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观察:干群关系如何更和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17:33
(网络调查)损害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
贪污腐化现象8164票 84%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7078票 73%
侵害群众权益行为6985票 72%
服务意识淡薄6356票 65%
利益分配不公5831票 60%
干部能力素质不高5326票 55%
干群交流不够3953票 41%
工作方法不当3451票 36%
其它(请留言注明)391票  4%
网友留言主要集中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太科学”、“少数干部谋取私利”、“少数群众素质和行为也有问题”等方面。
(共有9707人参与投票)
应如何改善干群关系?
加强反腐和监督6564票80%
规范权力运行5685票69%
维护群众利益5381票65%
促进分配公平4753票58%
走群众路线4275票52%
改进干部作风4078票49%
其它(请留言注明)384票 5%
网友留言主要集中在“依法办事”、“加强问责”、“政绩考核注重民意评价”、“提高政策制度执行力”、“干群都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
(共有8240人参与投票)
(数据截至5月5日12时)
网络支持:人民网观点频道
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个“大兴”的要求,首要的就是“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广泛改善”。
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危难时刻各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救助灾区群众,“同人民在一起”成为震撼人心的时代强音。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野蛮拆迁等事件引人注目。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的紧张状态,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增加了社会改革进步的成本。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成为日益迫切的现实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执政环境中,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党员干部应树立怎样的群众观和权力观?如何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本期“时事观察”,将在这些方面作出思考。
寻找干群关系的和谐支点
于建嵘
改善干群关系,离不开转变干部作风,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树立服务本位的权力观。干群矛盾的背后,是利益分配的不公和失衡,必须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和调解机制,确保利益分配的公正性。
构建规范权力运行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个别官员的“替谁说话”言论,以及近期少数干部发威虐民的行为,说明干部的权力观、权力运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改善干群关系,固然离不开转变干部作风,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在体制机制上真正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服务本位的权力观。历史和现实经验都表明,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的长效权力运行机制应具备这样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权力结构科学合理。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适当形式的分权制衡,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其二,权力运行规范有序。其三,权力监督高效有力。改善干群关系,必须建立可操作性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当前有两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一是监督的敏锐和有效,需要打通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梗阻,在制度上形成内外监督的合力,有关部门发现问题不能老是落后于“网友曝”;二是问责的及时和严肃,一些问题官员“果然个个还在”,或者暂避风头旋即闪电复出,这些都使问责机制陷入“空转”,容易激起公众的更大不满。
以分配公平破解利益困局
近年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工权益等往往是主要起因。干群矛盾和冲突,无不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相关联,反映了利益分配的不公和失衡。
利益失衡,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冲击。以维权抗争、社会泄愤等为代表的群体性冲突事件频繁发生,高昂的维稳成本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近日,清华大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近年各地维稳投入明显上升,已成为地方政府一项占相当比重的常规支出。
有矛盾和冲突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对待这些矛盾和冲突。文明法治的社会有自动纠偏、自己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事实一再证明,那种自上而下压力维稳方式成本高、代价大,越来越难以持续。因此,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维稳思维,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而理顺利益关系,实现分配公平,融洽干群关系,是从源头上“创稳”的重要一环。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在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制,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和调解机制方面有所作为。让社会各阶层真正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同时,切实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建立各种利益表达组织和机制,让弱势群体能在体制内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用法治等制度化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实现长治久安。
总之,当前的干群矛盾和冲突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破解冲突背后的利益困局,确保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
以制度推动干群良性互动
张荣臣
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少数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密切干群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构筑一个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干部行为是群众认识党的最直观标志
1940年3月至7月,由陈嘉庚率领的南侨总会慰劳团回到祖国,慰劳抗战中的祖国军民。在重庆,陈嘉庚看到的是官僚腐败,社会奢靡,铺张浪费。而在延安,他看到的是官兵平等、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最后陈嘉庚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确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成功的根本。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干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历史经验说明,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取决于对党的干部的认识和判断,党员干部的行为是人民群众认识党的最直观、最形象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决定是否跟党走的重要判断依据。
从根本上讲,今天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少数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
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的关系
表面上看,干群关系指的是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密切干群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构筑一个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一是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说得很明确,就是所有的公职人员都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
党的十七大指出,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民主选举权利的有序、有效运用,将强化人民群众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而有效地维系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致力于发展,构建发展成果的共享机制。干群关系的改善,最终要以群众利益为纽带,互动也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并且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来进行。
三是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继承和创新群众路线“传家宝”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传统,亲民爱民的形象,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政治优势,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无形资产,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
在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干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有了很大变化,要求我们既守正又创新,开启干群关系的新局面。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创新和发展群众路线,树立反映时代要求的群众观,建立和谐干群关系,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群众工作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应该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深入到群众的日常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其次,拓展和畅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快落实的。最后,把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并加以量化,从制度上形成干部眼光向下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