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考: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6:23:04
第三篇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即在教育情境中,以教师与学生间交感互动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利用了其他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为研究的主要方面,其目的在于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以解决教学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经典真题回顾
1.在西方,被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是( )。
A. 莫依曼 B. 桑代克 C. 推孟 D. 贾德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他不仅开创了动物学习实验与教育测验,更重要的是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因此,他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 )。
A.《教育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概论》
C.《年龄和教育心理学》 D.《教育实用心理学》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这一知识点的识记。1908年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多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 )的作用。
A. 描述 B. 解释 C. 预测 D. 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这一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功能,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即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童年期
1.定义:童年期指6、7岁到11、12岁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学龄初期、小学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学习成为主导活动;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二)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三)青年初期
1.定义: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大致相当于高中时期。
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三、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看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将其扩展到人的生命全程,认为人格的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个体均面临一种发展危机及发展任务。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四、四种气质类型
(1)胆汁质(兴奋型):这种气质的人,很容易产生情感,但一般不持久,容易变化与消逝。这种人在行动上有爆发性,语言的表达能力与感染能力也很强。但是,容易表现出刚愎自用、傲慢不恭、轻举妄动。
(2)多血质(活泼型):这种气质的人,热情积极,思维敏捷,比较灵活。他们的情感一般是深刻而稳定的,行为表现出迅速而坚决,富有表情,但有时表现为缺乏忍耐与毅力。
(3)黏液质(安静型):这种气质的人情感不易发生和暴露,反应慢,可塑性相对较小,较内向,遇事谨慎,三思而后行,持久力强。
(4)抑郁质(抑郁型):这种气质的人可以说是多愁善感的人。他们的情感体验较少,以微弱而持久为特征,行动很缓慢、迟钝,遇事缺乏果断。
经典真题回顾
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 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考生要对四个阶段的特点记忆非常准确。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够去自我中心,即能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 维果斯基 B. 布鲁纳 C. 加涅 D. 桑代克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对几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的主要理论的辨别,考生须准确识记。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斯基提出来的,本题正确答案为A。
3.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成熟的年龄是( )。
A. 7岁 B. 3岁 C. 12岁 D. 18岁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以个体的躯体为中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三章 学习理论与学习心理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包括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动机与学习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一方面,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来促进学习;另一方面,所学到的东西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动力因素有三种:即推力、拉力和压力。
1、学习策略的定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其中,学习过程中用来信息加工的学习策略被称为学习的认知策略;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被称为学习的监控策略。
2、什么是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就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策略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存储、保持和提取。一般可以把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什么是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
4、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四、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分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内容是词汇学习、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和事实性知识。
(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学习以符号学习为前提。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命题,必先了解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识结构的关系分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五、动作技能的含义
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动作活动方式。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动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执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再次,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经典真题回顾
1.学生为了自己在班级中的成绩排名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主要属于下列哪种动机?(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认知性动机 D.交往性动机
【解析】 外部动机是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题干中学生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如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于老师等。本题正确答案为B。
2.下列哪种学习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 )
A. 设置学习目标 B. 列提纲 C. 寻求同学帮助 D. 做笔记
【解析】 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本题正确答案为A。
3.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这属于()。
A. 并列结合学习 B. 下位学习 C. 上位学习 D. 相关类属学习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知识学习的类型”。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即新学习的观念可归属于原有观念,这就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指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这就是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而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即原有观念和新学习的观念是并列的,这就是并列结合学习;相关类属学习属于下位学习。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四章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儿童多动综合征
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主要特征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多。儿童多动综合征产生的原因既有可能是先天体质上的,也可能是后天环境引起的。
2.学习困难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缺乏某种学习技能;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学习困难综合征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的一种表现,但儿童多动征患病学生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好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和行为障碍所造成的。而患有学习困难综合征的学生,他们在个性发展上是健康的,不存在多动综合征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其中,女生较男生常见。过度焦虑的儿童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或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闹,显得很不安宁。当过度焦虑反应急性发作时,除焦躁、紧张等心理反应外,还伴有睡眠不安稳、做噩梦、说梦话、食欲不振以及心慌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
4.儿童厌学症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儿童厌学症是一种社会心理状态的产物。儿童厌学症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厌学症学生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
5.儿童强迫行为
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常见,表现为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计数;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儿童的强迫行为不存在明显的心理冲突,只是机械地再三重复某些行为。
经典真题回顾
1.心理测验的信度大小一般介于多少之间?( )
A. -1与0之间 B. -1与1之间 C. 0与1之间 D. 0与10之间
【解析】 信度值在-1与+1之间,数值的绝对值大小表示相关的紧密程度,符号表示相关关系的方向。本题正确答案为B。
2.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其高峰发病年龄为( )。
A. 4~6岁 B. 6~8岁 C. 8~10岁 D. 10~12岁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对“小学生易产生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这一考点的细节把握程度。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本题正确答案为C。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辅导是学生心理辅导的哪项内容?( )
A. 学习心理辅导 B .智能辅导 C. 情感和意志辅导 D. 个性心理指导
【解析】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其中,智能辅导主要是智力因素的辅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辅导,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五章 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观察力特征、思维特征和注意力特征。
1.观察力特征
教师的观察力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客观性,教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时,应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的行为;(2)敏锐性,要求教师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洞察学生的思维、从转瞬即逝的变化中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精细性,要求教师能够明察秋毫、见微知著,能从笼统的事物特征中区分细微特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
2.思维特征
教师的思维能力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逻辑性,要求教师在考查问题时要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有充分的逻辑依据,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创造性,要求教师在解决问题时,能将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发散思考,得出新知识。
3.注意力特征
注意力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增强清晰度和调控的功能,可以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细致的观察,提高感受性,准确记忆,思维敏锐,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师能力素质
一般来说,作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教师的表达能力
(二)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教师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经典真题回顾
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
A. 特级教师 B. 教学熟手 C. 优秀班主任 D. 专家型教师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D。
2.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时,这个阶段是( )。
A. 关注生存阶段 B. 关注情境阶段 C. 关注学生阶段 D. 关注成长阶段
【解析】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显然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阶段即为关注情境阶段。本题正确答案为B。
3.教师的哪一种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 )
A. 专断型 B. 民主型 C. 放任型 D. 综合性
【解析】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专断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是比较理想的领导方式。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六章 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对课堂管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教师领导风格的影响来实现的。
2.教师的领导风格
有研究显示,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3.班级的状况
课堂管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的状况。
4.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所谓定型期望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职业和职务类型的人在行为表现、动机和意向方面存在某种固定的期望。
三、群体动力的表现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中影响群体及其成员个体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课堂气氛和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等。
三、课堂纪律的类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将课堂纪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经典真题回顾
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
A. 课堂凝聚力 B. 课堂气氛 C. 课堂控制 D. 课堂管理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课堂管理的概念以及与课堂管理有关的几个概念的区别”。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课堂纪律的类型及每种课堂纪律的特征”。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不断成熟的标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