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网络媒体舆论导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03:14
www.fjnet.cn 2009-03-21 作者:赵叶 来源:传媒天地    我来说两句
内容提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舆论环境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舆论导向模式受到挑战、政府新闻媒体受到商业门户网站冲击,危及到我国的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依据网络特点,通过制订系统规范,提倡行业自律,增强技术手段运用,加大网络监管力度重塑“把关”功能,提高把关人素质,掌握网络主流舆论,提高政府新闻网站公信力等切实措施,正确把握网络媒体舆论导向,切实维护好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舆论环境 网络媒体 舆论导向 新闻网站
近年来,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宽带的广泛普及,互联网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交流平台范畴,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崛起的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动员力的第四媒体。作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体,网络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2008年,网络媒体更是凭借其精彩表现得到政府充分肯定,迈入了我国社会主流媒体的行列。在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一系列热点事件中,网络媒体始终站在舆论前沿,发挥着利国利民的积极作用,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有生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关于“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的精辟论述又将网络媒体的地位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也表明了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在现代执政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①。然而,网络言论的分散性和自由化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发展和增强合力,并对传统舆论导向模式提出挑战,进而冲击我国的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因此,在舆论环境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正确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非常必要。
一、互联网迅猛发展引发舆论环境变化
在网络媒体出现前,所有大众传媒都遵循着由点到面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传播者根据某种利益需要和价值标准,通过充当“把关人”角色和议程设置功能决定信息能否进入传播渠道和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处于隐匿状态的受众只能一味地被动接受,不能与传播者直接交流和及时反馈信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个人化表述时代来临。网民不仅能在网络上浏览信息,还能针对各种问题发表意见,通过网络进行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快捷传播,从而形成相对一致的信念和态度,即社会舆论②。所以说,舆论环境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和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在传统媒体中,传播主体只是那些有整套严格编播机制、能连续批量生产信息的少数媒体从业人员。他们占有绝对的话语主导权和控制权,将包含自身价值观念和主观态度的信息传达给广大受众。而互联网创造了没有中心和强权的全新空间,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网民可以随意制作他人能够浏览的网页,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聊天室、新闻组等方式自由讨论、交流意见和看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麦特·德拉吉通过个人网站将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对美国总统克林顿性丑闻案的调查报告向全世界披露,让人们有史以来第一次不是通过报刊或广播电视,而是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件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网络的技术优势使个人传播成为可能,从而使信息拥有更广泛的传播主体。
由于网络媒体具有自由性、共享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普通民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不受限制地发表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或不能发表的意见。广泛的传播主体和想说敢说的传播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播内容的五彩纷呈、丰富多样。以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提到最受网民关注的十件大事为例,涉及华南虎真伪事件、“5·30”股灾、山西黑砖窑等诸多热点问题,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教育、环境等各方面。但同时大量偏激、低俗、虚假、色情、暴力、迷信和反动的信息也在污染着网络环境,并获得存在土壤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