸿儒的监护人。
是何种教育促使小鸿儒成了今天这般模样?又是什么造成小鸿儒的父母如此对立?
在小鸿儒的背后,是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父亲侯波原来是北京市石景山区一家医院耳鼻喉科的医生,1997年通过登征婚广告,结识了某报记者王育。但是,王育在怀着小鸿儒的时候就与侯波感情恶化。1998年11月,她独自回老家生下了小鸿儒。由于双方性格差异较大无法继续共同生活,2000年11月,侯波与王育协议离婚,当时小鸿儒刚满两岁。因为侯波有北京户口,小鸿儒的抚养权归了侯波,可实际上孩子一直和王育生活在一起,母子俩共同生活了两年多。
2004年6月的一天,侯波突然出现在幼儿园将小鸿儒接走。从此,小鸿儒的心中没有了母亲的概念。
第1页:复杂童年,两岁就面对父母离异第2页:天才少年,独特教育方式下的独特孩子第3页:谈笑鸿儒,引发教育模式大讨论

在法院判决之后,小鸿儒作出胜利的手势。
天才少年,独特教育方式下的独特孩子
接走孩子后的两年,侯波没有让小鸿儒再去上学,而是把孩子放在家中自行教育。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天才”,侯波与医院解除了劳动关系,回到家里全心全意地教育孩子。
父子俩每天的课程安排很有规律。由于晚上学习时间较长,两人起床稍晚,吃完早饭后开始学习,几乎没有作业和考试。在一本日历上,侯波记录着孩子的学习进度,半年左右已经学习了6000个英语单词。
相对于学校,侯波认为自己的私塾教育是成功的,而两年的教育“成果”似乎也印证了他的预期。现在,小鸿儒的英文阅读水平已经可以与大学生媲美。不仅如此,这个八岁的孩子还读完了《古文观止》和《三国演义》。对于学习这件枯燥的事情,小鸿儒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欢。开庭时,小鸿儒当着所有的媒体记者,即兴朗读了《ChinaDaily》中的一节,又一字一顿地进行了翻译。
有的记者还想“为难”他,随便找了报纸上的一段让他读。没想到他不假思索地读出了原文并当场翻译,令在场记者惊叹不已。二审判决后,小鸿儒在媒体记者的包围下作出胜利的手势。显然,八岁的孩子十分“享受”这种在人群中被关注的感觉。父亲为此也相当兴奋,面对自己创造两年的“作品”,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小鸿儒谈吐中也显露出成熟的思想和表达:“他们(同龄人)头脑方面比得过我吗?能力、文学、专业方面比得过我吗?”“我要达到博士生的水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个个成语脱口而出,语速很快,脸上总带着一点儿得意和不耐烦。
争夺神童,法庭上演口水大战
法庭上,王育与侯波围绕着谁抚养孩子更有利的陈述和辩论也是让人感慨万千。
王育提出要求变更孩子的抚养关系,主要有两个理由。首先,她有正式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而侯波至今无业,长期靠借钱度日,并且还接受过精神方面的疾病治疗。以上种种状况表明他抚养儿子极为不利。其次,孩子的成长需要全面均衡的发展,应该接受主流的正规学校教育。而侯波自2004年6月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将儿子从幼儿园带走后,自己实施“家庭教育”,至今不让孩子上学,王育认为这些都是对孩子身心的一种虐待。小鸿儒两年来从来没有同龄伙伴,却被父亲灌输了满脑子仇视母亲和社会的思想,侯波不具有一个正常人的道德水平和良知。
侯波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答辩,他指责王育经常让小鸿儒看电视,不适当地给孩子吃药,造成小鸿儒眼睛近视,声带出现问题,双耳听力减退,心理也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不仅患有强迫症,还曾有偷东西的恶习。在幼儿园里被大家公认是最差的孩子,天天打架欺负小朋友、虐杀小动物、撒谎。自从2004年6月,小鸿儒从幼儿园被接回家后,孩子有了良好的发展,身高、体重都有了变化,改掉了身上的恶习,纠正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现在小鸿儒生活得很快乐,在快乐中还获取了很多知识。三年来,小鸿儒从一个顽童变成了表现奇佳的非凡少年,而这一切皆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凡的父亲。同时,侯波还出具了小鸿儒在石景山区银河小学的测试结果,表明小鸿儒已经达到了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可以直接进入四年级学习。
当法官征询小鸿儒本人的意见时,他对入学一事轻松地表示“可以试一试”。但问他愿与谁一起生活时,他坚决地说“不愿意跟王育生活”。在法庭上,小鸿儒对母亲始终直呼其名,没有叫一声妈妈。面对母亲要与他合影的呼唤,小鸿儒立刻拒绝并很快跑开了,稚气的脸上全是冷漠和超越年龄的成熟。
第1页:复杂童年,两岁就面对父母离异第2页:天才少年,独特教育方式下的独特孩子第3页:谈笑鸿儒,引发教育模式大讨论
谈笑鸿儒,引发教育模式大讨论
2006年12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终审宣判,判决小鸿儒随侯波生活。 但法院同时指出,侯波应当在合理的期限内,尽快送小鸿儒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这起“中国首例私塾教育案”引来社会不同呼声。有人认为,只要是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就应该被接受,毕竟每个人的资质不同,如果孩子的学习都必须千篇一律地适用统一模式,我们提供的将是始终无法更替的流水线教育,这种教育必将压抑孩子的潜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另一些人认为,私塾教育无法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孩子应该在社会群体中提高自身的素养,不能隔绝他与外界的交往。人始终是要回归社会的,需要学会如何与社会中的其他个体沟通与协作。小鸿儒的英语、语文成绩是十分显著,但也应注重其他学科的学习,不能有所偏颇。在这方面,主流的学校教育更有优势,它能够为小鸿儒提供更大的空间,而且这种教育也是全方位的,是被大众普遍认可的教育方式。
“主流教育”与“私塾教育”究竟哪一个更适合儿童的发展?未来谁都很难预料。几千年的私塾教育,如今也并不鲜见:“童话大王”郑渊洁不用上学的儿子;10岁考上大学的“神童”张欣炀;14岁的“私塾女孩”辛蕴甜;“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孟母堂,都在以不同方式传承着“私塾”这一古老的教育模式。小鸿儒在两年的私塾教育下取得了超越同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每一个残缺的家庭都有它的不幸,单亲家庭的孩子自身会承受比同龄儿童更多的外界压力,他要面对更多的困惑与冲突。生活中,小鸿儒仇视母亲,不愿提起“妈妈”二字,每每提起总是嗤之以鼻,直唤其名。对待父亲,他总是仰视,认为自己的父亲是无人能及的英雄。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却加载了太多的含义。孩子是无辜的,他不能也不应承担这种转嫁的痛苦。童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它是一个人人格养成的基础时期。也许侯波对小鸿儒的教育可能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天才”,但这种偏执的教育方式却无法塑造一个健全理智的人格。刚刚满八岁的小鸿儒,让他在父母之间抉择,他太弱小了,根本无法抵御外界的任何风浪。减小对他的伤害,减弱父母间的恩恩怨怨给他造成的阴影,是人们所期待的。
小鸿儒曾经对记者谈起他的理想,他说:“我会拥有自己的天空,由我一个人管辖,自由地飞翔。”这句话足以表明孩子在父母的离异和无休止的纷争中过早地成熟了,过早地远离了那份与生俱来的亲情,远离了本该属于他的那份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