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敢花钱:社科院专家称收入过低没能力消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9:10:19
发布时间:2009-12-30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类型: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致力于上行曲线的突破口,也是中国实现小康社会无法绕过的问题之一。然而,当下的中国,少数人集中占有大量财富消费需求却十分有限,穷人的消费需求巨大但是又不敢花钱,收入分配体制的调整已经势在必行。

很多中国人希望能像美国人一样大胆花钱。法新社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张皓雯
长期以来,“投资驱动型”模式使经济短期内获得了高增长,但是这种粗放型的经济是在消耗了后人福利的情况下实现的,很难长期维持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房奴”“穷忙族”“蚁族”……这是一个流行概念的时代。不过,诸多看似新潮却又略带辛酸的称谓后面,隐藏的却是中国经济的最大难题——内需不足。
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就不能绕过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内需不足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中的“短腿”。
“到今年6月30日,中国的存贷差(存款与贷款的余额之差)为18.9万亿人民币,这说明,一是银行贷不出去,社会用不了这么多钱,二是消费不足,原本应该用来消费的钱滞留在银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包明华引用这个数据说明中国人不敢花钱的程度。
“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了。”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花钱
庄健认为,长期以来,中国“投资驱动型”经济模式使经济短期内获得了高增长,但是缺乏质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是在消耗了后人福利的情况下达到的,不能长期维持。而改变之道,就是减少经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加大消费在GDP中的比重。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856美元,2008年,则突破了3000美元。但是,亮丽的数字却无助于改善内需。
与投资和出口的增速相比,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在GDP中的比重较低。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印度的人均GDP仅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一。
在很多关于为什么印度人要比中国人敢花钱的解释里,都会提到,印度所有国民都享有免费医疗,教育的收费很低,贫困老人可以从政府领到津贴和免费的粮食。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大多数人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为未来存钱。因为子女的教育、父母的医疗,包括自己养老,都可能会是一个不菲的数目。
而高昂的房价,让已经不敢花钱的人变得更加缩手缩脚。1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显示,“85%的中国家庭无能力买房”。没能力买房的攒钱买房,而有能力买房的,买了之后,就必须削减其他消费。
广州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房子像是“绑架”了两代人:父母毕生的积蓄给他付了首付,每个月占了家庭收入三分之一多的月供让生活显得捉襟见肘。
有分析认为,这种政府投资驱动的经济体通常有“投资抑制消费”的倾向。这些年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外收入增长很快,但是社会保障体系却迟迟没有大的起色,主要是因为大多数钱被投资到了基础设施、国有企业和各种项目中去了。
“社会保障体系不足,使人对未来支出不确定,有钱不敢花。”包明华说,只有让大家对未来有了明确预期,消费能力才会被释放出来。他认为,可以通过税收等方式把富人手里的钱转移到对于穷人的保障上来,比如建设廉租房等等,减少穷人的压力,释放他们的购买力。
收入过低,没能力消费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仅仅是中国人不敢消费的原因之一。在他看来,更重要的原因是居民收入过低。
发改委专家出具的数据显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十多年来,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时1980年的17%不断下降到2007年的11%。而《人民日报》在一篇评论中列举的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占企业运营成本50%,在中国则不到10%。
刘煜辉认为,由于政府主导性比较强,使初次分配更多地偏向于资本、偏向于政府。
“应该将收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状况改变为向居民倾斜,百姓的收入比重上不来,消费就上不来。”庄健说。
内需增长空间大
“未来十年,是转型的十年,中国的潜在增长因素非常多。”刘煜辉说。比如,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现在的45%提升到60%以上,就意味着3亿~5亿农民进城,他们要买房、买家电等等,也就意味着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增长空间。
另外,中国从政府到企业乃至家庭的资产负债表都很健康,为经济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像企业的负债率基本在50%以下,这是让发达国家很羡慕的。”刘煜辉说。
刘煜辉指出,只要未来十年,政府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使国民财富有实质性的增长,中国的发展“无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