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屋:不仅只是一间屋 更重要是一个家(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7:36:54
2010-02-20 16:46:21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广州)跟贴 41 条手机看新闻
靠山面海、依山而建的公屋——香港九龙40层适文楼。

73岁的“玲姐”在何文田邨公屋的家。 图/记者王燕
靠山面海,依山而建的香港九龙40层适文楼楼顶平台上,73岁的“玲姐”兴奋地指着北角海面说道,“我家就是望这边海的”,向西走去,“这边就是维多利亚港,你看,中银大厦就在那儿”,“是啊,这边可以看到维港烟花呢”,一旁的物管人员骄傲地说道。
不知道的人可能以为这是豪宅,其实不然,这是经过清拆重建后的全港楼层最高的公屋屋邨——何文田邨。“环境好、空气好”,住了40年公屋的“玲姐”对这里十分满意。
尽管香港显示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2006年已达到0.5333,超过了0.4的警戒线,居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前列,贫富差距高达45倍以上,但“在香港,不管什么角落都会有屋住”。如今,香港30%的市民、200万人租住公屋(相当于扩大范围的廉租房),另有20%、100多万人购买了居屋(相当于出售的经济适用房),也就是说,全港约50%的市民住在政府保障型住宅中。从上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香港公屋制度已被世界公认为有效保障居住的典范。“不只提供一间屋,更是提供一个家”,香港房屋署助理署长何丽嫦在休假回来的第一个工作日就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而我们也有幸成为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后首家采访香港房屋署的内地媒体记者。
租户玲姐:我从来没想过去买私宅
玲姐的公屋生涯
“玲姐”,名叫李爱玲,1935年出生的她1952年从深圳宝安来到香港与父母一起租住在中环兰桂坊。当兰桂坊的房屋要拆除之时,李爱玲一家搬进了公屋,开始了她的公屋生涯。“那时的公屋没有独立的厕所,门前骑楼煮饭,刮风落雨炉火就会灭掉。”玲姐回忆道。玲姐结婚后,搬入背山望海、交通便利、当时被誉为公屋中的“高档住宅”的九龙苏屋邨,“一房一厅五个人住”;之后,玲姐一家又搬到了九龙山谷道邨,约25平方米的房屋里住着一家五口。之后玲姐和大女儿2001年来到了何文田邨居住,而今年8月1日开始的租金核减计划令玲姐享受到租金减半的优惠,每月只需缴纳964港元就可租住34平方米的住宅。
配套齐全甲级保安,便利店地铁站均可交租
何文田邨位于九龙何文田佛光街的东侧,对面就是香港房屋委员会和房屋署总部,虽然没有地铁,但交通十分方便,坐公交车到尖沙咀只要15分钟,打的只要5分钟。整个屋邨共有9座公屋楼宇、4738套住宅,还有冠熹苑等居屋楼宇。
“这里我最满意了,环境好、空气好,”玲姐领着记者参观1999年清拆重建后的何文田邨。依山而建的何文田邨分为三排,在进入小区的阶梯旁,不仅有幼儿园,还有设有棋牌桌的阴凉处,数位老人家正在这里搓开了两桌麻将。走在小区从下而上的曲折的连廊中,在房屋署人员的指点下,记者看到小区内配套十分齐全,不仅有诸多儿童游乐场所、羽毛球场、乒乓球台、老人中心、青少年中心、护理安老院、民政处、区议员办事处、立法会议员办事处、邮政局等等,甚至还有篮球场、排球场、健身设备等,更值得称道的是,在小区中心部位,是一个下沉式的露天剧场,“豪宅都不一定有这样的配套啊”。
玲姐居住在小区地势较高的东南部——40层的适文楼上。玲姐被称作“何文田之宝”一点也不为过,玲姐俨然是社区明星,一些邻居和楼下保安都和玲姐亲切地打着招呼,而玲姐也十分关照适文楼的保安,连声要求摄影记者给保安留影一张,“他们管得好好,好勤力”。记者在适文楼大堂看到,这里不仅有来访登记台,而且保安还时刻关注着八个录像监控器,大堂的橱窗内则张贴着玲姐和邻居们一起活动的“靓照”以及房屋署、物管和议员的公告等等,记者从中发现,目前,公屋每月的租金在7-11便利店或地铁客服中心刷IC卡就可以了,十分方便。
适文楼总共有799套住宅,每层约20套,共六部电梯,我们跟着玲姐只等了一两分钟,便搭上电梯来到了她所居住的32层。出了电梯只感觉楼内跟小区公共部分一样都十分干净整洁。物管林经理告诉记者,每天打扫两次,一周水洗一次。房屋署物业服务经理温先生告诉记者,目前,52%的公屋和以后所有新的公屋物管都已外包,而且都是甲级保安水平。
34平方米两房一厅一厨一卫,空调街市早餐超抵
一进玲姐的家,便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客厅,右手边是厨房,虽然东西较多,但都收拾得整齐干净,厨房里晾晒着衣服,厨房旁边便是小小的卫生间。更令我们感叹的是,34平方米的使用面积之下还可以有两间小小的卧房,卧房和厨房都可以望海景,卧房家具安排充分利用空间,床上连着书架或衣柜,床下也尽量利用空间摆放物件,书桌则在床边,真是“空间虽小,五脏俱全”。玲姐看着海景,吹着山风,十分乐意地在屋内留影,并且得意地给记者看她在美国的儿子一家的照片。
记者注意到,楼宇内设计为中间走廊、两边住宅,每家住宅都配有防火大门和横拉式的防盗门,为了通风,家家户户都将防火门打开,防盗门上挂着一块布以保护隐私,因此,楼宇内外海风、山风阵阵,屋内根本无需空调,连电风扇都不用开。
离开玲姐的家,我们来到位于邨口、屋邨配套的大型商业广场——何文田广场,里面不仅有麦当劳、必胜客,还有华润万家超市以及小商铺,更为吸引我们的则是广场地下的街市。街市使用中央空调,干净整洁,毫无肉菜市场的那种味道,各种肉菜、干货应有尽有,还有粥粉面、熟食摊档,价格十分便宜,一碗两肉(牛腩、牛肉丸)一面才12港元,一大碗肠粉才5港元。尽管如此,玲姐认为这里的肉菜还是有点贵,“我们很多人都结伴到旺角或者更远的地方买菜”。玲姐说,她和女儿每天菜钱平均30港元, “晚上牛奶麦片就行了”。
一边是豪宅一边是公屋私宅租金四倍于公屋
“我从来没想过去买商品房,”住了30多年公屋的玲姐说,“我很喜欢跟着政府,没有公屋我不可能供子女上学,而且在香港,不管什么角落都会有屋住,房屋满不满意主要看自己怎么想、自己有没有信心。”玲姐告诉记者,她先生曾经想自己买屋,但玲姐坚决不买,因为买屋负担太重,即便住着公屋,为了孩子上学,她一天都要做三份工,直到6年前才退休安享晚年。
何文田因为有山又可望海,如今也是香港豪宅地区,往往路的右边是公屋,左边就是豪宅。大家会不会合不到一起呢?玲姐和陪同参观的房屋署、物管公司人员都予以否认,“在香港住公屋长大很正常”,“豪宅和公屋居民的孩子都在一所小学里上学”。房屋署人员告诉记者,住不上公屋是因为条件不符,“不然这么好的公屋租金又便宜谁不想住?”,“自己租或买的私宅条件不一定有这里好”。据了解,何文田一带的私宅很少有放租的,少量放租的也很贵,一套地铁附近的30平方米的住宅租金要12000港元/月,是公屋租金的4倍以上。
官员何丽嫦:只要有需要就提供资助
香港公屋的保障范围还会扩大吗?准入、退出机制如何严格执行?作为自负盈亏的机构,房屋署运营得如何?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对内地发展政府保障型住宅有何建议?香港房屋署助理署长何丽嫦在休假归来首日下午与我们畅谈了一个多小时。
准入退出:多渠道审查 分配公道不能有偏差
记者:香港公屋保障程度已相当高,30%的保障范围还会扩大吗?有何目标?
何丽嫦:暂时没有计划扩大,公屋的目标是解决不能负担私宅的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并且轮候时间平均不会超过3年,以前要6年以上,我们承诺“只要有需要,就提供资助”。
记者:轮候平均不超3年如何理解?
何丽嫦:“平均不超3年”中的这一尺度是指目前大约有10万户轮候者,每年新建约17000套公屋,加上现有的60多万套公屋中流转、空置的部分,每年可提供约3万套公屋。在维修、重建公屋方面,2年内已安排了63亿港元的维护计划,并进行老旧公屋清拆重建计划。“我们不只提供一间屋,更是提供一个家”,我们维修保养公屋,希望将其做到最好,让公屋居民生活得稳定安乐,有家的感觉。
记者:目前根据什么设定准入门槛?
何丽嫦:主要设定申请者的资格、入息和资产这三项条件,资格包括:申请人须年满18岁,至少一半家庭成员须在香港住满七年并仍在香港居住等,根据家庭人口不同设定了申请人每月最高入息限额和总资产净值限额。我们每财政年度检讨一次这些限额以及公屋住户资产净值限额,主要根据CPI和通胀情况而定。
记者:入住后如何监管?
何丽嫦:在公屋居住满十年的租户,须两年一次申报家庭收入及资产,不申报资产或家庭收入及资产净值超逾指定的公屋住户限额的租户须缴付双倍租金,并于一年内迁出;若确有困难的,给予暂准居住证再过渡一年,租金提到两倍以上。若住户虚报资料,将终止其租约,并根据香港法例规定予以检控,一经定罪,可判罚款2万港元及监禁6个月。
记者:作为自负盈亏的机构,房委会和房屋署如何运营?现在有无盈利?
何丽嫦:1988年房委会由政府资助成为自负盈亏的财政独立机构。由于2003年将居屋等所有出售自置居所计划停止,所以,目前,我们收入主要通过收取公屋租金、设立基金进行投资以及正在出售的居屋尾货和之前将商业配套出售给领汇并上市的收益约340亿港元。这两年我们已经有少少盈余。
记者:居屋为何停售?内地不少地方目前正在出售类似居屋的经济适用房。
何丽嫦:“减少干预私人物业市场”是公屋发展的一项原则,一方面是因为居屋价格和私人楼宇市场中的低价楼价格相差不多,不少申请购买居屋的人的收入完全可以购买这些私人低价楼宇,这些低价楼宇占到香港私人楼宇市场的60%,均价约200万港元一套,而居屋价位也介于20多万元到200多万港元一套;另一方面是因为居屋的审核、销售、监管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房屋署高峰时期有上万人,而目前只有八九千人;另外,用于公营房屋建设的土地是宝贵的社会资源。
目前,我们正在销售居屋尾货,剩余居屋第2期共3000多套,所有剩余居屋预计到2010年至2011年度售罄。另外,居屋拥有非完全产权,在转让限制期内只能由房委会回购,不能在市面上转让。
建议内地:要考虑住房保障持续性和财政负担能力
记者:现在什么是公屋发展中的难题?
何丽嫦:香港寸土寸金,土地问题好头痛。
记者:您能给广州等内地城市建设政府保障住房一点建议吗?
何丽嫦:关键在两点:一是住房保障的持续性,需考虑居民接受能力,增进互商互讨,做到公正、公开、透明;二是要考虑财政负担能力,才能将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好并有可持续性。
专家声音
广州新移民增多 应鼓励租房
王罗桂华(香港地产代理专业协会会长):广州的廉租房建设可借鉴香港,但彼此有一定的差别,如广州近年新移民不少,而香港的居民多为永久性居住,所以香港为居民考虑而建设了公屋和居屋,就是为了适应部分居民的购房自住的需要。
广州的居民中很大部分来自其他省份和城市,很多人在广州只是短暂居住,无须一定要购买房子,担负供楼的压力。而且目前广州房屋租金尚低,政府有必要鼓励部分居民租房自住。
鼓励部分居民租房住,对政府来说,首要是改变居民关于租房就是不安定、没归宿感的观念,让他们了解到租房是发展中城市必然经历的历程,而且租房的弹性较大,有利于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大型企业为员工建员工宿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税收优惠,也可鼓励部分小开发商为中小型企业承包宿舍租赁、管理业务,减轻政府的包袱。
香港公屋50年历程
第一阶段(1953年~1973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廉租”,目的在“应急”。以安置灾民和极端贫困的家庭。
第二阶段(1973年~1977年):这一阶段是“有计划地建公屋”,期间成立了房委会,负责推行香港公营房屋计划。
第三阶段(1978年~2003年):政府先后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和“长远房屋发展策略”,租售并举。
目前为最新阶段:2003年1月,香港房委会推出新的置业资助贷款计划;2003年下半年,居屋等“可售”类的公屋政策被全面叫停;公屋政策每年都有新变化。
来源:广州日报 李婧 林琳(注:2007年资料文章)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