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十一浅谈达摩顿悟观与养生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55:17
【原创】十一浅谈达摩顿悟观与养生观
只要谈起佛教就不能不提到达摩老祖以及他的顿悟观,但是很少有人会提到他的养生观,至今为止我还没听到谁把达摩的顿悟观讲清,总是云里雾里模模糊糊,似懂非懂的,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观点。
达摩来到中国前,中国的佛教比较兴盛,当时梁武帝热衷于佛教,全国一片佛教热,但信仰观与释迦摩尼教义背道而驰,比如梁武帝与达摩几句对话, 我即位以后建寺、印经、度僧、造像甚多,“我做了这多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人们的佛教观,即以建寺、印经、度僧、造像为功德,人们追求的是功德与福报,而不是释迦摩尼的"明心见性"身心解放的思想观,即“涅磐”的境界。达摩讲:背诵经文、建寺、印经、度僧、造像、打坐与成佛(涅磐)无关,关键在于能否“顿悟”即“明心见性”,也就是领会到释迦摩尼指给我们的“境界”,坚信“涅盘”才是我们的归宿。由于他的观念与当时的佛教统治地位者相矛盾,因此多次遭到毒害、追杀。最后把正法与衣钵传给了慧可诈死离开中国。
可悲的是达摩传法进入中国已经1500年左右了,可我国佛教普遍现状还停留在背诵经文、建寺、印经、度僧、造像、打坐、念净土、烧香、供佛等方面,只求福报功德不求涅盘,可是这样做了能得到功德吗?正如达摩所讲:“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究竟如何做才有功德,达摩的观点是“无为”。何谓“无为”,如一个人在帮助他人时心想:帮助了他我又极了一份公德,这人就无德,因为他想的是帮助他人换取功德,他的心还未达到慈悲的境界。而另一人帮助他人时只是看其可怜,不加思索的去帮助他人,根本没想到什么是功德,可却得到了功德,因为他进入了“无为”的境界。
达摩告诉我们“涅盘”是靠我们“悟”进去,而不是靠背诵经文、建寺、印经、度僧、造像、打坐、念净土、烧香、供佛进去的,“悟"即“感悟”领会佛祖指给我们“涅磐”的境界,但是达摩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佛教界还不知何为顿悟,例如达摩进入中国后第一次讲经,下面坐了很多和尚,达摩坐在法坛之上两个时辰没讲一句话,当达摩起身要离去时,有人问你为何不讲法,达摩说:讲完了。其实达摩把“涅磐”的“境界”已传给了众和尚,而众和尚根本没有去体会,而是像往常一样还在等他讲经,结果什么也没得到,顿悟关键在于你去体会,无须看多少经书,你看达摩之后几位衣钵继承人文化程度都不高,特别是六祖慧能,根本不识字不看经书,也成了一代祖师。宗教界每当出现一位圣人,都有一定意义的。禅宗自达摩西来至六祖慧能韶关宝林寺传顿悟法历时近150年左右,用各种异想的关键就是指出“不立文字,顿悟成法”。
顿悟之法无固定法,人和人的境界与悟性各有不同,所以开悟的方式也就各不一样,你看别人用一种方法开悟了,你去用未必管用。释迦牟尼观莲开悟,后世佛教徒大赞莲花,可又有几人观莲开悟哪 ,佛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当你看懂了“心经”,用心体会到“涅磐”境界时,观天下万物皆是佛法,慈悲与喜悦与你融合,一个人不管有多少忧愁,只要一接触到开悟之人,几句话的沟通,或放松感受,很快就会心胸开阔烦恼顿消,未开悟之人讲法,不管他讲得如何,听的人都会云里雾里的,似懂非懂。
达摩西来时据说已80多岁,离去时160多岁,这里只谈他的养生心态,在他身上没看到喜怒哀乐,总是那么平和、宽容、恬淡、清静、无为。当他感觉到与梁武帝话不投机是,便一苇渡江而去。当慧可用念珠打掉他的牙时,他面带微笑的把牙吞下。当他感觉到时空点未到时,竟能面壁九年。当人们用含毒的食物供养他是,他平静的把它吃下,而没有伤害他们,看众生皆为父母、儿女。正如圣主耶稣所讲:要爱你的仇敌,为那逼迫你的人祷告,你若单爱那爱你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那样行吗?从他们身上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博爱。博爱似太阳,太阳普照大地不求回报,赐万物以生命的动力不求赞美,爱可以化解世上的一切恩恩怨怨,当你用太阳似的博爱去感受世界时,你会感到世界是那样的美。当你处在爱与喜悦中时,会感到神清气爽,经络畅通,因此博爱是养生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