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于说服,耻于“驯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2:54:52
【头条延伸】
诚于说服,耻于“驯服”
■李华清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让“人本原理”贯穿于中小学内部管理全过程,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此中,“以人为本”听来虽不新鲜,却是不折不扣的“柔性管理”核心和柱石。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人都愿意获得教育,但都诚于说服,耻于‘驯服’。所谓“柔性管理”,其要义含于其中。
潜在、有效的说服力
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团队自觉行为的一种管理方式。
柔性管理的思想在教育管理中可谓源远流长。远至中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为征以德”、“修己安人”、“以民为本”;周易的“刚柔相济,崇德广业”;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近至现代: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像美国许多著名的大企业,废除了工厂等级制,发动员工广泛参与领导和管理计划;取消总主管阶层,成立员工小组,让员工自行管理其范围的一切。
柔性管理较之其他管理方式更具人性,它倡导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管理思想。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甚至到现今,我们的学校管理似乎仍热衷于西方企业的刚性管理模式,过多地注重“量化考核”、“百分奖惩”,而忽视传统的以人为本的东方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尊的教师。学校管理中的“灵魂”——校长,他的管理地位更多的是由学识与人格魅力所支持的,而不是由“位置”或“权力”所支撑的。所以,更需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故而,把柔性方式切实引入学校管理领域,既具有历史与理论的可能性,也具有现实的必然性。
间接的管理者
双方敞开心扉,接纳对方,是真诚的“倾听”,是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的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表现为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相互承领。总之,这种对话是把管理的主客体融合,这一特征可以让教师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校长的魅力并不在于事无巨细,样样插手,而在于自身是一个不失亲和力的“象征形象”,一个间接的管理者。这样,无论在什么时间、地点,他能以象征性的影响力去感染每一位教师,弥补了校长与教师在时空上的差距。
在学校柔性管理中,校长以自身高尚的人格、精湛的业务成为有魅力的“象征性管理者”。我们常听到有些校长抱怨说:“我在的时候,教师一个个都能守规矩,我一离开,学校的秩序就乱。”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校长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于“象征性管理者”。
三原则建构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要求校长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强化非权力影响力,在用权力的时候要掌握好3个基本原则:
民主原则。就是要体现教师的权利,走群众路线,科学和民主地作出决策。这是校长在工作中处理与教师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贯彻民主原则的基础和前提是民主意识。同时,要有平等意识——应把教师视为朋友,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建立一种互相了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新型关系。再者,要有民主作风。要尊重教师,相信教师,依靠教师。
依法原则。就是校长要在法律、制度、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正确地行使权力。
廉洁原则。就是校长要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不以权谋私,处处以身作则,正己为先,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以增进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度。
同时,校长要有容人的雅量,有时即使认为教师错了,但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换位思考,给予可能的理解和原谅。这样产生的效果比三番五次地说教和生搬硬套地对照文件、制度予以惩戒要强得多。
在学校的柔性管理中,校长必须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治校方略,把教师看作一切活动和关系的主体、前提、动力,积极培养和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但是,由于教师之间又存在着个性差异,校长应尊重教师的个人体验,尊重他们的情感,并因势利导地发挥教师创新中的积极因素,才能得到教师的尊重和敬佩。对教师的工作成绩与进步,不能置若罔闻,更不应暗怀顾虑,应学学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的风范。
校长具有一定的决策权,无形之中,便形成了自己的权威感和领导意识。为了增强学校管理的效果,校长应该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刚性管理中由于观念、学识、地位造成的不平等,加强与教师间的互动,鼓励教师提出新点子,激发创新动力。
在柔性管理中,校长鼓励教师的创新行为,对创新行为给以宽容和鼓励,尊重教师自行讨论制定的新规则,再加以协商式的指导,使整个管理过程充满了智慧火花的碰撞和价值的不断提升。
“思想工作者不应当是声色俱厉的法官,而应当是温情脉脉的知音和朋友。”这段话讲得十分形象、贴切,值得学校管理者细嚼回味。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双沟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