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人才 三年培养五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4:47:48
灾后重建人才三年培养五千
2010-08-30 08:24:00 来源:人民网(北京)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

谢和平  人民网记者 刘洁妍摄

阮曾媛琪  人民网记者 刘洁妍摄

陈祖泽  人民图片

麦建华  人民图片
核心提示
我国首个针对自然灾难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研究的学院——“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签约仪式日前举行。学院的目的,是通过专业人才力量去改变灾后生活。
目前我国在灾后重建与管理方面面临哪些问题?灾后重建管理需要哪些人才?灾区的社会工作包括哪些内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参与学院筹建的相关专家学者。
汶川地震为救援、重建留下的宝贵经验,需要系统梳理
记者:从学院的专业设置看,最大特点是专业的细化,建立如灾区心理健康、灾害经济与管理等与灾后重建相关的各个专业。设立这样一个专业细化、聚焦“灾害”的学院,目的是什么?
阮曾媛琪(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从世界范围看,每一个发生灾难的国家都会有相应的救灾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是零星、临时的,应急的救灾行为还不能转化为研究型的、系统的经验总结。汶川地震过去两年多了,现在可以说经验总结正当其时。
谢和平(四川大学校长):我们不但要总结汶川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经验,而且,其中的特殊问题,需要仔细研究和解决。比如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设立了灾害经济与管理系,就是把经济学的内涵在灾害管理方面进一步具体化和特殊化。
麦建华(香港马会公司事务执行总监):记得汶川地震后不久,我到灾区,发现各支医疗救援队包扎伤口的方法都不一样,相互还有争论,但最后他们相互借鉴、学习,摸索出了适合汶川救援的最佳方法。
诸如此类的经验,还有很多。首所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的建立,除了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系统梳理救灾经验。这既包括医疗救助的经验,也包括灾区管理等方面内容,这个经验的梳理在世界上都是很缺乏的。我们希望,通过学院的建立、专业的针对化和细致化,能够实现理论化的归纳升华,不仅有助于四川,还可以辐射到全国甚至国际。
着眼长远,注意统筹,建设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新家园
记者:举全国之力援建灾区、重建家园,缩短了人们承受痛苦的时间。目前灾后管理和重建还存在什么问题?
谢和平:汶川地震改变了受灾地区曾经的生活方式。首先,地震之后6000多名残疾人的医治性治疗已经结束,但是20岁以下的残疾人,每年要长1岁,相应的肢体康复需要也是不断变化的。
其次,重新安置受灾群众以及重建家园也改变了原来分散居住的格局,集中安置对社区及相应配套设施提出新要求,比如新板房的管理,实际上就是新的社会工作管理。
此外,举全国之力援建灾区之后,我们现在有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医院、最好的设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让现有的家园成为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新家园也是灾后重建面临的一个问题。
阮曾媛琪:灾后的管理重建,不单单是盖房子、疗伤、安装假肢等前期应急性工作,还包括很多更宏观的、长远的以及统筹性的工作,这个是我们目前需要正视的问题。
谢和平:灾区的重建任务有全局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紧迫与长远之区别。
像受灾群众安置、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道路畅通等最紧迫的工作必定要做在前面。而像灾后的社会工作、灾害康复、灾区心理健康、灾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则要重视社会修复和接续文化传承,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这种内容的重建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
灾区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作为灾后重建的“黏合剂”
记者:阮校长,作为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你认为灾后的社会工作包括哪些内容、存在哪些问题?
阮曾媛琪: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工作,帮助个体和社区解决问题,是系统工作,包括心理、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内容。它实际上是一种“黏合剂”。一般的社会工作是在城市、农村帮助解决社区问题,但是灾后的社会工作,无论是在研究还是教学上都是欠缺的。
灾后的社会工作包括补救的、发展的以及预防的。具体来看,地震中失去家人、自身残疾的受灾者,要帮助他们进行心理重塑及辅导,让他们能重新融入社区,这属于补救工作。
记者:发展性的灾后社会工作,又包括什么内容?
阮曾媛琪:举例来说,我们和中山大学合作的项目中,包括一个针对映秀妈妈的内容: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妈妈们,将自己孩子的画绣成刺绣。我们在帮助她们进行刺绣工作的时候发现,刺绣的成品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并且在未来可能成为她们的谋生技能。
除了刺绣以外,还包括农业种植、养猪等项目,还有小额贷款。上述这些就属于社区长远的、发展性的工作,受灾者在这个阶段不仅仅是受助者,还是具有能动能力、自助能力,能够帮助其他人并对自己前途有所规划的客体。
记者:灾区开展社会工作,要面对哪些问题?
阮曾媛琪:对于参与灾后重建的社工人员而言,首先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要有比较积极、坚强的意志,这里面包括已经建立的专业价值观、群体的共同支持、经验的督导。其次,在社会认同上,也有一个意识逐渐转变的过程。
通过专业人才的力量,去改变灾后生活
记者:香港马会拨款两亿元人民币,用于学院兴建校舍、添置实验室以及学院首阶段培训课程等工作。进行这项捐助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陈祖泽(香港马会主席):“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香港马会马上捐款3000万元港币用于紧急救灾。随着灾情严重性不断明晰,马会又决定拨捐10亿元港币协助四川重建。
我们通过走访灾区,认识到救灾不仅仅是短期内把房子重建起来,还是包括心理、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远工程。
麦建华:全国首所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集合了四川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师资力量,专业上“强强联合”,如四川大学有护理专业,香港理工大学在康复治疗专业上有优势,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解决灾后护理、康复、教育等方面人才缺乏的问题。
无论开设的短期培训课程还是长期本科生培养,学院的目的都是通过专业人才力量去改变灾后生活。我们预期,前3年可培训逾5000名专业人员,毕业后可投身于四川的灾后重建工作。
 
(本文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