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广州旧闻篇] 旧报中的“鬼佬”形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31:52
2006-09-23 10:15:35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旧报中的“鬼佬”形象
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年代,报纸上的外国人形象都很“负面”
1924年-1926年
1924年到1926年之间,起源于中国南方的革命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响天震地。在翻阅旧时报纸时我们发现,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年代,广州报纸上所提到的外国人,大多以“无赖”、“野蛮”“狡猾”等负面形象出现的。
历史精神
围观外国人的年代一去不返了
今年年初,广州从菲律宾引进了两名“洋保姆”,月薪5000元。她们训练有素,极受雇主欢迎。广州人如今也赶上国际潮流,学着香港人用起了“玛丽亚”,在人均工资两三千块钱的广州,月薪五千元的外国保姆,突显出有钱人的另一种生活姿态。
如果在20年前甚至在100年前,这都是平头百姓不敢想象的事,但在1200多年前,这样的情景司空见惯。那时的唐朝,蜂拥着来自中亚的摩登女郎,她们名叫“胡姬”。“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在《前有樽酒行》里这样说。从“贞观之始”到开元盛世130年间,唐代社会生活的繁荣与开放令今人难以想象。来长安经商的印度人、波斯、大食人以及西北各少数民族的多达数万,而“胡姬”就像今日农村姑娘进城一样,在长安城中充当舞女歌女,招待厨娘,用自己的青春美貌、歌舞伎艺来招徕顾客,繁荣酒肆。白居易把她们描写得相当媚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这么漂亮的女人,怕是没有什么男人可以抗拒的了。
这种京都刮起的胡化之风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来自中西文化的交融,来自社会的整体开放。因此,盛唐,我们看到的都是笑容满面的商人与胡姬。
而如果是一个封闭静止的社会,却容易让人们对一些本来很自然的事情产生好奇。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读小学有一本《小学生守则》,里面有这样一条守则:不准围观外国人。今天看来这句话相当滑稽,但二十年前来过中国的外国人,对此都有深切的体会。不管是金发碧眼、高鼻大眼的白人,还是扎着一头小辫子的黑人兄弟,到哪里都是百分之百的回头率,特别是他们一来到中国的中小城市,市民奔走相告,整条街的居民都出来看热闹。那时,外国人和外星人一样稀有。
有意思的是,我在翻阅80年前的旧报时发现,二十年代的广州人,也喜欢像看动物一样看外国人,当时一则标题为《肥妇跳车笑话》的新闻就记载了广州人以极大的好奇性目睹了一位外国妇女的滑稽姿态。而在当时的报纸上,我们看到的西人形象,几乎全是蛮横无礼、作威作福、无故殴打市民的负面形象。有意思的是,在这些新闻中,每逢洋人搞事,总会适时地跳出一位“谙西语者”。若是放在今天的广州自是不奇怪,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孩也可能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在二三十年代的广州,这景象便有些让人不解。后来,读美国人亨特写的《广州番鬼录》谈到,l9世纪30年代,广州民间社会流传着一本名为《鬼话》的英语词汇会话集,才明白广州市民的用心。看来,民间是最懂得“施夷长技以制夷”的。
战乱年代有战乱年代的人际交往模式。广州人称外国人为“番鬼”,带着明显的情感色彩,含着某种憎恨与不屑;而旧报上常用的“西人”一词,则是中性称谓。今天,他们被称为“鬼佬”,看似中性,但我们还是能从中闻到一丝戏谑的味道,这说明广州人看外国人,少了几分鄙视和仰视,多了几分平视。
我曾在建设六马路的麦当劳看到一对外国年轻人,背着硕大无朋的登山包,一脸的风尘仆仆。他们就坐在我旁边的桌子上,对着宣传单张研究了半天,挑了四个汉堡包、两杯大可乐。那模样,也就是超市里的师奶们拿着小算盘精打细算的样子。
1300年前,我们隔着一排排珠帘看胡姬;80多年前,我们隔着丧权辱国的条约看待外国人;20年前,我们隔着封闭的大门看待外国人;今天,我们隔着一层空气看外国人,他可以是你的同事、客户、邻居,擦肩而过的路人甲,甚至是家里的保姆,他们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刘毓

1924年5月10日,在惠爱西路(今中山路)的一个车站旁,不少广州人在取笑一位动作滑稽的外国妇女。

1924年6月18日,广大路,俄国妇女搭乘黄包车不给钱,并把一位广州车夫的屁股踢伤。

20年代华南的一些外国人。

1926年2月17日,两名英国水兵在沙面附近的珠江边,用枪恐吓一名中国艇妇。

20年代中期,省港大罢工期间广州沙面的外国人。
民间记忆
洋人喜欢在故衣街买旧唐装
被访人:杨阿婆,89岁
20岁时,我嫁到故衣街,我老爷(公公)以前在故衣街卖过旧衫,民国初年故衣街生意很旺,靠近十三行,洋人大多数聚集在这一带。不少商家看准了洋人的需求,贩卖有中国特色的小物件,旧唐装和洋货。不过,番鬼佬到故衣街一般只买旧唐装,如果携同番鬼婆来故衣街,番鬼婆则会在摆放发髻、丝绸、油纸伞等小物件的商铺驻足,一看很久,番鬼佬不敢催她们,只好在一旁傻傻地等,直到女伴看完买完才离开。那时的故衣街还卖宫廷中的旧物,这些旧物最受洋人青睐。
民国后期,广州洋人越来越少,故衣街也没有洋人光顾了,许多买洋货的商家都撤走了,偶然还有一两个洋人来,但新商家不像旧商家,懂得些洋话,他们只能跟洋人指手画脚,花了很长时间才做成一宗小交易。
洋人说粤语很难懂
被访者:黄竟财,75岁
洋人说粤语很难懂,抗战胜利后,我在永汉路(即北京路一带)见到一个洋人拿着一张纸条在路上询问,路人一看见是黄发卷须,满口听不懂的语言的洋人时,都纷纷躲避,这使洋人非常纳闷。正好有一个大胆的男人路过,那洋人跟他指手画脚的,说了好一会儿话后,他似乎了解洋人的意思,还指了指一个方向,洋人明白他的意思后,直冲他点头道谢。后来大伙儿围上来问那个男人,“鬼佬说什么了?”那人说,他在问路。大伙儿见他能听懂洋人的话,都很羡慕,可是那人说:“起初我以为他在讲外文,谁知听着听着,发现他说的是粤语!”
旧闻回眸
外国人的百态世相
〈一〉 滑稽
肥妇跳车笑话
据1924年5月12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十日午,有一外籍肥胖官太式妇人,带同佩有驳壳短枪并二人,从沙基搭加拿大汽车至惠爱西路下车。该妇肥而足短,且是缠足,而落车之铁板,离地又高,该妇足不能及地,踌躇至数分钟,仍未下车,司机以其有碍开行时刻,已不满意,惟回顾该妇是官太,且有卫队随后,敢怒不敢言,迫得停车以待。时该卫队知其窒碍,拟扶之下车,妇竟拒绝,谓之不太好看,卒用全力一跃而下,卫队恐其倒扑,急趋前做维持状,观者粲然,卫队随后,亦忍俊不禁。据妇转入其宅第门口时,两旁守卫,高唱立正一声,妇因忙于回礼,其纤小之金莲,竟偶触石,隆然一声,竟卒跌倒,见者鼓掌,卫士亦矣,良久妇始起立,蹒跚而入。
解读:缠足的外籍肥胖妇人,本就是少见之人,还带着佩戴驳壳短枪的卫兵,自然难免成为众人注目对象。而此肥妇举动之生猛也确实让人忍俊不禁,先是“足不能及地”,然后便“全力一跃而下”,再后来“隆然一声”跌倒,场景滑稽。广州市民当街哄笑其愚笨,而无人伸以援手,里面原因绝非“民风冷漠”几字能解释尽的。
洋人来粤游历
据1924年6月25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现有各外国教士牧师及官商人等七十余名口,携带护照,来粤游历,经由各该领事馆函请交涉员转知各属军警沿途保护,故传交涉员已将游历人数姓名,开列名单,咨请各地方官妥为办理,惟须不得各该洋人携带军火,及任意测绘地图情事,其在战区地点,亦须劝令勿往游历,免蹈危险,否则遇有意外,亦不负责云。
解读:像上述新闻这样的“中性报道”算少有的。
〈二〉 无赖
俄妇强赖车资
据1924年6月19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昨晚二时许,城内广大路口,忽起一片喧闹声,约历半时始止,查是租住于飞飞汽车公司二三楼之俄国妇,带同西洋水兵,一共四人,从普济桥分乘人力车回寓,定明每辆给值三角,等下车时,该妇等均不给付,即急足上楼,车夫等尾追喊索,反被踢伤屁股,始行闭门谢索,车夫等在门外愤愤大叫,惊动四邻,咸以为发生意外,警察闻声驰至,始悉原委,并在街外代车夫向楼上俄妇索值。后另有俄人上楼,即被车夫及警察缠纠,楼上妇见此情形,因须开门出纳,不得已始将原值给回车夫。众人始行散去。
闻俄人等,为俄国白党失败者,在此营丑业,已经数月,平日怪状百出,路人侧目。
解读:1924年,广州民国日报上的“俄妇”几乎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在苏俄,白党遭到红军攻击,溃逃各地,不少人在广州“营丑业”卖淫,这次又想坐霸王车,几乎没好形象。
俄人捏控同居
据1924年6月26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文德路某号住客俄人某氏,昨忽报区,谓被同居马某,潜入寝室窃去西纸百余元,请予传案追究,当经该管五区一分署派员查勘,该俄人无确证举出,而寝室又非有毁烂痕迹,且马氏为体面之人,断不肯出此卑劣手段,故置诸不理。但该俄人有亲谒局长报告,务欲达到赔偿目的,惟吴铁城局长亦以其言语不符,认为疑点,等候区查明办理云。
解读:吴铁城是上世纪20年代的广州政法系统影响力较大的一个人物,断不会因你是西人便轻信你对中国人的指控。
〈三〉 恶兵
洋兵殴打华人之蛮横无理
据1925年5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昨廿一日下午八时许,又有某国水兵四人,行经沙基路,无故将华人次第乱殴,沿途华人被殴者,已有四人之多,迨殴至一肥胖华人之际,途人奔避,秩序为之大乱,其时适遇衣西装少年三人至此,以水兵无故逞凶,遂严向质问。岂料该水兵老羞成怒,竟又将三少年乱殴,该三少年为自卫计,结果四水兵不敌,狼狈而逃,入其洋行躲避,迨警察追至,无从戈获。闻被殴之肥胖华人,是沙基明德店东,经报警区存案,查外国水兵,动辄无故殴打华人,而曾受教育之水兵,亦胆敢在中国境域内无故逞凶,其蔑视我国心理,概可想见,深愿当局提出严厉交涉。
解读:外国水兵,尖船利炮,国耻、主权,外国水兵这个词能引起当时国人的诸多想象。
法水兵抢烟伤人
据1925年5月26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法国驻广州大领事钧鉴,敬启者,月之廿一晚将九时忽有贵国水兵三名,如醉如狂地闯人敝店,大肆咆哮,竟不给值,欲取烟盈掬,店伴见其举动强蛮拒之,乃悻悻而去,既复嚣嚣然来,竟将大石一团,掷击店伴,倏忽间躲避不及,店伴罗学澄即被击中面部,受伤极重,血流如注,当经值班警察目击详情,正欲将凶徒拿住解送警区,料不到该水兵行动迅速,刹那间飞奔逃入沙面作为护符,因此未将凶徒拿获。
解读:又是水兵伤人!
英兵威吓艇妇
1926年2月19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昨十七日早九时许,晨光希彻之际,有一沙艇在西濠口载搭客两名,前往花地,距经沙面附近海面,突被在该岸停泊之英国浅水舰兵两名,不知口噪何语,击枪指吓。该蛋妇睹此情形,不知何事,大惊失色,致将搭客之毯帽及艇内木板跌下海中,亦所不顾,飞驶而避,当时适有罢工会纠察电船一艘,见此情形,亦不知何故,遂停轮观察。见该艇去后,两英兵始荷回长枪哈哈大笑,各纠察员始知该水兵威吓艇妇云。
解读:开个玩笑本来是无伤大雅,但因玩笑的双方是英兵与艇妇,而玩笑的道具竟为击枪指吓,这个便不只是玩笑那么简单了,情节虽不至乱殴华人严重,但英兵的蛮横无礼由此可见。
〈四〉 蛮人
番鬼佬逞凶殴华人
据1925年4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昨日下午八时许,西堤关口前有少年二人,手拖单车,步行欲转大沙基,忽有西人二名,亦跟后而至,两西人沿途嘻笑,手舞足蹈,操语甚快,贴近拖单车侧,齐手合脚,竟将二拖单车者拳打脚踢。该两少年忽遭强暴,正欲辩论,而两西人随打随骂,密如雨点。旁观者以西人无理逞强,互相质问,奈彼此言语不通,正无从排解之际,迨遇一谙西语之人驰至,操西语严厉质问,彼知理屈,自言误认错人,请为谅解等语。围观者鸣笛呼警解办发落。二西人见激成众怒,狂步避落船内而逃。船人以彼是逞凶之人,严行拒绝,西人无法,急步入沙面。
法人殴打司机无理
据1926年12月16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昨十四晚深夜二时许,有沙面志利洋行法国商人罗亚美律尔卑一名,行至警察第五区正署段内南堤二马路远东汽车公司,雇汽车一架巡游,开车后,讵该西人谓司机潘兆相,开车太慢,有意与其为难,不由分说,将潘乱殴,潘受此重创后,下车将之拘返警察第五区署,依法解决。
讵该西人到区后,不服判断,大肆咆哮,第五区长以此案关系外人殴打工人,星夜致电报公安局钱局长请示。钱局长据报后,即派出谍捕队长熊士达到区办理一切。由区判决处罚该西人十五元。讵该西人身上又不名一钱,只好由外交部将该西人提解回部,转解法领事讯辩。
旧时世相
美国人请求离婚
1925年10月8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某洋行大班嘉利,以其妻嘉利素珍,私与船主碧文通奸,及有背夫私逃情事,特向地方审判正式起诉,请求离婚,并有俄国女子马路素,美人麦坚利、马时兼等,到案具结宣誓,共作证人。
缘嘉利系美国人,于民国四年在广州沙面,娶华人李素珍为妻,结婚十载,并无子女,两造情感,初颇亲爱。近因被告人耽于游乐,恒不告其夫离家外出,日夜不归。本年春间,复与船主碧文通奸,由省往港,居于油麻地窝打路道二十一号。4月1日,又由港搭张家口轮船前赴逞罗,在船上复与船员同房共宿,俨如夫妇。事为原告人察悉,遂提起离婚。
法庭审后判嘉利与李素珍离异,诉讼费用归李素珍负担。判文如下:本案原告主张被告人不守妇道,离家外出,日夜不归,案经提出被告人四月十日信函内载,“前中旬三姑约往逞罗一游,妾见闻居无事,颇欲一览该地风景,故与之偕行,理应先行修函奉达,然后前往,奈因时间迫速,故未函达”,及“月尾当买舟回港,或再随同往美洲一游”等语为凭,逞罗系属异国,被告人未得其夫之允许辄行前往,已属非是,且回省后,又竟离家别居,经数月之久,直至本案辩论终结之日,尚未返家,对夫对家,丝毫不顾,如此情形,实不得不认为以恶意遣弃其夫,而有一去不返之意。况被告人于本年春间与船主碧文通奸,已有马时兼及麦坚利到庭证明,在张家口轮船与船员同房共宿,俨如夫妇,亦有马路素到庭证明。此等证人均经出具切结,或当庭宣誓,无半点可疑,可证言可信为真实。本案原告人之请求,自应认为有理由,应即判令离异。
解读:妻子红杏出墙,从来都是男人最为忌讳及难容之事,何况这妇人不仅与他人同居,还在出埠的船上与船员同房共宿,行为放浪,是可忍孰不可忍。若是换了中国男人,早就按捺不住。这个美国洋行大班半年后才提出离婚申请,到底真是应了那句“老婆出轨,老公通常都是最后一个知道”,还是他爱妻至深,一直期待对方回心转意?
美国国庆节沙面热闹
据1924年7月5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昨四日乃美国独立纪念日,是日上午,驻粤美领事署设宴招待各国领事,及本国侨民,举行庆贺盛典,正午寄泊沙面对海之美舰鸣炮志庆,沙面内,除改国侨商外,各国银行,亦一律休业一天,以志庆祝,下午三时,美舰水兵与侨民等联合在芳村举行垒球游戏,到场参观者,一时颇众云。
解读:美国国庆日,侨民与美兵同欢,热闹非凡。
法国国庆日沙面寂寞
据1925年7月15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昨十四日乃法国国庆日,驻粤法领事,是日上午在署内设宴遍请各国领事,庆贺盛典,晚间在法界公园内举行种种之游乐,往年佣工于沙面之华人,每于是晚,前往参观者颇众,近自英法两国工部局颁行苛例后,各人均不愿往,故是晚之情形,违不如往年之热闹。
解读:由于英法工部局颁行苛例,限制华人进入沙面,自然引起民众反感,所以法国国庆日无人前往,场片冷清。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刘毓 实习生 李斯璐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第76期·广州旧闻篇] 旧报中的“鬼佬”形象 [第33期·广州旧闻篇] 旧礼教背景中之爱恋 [第30期·广州旧闻篇] “大姑,买番鬼佬嘢” 旧闻第83期:热爱她,维护她 - 每日旧闻 - 旧新闻报︱ 旧闻第84期:乌鲁和木齐 - 每日旧闻 - 旧新闻报︱ 旧闻第86期:无辜的百姓 - 每日旧闻 - 旧新闻报︱ 旧闻第91期:后来……,果然……! - 每日旧闻 - 旧新闻报︱ 旧闻第95期:请说普通话 - 每日旧闻 - 旧新闻报︱ 旧闻第97期:官人,我要! - 每日旧闻 - 旧新闻报︱ 旧闻第99期:照方抓药 - 每日旧闻 - 旧新闻报︱ 旧闻第98期:信托哥,成正果 - 每日旧闻 - 旧新闻报︱ 旧闻第94期:一小撮黑人 - 每日旧闻 - 旧新闻报︱ 鬼佬:旧报中的“鬼佬”形象 [第101期·广州旧闻篇] 对待疯癫,民国广州依然官僚 [第88期·广州旧闻篇] 78年前,广州下大雪了 [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第01期·广州旧闻篇] 为广州播下现代种子的人 旧闻第102期:别迷恋数据,数据只是一个传说 - 每日旧闻 - 旧新闻报︱ [第95期·广州旧闻篇] 年初二,吃“无情鸡” [第77期·广州旧闻篇] 自绝,怎一个“厌世”了得 [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第03期·广州旧闻篇]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第62期·广州旧闻篇] 狗岭腾“龙气” 炮轰两百载 [第39期·广州旧闻篇] 一头一时尚,一发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