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泥石流:每次天灾背后都是人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21:40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爆发泥石流,这中间的原因。
',1)">甘肃舟曲县城部分街道出现1米高淤泥
',2)">
灾民聚到当地山上避难 边跑边哭
这是去年(2009年)甘肃省舟曲县水土保持局发表的一篇报告:
舟曲水电开发建设中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做法
2010年08月09日16:28
一、开发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舟曲县地处甘肃省南部,居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端,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县境。为了促进舟曲县经济发展,2003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出台许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大力开发水力资源修建水电站。从2003年至2007年,共有53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签订合同,41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已建成或在建,12个马上就要开展前期工作,这些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占全县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80%以上,41个在建或已建的水电站工程合计扰动地表面积达322.83hm2,弃渣达3834.8万m3,水土流失预测量达74.9万t。在这些开发建设项目中70%以上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大多数业主存在水土保持意识差、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脆弱的生态环境又会遭到一次严重的破坏。因此,深入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监督开发建设单位科学、规范地开发水力资源,切实有效遏制新增水土流失,达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成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工作成效
近几年,该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部门以开发建设项目为重点,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及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的工作,经几年的努力,在49个签约立项的水电开发建设项目中,已有46个项目编报了水土保持方案,方案编报率达93.9%,其中有40个已得到批复,方案审批率达87%。已征收了32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达130余万元。方案已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5.72公顷,治理程度达90%以上。
三、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严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实施、验收“三关”
1.严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水土保持预防监督部门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在开发建设项目核准立项、银行贷款之前必须要有水土保持部门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因此,各开发建设单位主动找水土保持部门咨询水土保持方案办理程序,上报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部门在审批方案报告书时,组织专家评审组,认真审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从环境保护、保持水土的立场对方案报告书从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修改意见,直至补充完善后才批复。
2.严把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关。加强水土保持方案执行情况检查,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是水土保持执法的关键程序,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是执法的重要技术依据。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的检查,建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数据库,动态监督管理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的治理,督促开发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中设计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及时从建设单位主体工程设计及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中了解施工弃土弃渣产生的部分和土石方平衡情况,及时跟踪弃土弃渣的产生和去向。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将弃土弃渣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要求,排弃在专门存放地,并采取充分的拦挡措施。
3.严把水土保持工程竣工验收关。验收时着重检查“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质量,主要检查水土保持设施的设计、施工落实情况及建设进度,核实完成的水土保持工程量及质量,查实水土保持投资到位及使用情况,评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与生态环境恢复、改善情况,落实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维护责任,提出整改意见和完善措施。在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过程中没有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监理工作的项目不予验收,水保工程没有达标的不予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产使用。
(二)不断完善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舟曲县实际情况,制定并颁布了《舟曲县〈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和一系列规范执法和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为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依据。
(三)建立了一支精锐的执法队伍
监督站目前在编的7名执法人员,都是通过培训考核,取得省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思想觉悟高,业务熟练的工作人员。
(四)做好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面向上级、面向领导、面向开发建设单位及广大群众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宣传水土保持法规定的开发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反复强调水土保持法规定的具体法律义务和相应的具体工作,提高开发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法治意识,利用县上召开人大会议或其他大型会议,在场外用展版宣传水土保持工作,印发宣传材料,向县上各级领导详解水土保持执法等工作。在 “四五”普法和水土保持法颁布纪念日,采取印发《水土保持法》宣传资料、书写标语、悬挂横幅以及播放电视专题片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宣传。面向开发建设单位分阶段进行跟踪宣传,使开发建设项目各个建设期的水土保持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五)争取部门协作,带动水保工作开展
以部门协作为手段,加强对开发建设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督管理。在对项目实施监督检查执法过程中,积极与项目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取得联系,向他们查询项目的有关情况,宣传水土保持法,宣传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直接介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前期管理,及时掌握人为水土流失动态发展,提高管理效率。
(六)以严厉查处违法造成人为水土流失案件为手段,促使开发建设单位自觉履行水土保持法所规定的义务
由于对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认识的不到位和部门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开发建设单位可能知法违法,拒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水土流失防治义务。为了更加明确法律责任,对一些严重、典型的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严厉的查处,打击违法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行为。一是对建设单位依法进行经济处罚,对责任人建议其主管单位给予行政处分。二是依法强制要求开发建设单位对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或者依法组织技术力量对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及时治理,治理费用由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单位负担。三是对受处罚的违法单位,仍要加强宣传,详细解释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条款,以加深开发建设单位对法律的理解,增强其水土保持法制观念,保证其在后续的开发建设中自觉防治人为水土流失。
(七)制定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的制度
1.简化水保方案审批手续。在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简化县级立项水电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将二次评审合为一次评审,既提高工作效率,也减轻开发商的经济负担。
2.减免部分费用。
3.主动、热情服务。
4.公示收费标准,透明执法。明确并公示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收费依据、标准、缴费程序。
(八)做好方案实施监督的后续设计、监理、监测
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工作。监督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监理、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监测工作,并要求定期上报监测数据。及时了解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作者:作者单位:甘肃省舟曲县水土保持局)
来源:《发展》杂志“调查研究”版(2009年8月7日)
',3)">
',4)">2010年8月9日上午,中心接收到总参测绘局完成的舟曲县灾后航空摄影处理后的数据,在西安分别将灾后影像数据传给救灾前线指挥部和中心,及时制作完成1:4100、1:6100灾后图像,于11点将影像数据提供部现场指挥部,13时将影像图二套提供给部值班室。
国家测绘局紧急启动甘肃舟曲县泥石流灾害保障
2010年08月08日20:54  来源:

舟曲县灾前1:10000航空影像地图(局部,国际测绘局2010年8月制)

舟曲县灾前卫星遥感影像图(局部,国际测绘局2010年8月制)
人民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 段欣毅)国家测绘局消息,今日凌晨,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国家测绘局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紧急调动航空摄影飞机前往灾区,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灾区高分辨率航空摄影影像,为抢险救灾提供紧急测绘保障。
灾后航空遥感影像对抢险救灾指挥决策、灾情评估等具有重要作用。据介绍,目前,国家测绘局已紧急调遣一架航空摄影飞机前往兰州,择机起飞。甘肃省测绘局已于今天派员携带一架航摄无人机到达灾区一线。
此外,国家测绘局还开通了测绘成果绿色通道,组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等所属单位快速提取分析、测绘资料,制作完成并为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办、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土资源部提供灾区舟曲县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区划图等测绘成果近40幅,积极为抢险救灾指挥决策、灾情评估等提供测绘服务。
(责任编辑:封欢欢)
甘肃舟曲县卫星遥感对比地图(左图为灾前 右图为灾后)

',5)">
5秒





国土部通报舟曲特大泥石流五大成因
2010年08月10日 00:45

8月9日,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区搜救进入第二天。图为消防官兵正在搜寻失踪人员。 中新社发 刘忠俊 摄
中新社北京8月9日电 (记者 阮煜琳)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9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召开国土资源系统抢险救灾紧急会议上说,今年中国发生的地质灾害约三分之一发生在发现的隐患点之外。许多地质灾害突如其来,猝不及防。
今年,中国气候极端异常,部分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发。今年1至6月,全国发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32.3%、177.8%和190%。与2009年1至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增长了近10倍。
徐绍史说,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在舟曲县北山三眼峪和罗家峪,两条泥石流掩埋堆积区总面积0.57平方公里,固体堆积物总量约180万立方米。
徐绍史说,形成这次特大泥石流的因素主要有五个:一是地质地貌的原因,舟曲县城附近山高川深,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比较厉害,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二是地震的原因,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而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等需要3到5年时间才能消除;
三是气象原因,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舟曲持续干旱,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雨水容易渗入岩体,并导致滑坡;
四是降雨的原因,舟曲8月7日晚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造成崩塌或滑坡等;
五是地质灾害的固有特征,即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破坏性强”,今年发生的地质灾害约三分之一发生在发现的隐患点之外。许多地质灾害突如其来,猝不及防。
徐绍史强调,要调集全系统力量全力搞好国土资源系统抢险救灾,做好灾害排查工作。同时支持配合救人、清淤、清除堰塞湖、转移安置群众等相关工作。
按照方案部署,国土资源系统将用三天左右时间完成舟曲灾区地质灾害排查及野外调查评估工作。(完)
舟曲泥石流成因:植被破坏且是高山峡谷地形
2010-08-10 07:59   南方日报
“虽然舟曲堰塞湖只有200万立方米泥沙,是汶川地震时的1/6—1/4,但舟曲堰塞湖排险难度大于汶川。”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副所长王得楷直言。
王得楷说,堰塞湖处是白龙江在舟曲县最窄的地段,流出县城后江面变宽,如果大规模爆破,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的居民点。
泥石流成分复杂
汶川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泄流形成的洪水,曾淹没宝成铁路涪江大桥下一条公路的部分路段。洪水携带了大量漂浮物,大多是断木、枯草、篱笆和油桶等小型物体。对于大的漂浮物,部队还曾采用炮击的方式炸碎它们,以防撞击铁路大桥。
本次舟曲堰塞湖排险,新增诸多难处。舟曲堰塞湖所在的白龙江下游,布满了先前泥石流带来的墙体、大石块、泥沙、钢筋等复杂成分。有人担心,舟曲堰塞湖爆破后泄下来的巨流洪水,可能因为携带这些复杂成分带来新的灾害。
王得楷解释,汶川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属于整体性滑坡,但在舟曲截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的是泥石流,属于混合体,水分充分参杂其中。一旦爆破形成小缺口,泥石流很快又将缺口弥补,不易泄泥。
山体松散潜在危险大
相比汶川地震大小不等的堰塞湖,舟曲堰塞湖的地质状况更令人忧心。据了解,舟曲县位于白龙江中上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大沟深,地质结构松散,地处亚洲第一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带,县城东侧、白龙江北侧的大川乡泄流坡滑坡体,是典型的多发性、断裂带、堆积性滑坡。
据报道,舟曲县白龙江沿岸山体曾为汶川大地震震松,遇持续暴雨,容易发生山体塌陷和大型泥石流,从而形成具有威胁性的堰塞湖。而在汶川地震中,堰塞湖沿岸的山体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完好,潜在危险小。
记者从兰州气象中心了解到,舟曲本周继续有降雨。对此,王得楷认为,堰塞湖处是白龙江在舟曲县最窄的地段,出了县城江面比较宽,如果大规模爆破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的居民点。
王得楷警告说,如爆破出问题,“更大的潜在危险位于80公里外的武都城,一座抵抗风险只是50年一遇的中型城市。”
截至17时左右,经过武警水电官兵连续8个小时的奋战,对舟曲堰塞湖成功爆破4次。堰塞湖水位下降1米,抢险取得了重大进展。王得楷认为如果爆破顺利,可能两天处理完毕,“但难度很大”。
暴雨司空见惯,人们并不在意
8月7日22时左右,暴雨侵袭舟曲县,但并没有引起当地居民的注意,正因为当地不同于甘肃中西部———这里下雨是常事,尤其在夏季,雨水尤其丰富。
8月8日凌晨3时许,洪水淹没至位于白龙江沿岸广坝地区楼房的二楼,三眼村和月圆村一带已被夷为平地。仅月圆一村,人口就有2000人。至凌晨灾情传递出时,后果严重程度超乎外界想象。
据绘制路线图的当地人士称,8月8日零时许,泥石流从山谷中一路冲下,首先冲倒靠近山脚的平房,接着携带着泥沙的石流越滚越大,慢慢堆积在房屋上。
高度累积得差不多时,洪水和泥石流便翻过阻挡物,继续横向前行。有些石头体积巨大,跟一辆小车差不多。“就像农民犁地,一沟一沟,等把第二条填高,又会翻过去了,就这样一浪一浪,没多久,一大片就全被吞噬了”。
凌晨1时许,地面上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大家不知道从哪里传来,声音大得让人无法辨别方向———山洪暴发了。
洪水从三眼峪冲过来,“没想到所以无防范”
2008年,舟曲全县在汶川地震中共有19个乡镇13.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震灾死亡15人,重伤59人,住房倒塌和严重损毁200多万平方米。地震后,地质灾害点增加了24处,舟曲县境内共有滑坡体100多处,泥石流沟道150多条。
而白龙江河谷处是霄水沟和老凹沟,两沟历来是舟曲县发生洪水和泥石流的主要地点。为防止泥石流和滑坡,当地政府在两沟前修筑了围堤。但这一次,泥石流改道了。
“没有人想到洪水会从三眼峪冲过来,所以根本没有防范。”该人士称。在《甘南州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附带的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区段)名单中,也没有关于三眼峪的任何预警性描述。
目前看来,三眼峪附近一带居民受灾最严重。因为大多是平房,且洪水夹杂着泥石流,冲击力大,这里基本被夷为平地。
事故发生10分钟后,舟曲县城停电,陷入漆黑,当地居民陷入一片恐慌,也给疏散工作带来了更大麻烦。很快,泥石流冲垮水库,造成供水中断,甚至冲向当地电信大楼,通信也因此中断。
■专家访谈
高山峡谷加剧舟曲伤亡
据了解,舟曲海拔高度在1173—4504米之间,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1992年6月4日,三眼峪沟发生50年一遇的大规模泥石流,死伤87人。本报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人员,在1997年即发表论文警告说,若三眼峪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灾害损失将大大超过1992年。
昨日,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朝辉,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认同论文中的观点,并指出舟曲高山峡谷地形,是当地灾情严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话
南方日报:舟曲这次特大泥石流灾害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朝辉:根本的原因是植被破坏,这造成当地土地裸露,再加上当地山高谷深的地形特点,突发强降雨的时候,泥石流很容易诱发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
舟曲县城在狭长的山谷之中,两岸都是陡坡,土质也非常疏松,山体高差大,植被破坏后,山体崩塌,泥石流就像从头顶上掉下来一样。而且,狭长的山谷地形造成当地行洪量有限,灾害发生快,逃生区域特别小,这都是导致大规模人员被埋的重要原因。
南方日报:这次灾害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跟当地的农业与人口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陈朝辉:像舟曲这种的高山峡谷地区,尽量保持植被的原始状态是最重要的,封山的同时,也要在一些植被稀少的地方植树造林。
但随着历史上移民的涌入和当地农业人口的增多,很多明显土壤厚度不够、坡度过于陡的地方被硬性开发,不仅在舟曲,临近的四川重庆的一些县市,也是这种情况。这种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在高山峡谷地区广泛进行,很容易诱发大规模的泥石流。
总的来说,要避免在地质灾害隐患地区进行城乡建设。
地质学家范晓深度解读甘肃舟曲泥石流成因
2010/08/10 11:1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联合腾讯绿色频道采访了地质学家范晓,深度解读了甘肃舟曲泥石流成因
解读要点:
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域,此次甘肃舟曲泥石流灾难远远超过以往
起因是强降雨,但是从强降雨2个小时以后到泥石流发生,缺乏及时的预警
预防工程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半路因资金问题停建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森林大量砍伐,耕地的扩展,造成了很严重的水土流失
2000年以来,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城市的扩展,很多工业项目,包括公路的改建和扩建,对环境影响非常大,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危险
大规模的工程活动,甘肃只是一个缩影,现在全国都是这样,大规模的城市扩展、全江全流域的梯级水电开发、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到处都是工业开发区。特别是很多大型工程分布的中国西部山区,历来都是地质灾害高发的区域,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表的地形、地貌的改变,加剧地表植被的破坏与水土流失,也会增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
四川新闻网:您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这次甘肃舟曲县特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范晓:白龙江流域本来就是一个地质灾害高发的区域,例如从舟曲县城往下白龙江沿岸大概17公里的地段,就有13处滑坡,12条泥石流沟。其中有几个滑坡应该是全国有名的,例如舟曲县城下游5.5公里处的泄流坡滑坡,历史上多次滑动,最大方量达到6000多万方,1981年发生的一次滑动把白龙江堵断,形成一个堰塞湖,回水把舟曲县淹没了一部分。舟曲县城附近还有一个很大的滑坡,叫锁儿头滑坡,那个地方也有一个电站。这些滑坡实际上都被列入了今年甘肃省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点。舟曲县城这次的泥石流发生在县城北面的两条沟,一个叫三眼峪,一个叫罗家峪,它们都是泥石流沟,历史上多次发生泥石流,整个舟曲县城实际上就是建在长期以来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扇状体上。三眼峪沟距今约180年以来,就发生较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11次,给舟曲县造成严重灾害。最近的一次是1994年8月7日,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92年6月4日,相当于50年一遇的流量,也是在这个地方,影响到舟曲县,当时统计的是冲毁房屋344间,死伤87人,直接损失1260万元;其它的还有1989年5月10日,毁房360间,伤51人,冲毁桥梁、公路多处,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1961年夏,泥石流毁房160间,死伤28人;冲毁道路、桥梁,中断交通40天;1916年夏,泥石流冲毁房屋90余间,死伤63人。这些泥石流都和暴雨有关。而这次暴雨的降雨量、泥石流的规模以及造成的损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
据新闻报道,8月7日晚上10点开始下雨,两个小时降雨量是90多毫米,到12点过泥石流就下来了,降雨量超过以前几次泥石流。另外,以前人口少,很多地方没有人居住,,但是现在舟曲县城的规模已经扩得很大了,占据了很多泥石流的通道。
泥石流一个最重要的起因就是要有强降雨,加上其他的一些基本条件就会形成泥石流,这次降雨量规模很大,所以它的泥石流规模也很大,在上世纪90年代,对舟曲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的泥石流专门做过一些治理工程,包括泥石流的拦截、排导、停淤工程,但因为资金问题,工程并未按设计完成,所以这个方面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包括预警,因为泥石流就跟暴雨有关,暴雨下了两个小时泥石流才下来的。在强降雨的过程当中,是可以做出一定预警的。在泥石流可能通过的区域,一般是需要留出一定的排洪道,包括一定的泥石流排导工程。现在因为城市的不断扩展,很多建筑都是修在有危险的区域里面的,一旦泥石流下来就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这次灾难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四川新闻网:您刚才讲到,历史上曾经建造的一些预防的工程措施,这个工程措施大概是哪一年,叫什么名字?您知道吗?
范晓:当时对三眼峪的泥石流治理规划是在1996年,后来完成的主要是一些的泥石流的拦挡工程,就是筑一些拦挡的坝,但是这些坝是可以过水的,把泥沙拦起来,水可以流走。另外还有一些排导工程,两边修筑堤坝,引导泥石流顺着堤坝之间的沟道走。还有要给泥石流一定的停淤空间。根据2006年发表的报道,三眼峪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因后续资金的原因,并未做完,这个可能对这次泥石流造成的灾害有一定影响。
四川新闻网:您能不能再给我们分析一下,除了强降雨的原因以及其他的一些预防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范晓:刚才提到的人类工程活动,不能只从这次泥石流发生的县城附近来看,它对整个白龙江流域的环境影响都是非常严重的。从历史上看白龙江流域森林覆盖率是比较高的,但是从50年代以来大规模砍伐森林一直到9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砍伐,森林破坏是非常惊人的,也造成了很严重的水土流失。据不完全的统计,森林面积减少超过70万亩。
另外就是耕地的扩展,据有关资料该地区40度以下的坡地基本上都被开垦。白龙江边的舟曲县城海拔是1300多米,两岸最高的山峰有3800多米,相对高差约2500米,坡度是非常陡的,在这种情况下耕地差不多分布到半山的位置了,这也是对环境很严重的一个影响。
另外就是2002年以来,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对环境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这个开发力度非常大,全流域整体进行梯级开发,仅在舟曲县境内的白龙江干流上,就有7个梯级,白龙江的支流现在也是遍地开花,整个甘南州已经建成的有156个电站,而且在建的规模跟这个差不多。电站施工造成的植被损毁、水土流失的面积也是很大的,还包括电站施工开挖的很多料场以及弃渣,这些弃渣多沿河谷堆放,这些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实际上给泥石流、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一旦有强降雨,就可能诱发地质灾害,这是对整个区域而言,并不一定就是指这次舟曲县城的泥石流。白龙江上游很多都是引水式的电站,引水式电站是通过隧道把水引下去(开挖隧道会产生很多的弃渣)形成落差发电,它造成很多减水、脱水河段,也对环境造成破坏。
另外还有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城镇扩展。城镇扩展刚才已经提到了,不适合建筑的地方也在大量的修房子。公路大量的改建和扩建,也是因为有大量的水电工程,很多地方蓄水以后需要改建公路的,要在陡峭的山坡进行开挖,也会进一步加大地表地质环境的不稳定。包括成兰铁路,规划要从九寨沟县进入甘肃的迭部、舟曲等白龙江上游地区,这个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2000年以前主要是森林砍伐,2000年以来主要是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城市的扩展、很多交通以及工业项目,这是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两个阶段,在这样一个地质灾害高发区,人为的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威胁与危险。
范晓:水电开发这个事情也是一个长期的隐患,虽然这一次的灾害不一定是因为水电开发直接造成的,但是现在甘南州水电开发的规模非常大,现在水电的税收已经成为整个甘南州最大的经济来源,它占全州的税收是在50%以上,这里当然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环境方面的代价,所以我们在发展的时候,要考虑怎么样才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发展模式,不能仅仅考虑一个短期的经济利益,就象过去的砍伐森林一样,有许多成本和代价并没有计算。例如,一旦发生大的灾害,就要花费巨大的抢险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成本,而生命的代价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所以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很好的调整,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通过这次灾害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
四川新闻网:这些大型水电项目的兴建都要通过环评,环评里面有一项要包含对它的地质、生态环境进行相应的评估,像这块内容现在监管到位吗?
范晓:有很多问题,最近两年也有一些专家的文章专门谈到甘南地区水电开发的生态保护的问题。其中特别提到,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为了让项目上马,不惜在项目的引进、审批的时候违反法律法规,例如降低门槛,边建边报,未批先建,规划滞后,缺失环评,有法不依,监管不严。
四川新闻网:为什么2010年普遍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强降雨,这种极端的天气这么频繁的出现?
范晓: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跟全球的气侯变化,例如与全球气候变暖是有关系的。另外是人类的工程活动,其他的国家不谈,在我们国家,刚才提到的甘肃只是一个缩影,现在全国都是这样。大规模的城市扩展、工业开发区的建设、交通的建设、水电的开发。很多大型工程分布的中国西部山区,历来都是地质灾害高发的区域。大规模的工程活动肯定会加剧地表的地形、地貌的改变,加剧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增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这个是联系在一起。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是需要进行反思的,很多工程不管是从规划、施工到运营,都需要加强科学论证与监管,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川新闻网:我们知道舟曲县也是处在汶川地震活跃带上,处在这个地震活跃带上灾情敏感地区还是很多的,这次舟曲县的泥石流事件给我们怎样的警示?
范晓:现在天气是很难控制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大量的工程活动对灾害的影响,我们在这个方面是可以进行反思,吸取经验教训的。需要很好的科学规划和论证,不是没有节制的做很多项目,包括像水电开发也好,城市的扩展也好,还有很多交通项目的上马也好,它们对地质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可能会带来的风险,这个风险成本是需要做评估的。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要考虑它可能造成的长期隐患与危害,它的综合成本。
城市的规划都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它的建设用地的容量与地质灾害危险性。一定区域可容纳的城市规模都是一定的,我们叫容量,如果超过这个容量,在不适合建筑的地方扩展城市,肯定是会把这个城市置于一种危险的环境之下。但是也不是说这个城市一定不能建,一定要搬迁,就是说这个规模是需要控制的,而且需要做很好的规划,就像有些地方是泥石流沟,可能影响的范围有多大,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另外就是预警,像这种泥石流灾害是有前兆的,有一个过程,从强降雨开始到泥石流下来,有几个小时。首先对这个暴雨的预报,但是现在暴雨预报的成功率还是比较低的。暴雨已经开始了,实际上这个地方就是小雨小灾,大雨大灾,就是这种情况。暴雨发生以后,实际上应该进入一种警戒状态。像这里的泥石流,不是新发生的,以前多次发生了,应该建设一些相关的监测点,在雨季应该有人值班、监守,现在也有自动控制报警的仪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发出预警的,遇到暴雨争取提前发出预警。对下游受到威胁的区域应该有预案,还应该有演练,一旦发生泥石流居民应该有自救逃生能力,怎么做出最快的反应,逃生的路线、方式、避难所等,在灾害之前都要按照相关的预案进行演练,没有这个东西的话,肯定都是束手无措的,一旦灾害来了以后,也来不及反应。
所以整个灾害防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是需要在灾害发生之前,我们就要把相关的工作做到位,做到位以后可能灾害不一定来。但是不要因为这个就麻痹大意,一旦灾害来了就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四川新闻网:像这种泥石流频发地带是不是不应该住这么多人,或者逐渐的应该搬迁?
范晓:两条沟的泥石流,对整个县城破坏很大。至少在这几条沟通过县城的区域,包括两侧一定范围之内是不能建的,要考虑安全区。在这个之间有一些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采取一定的工程防护措施是可以的,建设要做好规划和评估,不是没有限制的扩展,要考虑地质环境的危险。要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不能“有钱修坝,有钱造城,有钱修路,无钱防灾”。例如三眼峪的泥石流治理工程,由于后续资金的问题,没有完全按照当时的设计做完。是不是真的没钱,我觉得不是真正资金的问题,而是对这个地质灾害防治是否引起了重视,实际上是一个资金投向的问题。你有钱做那么多的工程,就没有钱做这个,花这个钱可能远远少于你在白龙江上游和整个流域大规模做这个水电开发,远远少于事后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这都是需要吸取经验教训的。
四川新闻网:谢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