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课后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55:46
l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
l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
l也有的专家认为:
l优秀教师 = 教育教学过程 + 反思。
l课后反思实际上是避免教学失误的再重复,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的再备课,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对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后反思应成为教师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
策略1. 教师课后备课(反思)的内容 ① 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反思。
l②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l③ 教材处理与教学目标实现之间的可适度分析
l④ 对教学过程的检视。
l⑤ 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l⑥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反思。
l⑦ 对学生情况认识了解程度的评价。
l⑧ 对课堂管理的反思。
策略2.  教师课后备课(反思)的方法 l①横向性反思总结 (自我检查 、倾听教师间的交流 )
l②纵向性反思总结 (做好作业讲评记录 、搞好测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开好学生座谈会 ,请学生来提意见 )
l③综合性反思总结 (在横向和纵向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各基本要素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订出改进方案。综合性总结适用于单元教学或阶段性教学,要求的深度和广度都比前两种层次高。)
l问题5、备课等同于背课
l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不熟悉,教学的环节不熟练,所以经常把教师上课的每句话都写在教案上。上课不敢“越雷池一步”,一节课几乎就只管自己“背课”,把课上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眼中无人”,全然不管学生学得如何。
【解决策略】 l策略1.弄清楚备课不是为了背课而是为了上课
l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想好大环节也要想好每一个细微的小环节,甚至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设计,这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课堂教学的现实又总是与教案有些差距,有时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差距都是有可能的。因为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的活动构成的,教师备课时,只能对自己做到充分的把握而无论如何不能百分之百地估计到全体学生,因此,上课的过程绝不可能僵化死板地背教案。
l策略2. 教师上课前有必要熟悉教案
l教师上课前,再次熟悉自己写的教案,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课的有关内容,以打有准备之仗;二是为了熟悉讲课的思路与框架,避免无的放矢。但是,熟悉教案并不等于背诵教案。熟悉教案不必花很大气力,只要把握住了讲课中的几个大环节,了解了讲课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要灵活记忆。灵活记忆的方法很多,有图示记忆、线条式记忆、关键词记忆、环节式记忆等等。在这些记忆法里,以环节式记忆为基础,其他的几种方法都建立在其基础之上。
教学设计理念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问题诊断与解决
1、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
l传统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学内容的填鸭式传授,忽视学生的有意义接受,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往往更多的着眼于教师的“教”,更多考虑教师上课的方便和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削弱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
l教师备课时不仅如此,在接受能力上,常常发生这种现象:同一个内容,接受能力较好的孩子很快就掌握了,积极地和老师进行有效互动,而接受能力稍慢一点的孩子却还懵懵懂懂,一节课被老师和学习好的同学拖着走,至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干脆就跟不上,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策略1. 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由
“学会”为“会学”新课前,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研读课本,理解概念或出示与例题相仿的尝试题,寻求解法,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的发展规律,设计富有思考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或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提高思维能力。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策略2. 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有意义接受
l要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化学创新思维的欢乐,体会化学的价值,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实验中探索知识,发现规律。
策略3. 分层设计,帮助每个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
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可能一致,有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动作迅速,有的则相反。接受能力好的同学,对他们来说,一再重复知识,是对时间的浪费,是课堂无效的表现。而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需要教师重复几次,才能听懂。所以,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一定要设计不同的方案,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多层次的练习,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智力活动方式去解决,力求使优生吃得饱,中差生学得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接受能力上获得发展。
2、重预设,轻生成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有这样的行为:一些教师上课前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上课,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预设的,而是出乎老师意料之外,即课堂生成性问题时,有的老师往往不予评价,不去深究,要么打断学生的回答,要么“避重就轻”,“迂回而过”, 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程序把课上完。 l案 例】
l 一位化学教师参加省级课堂教学 评比。课题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做阶梯蜡烛熄灭的演示实验时,因为倾倒二氧化碳操作不当,致使现象发生偏差:应该是下面的蜡烛火焰先熄灭,结果变成上面的蜡烛火焰先熄灭。这样的结果显然出乎老师意料。这位老师情急之中说:“同学们,实验现象是下面的蜡烛火焰比上面的先熄灭,对吧?这说明……”
l 顿时,所有听课的评委和老师一片哗然。
l分析:本来课堂上演示实验就不是百分之百成功,失败也是正常的,这时老师就应该灵活处理,可以让学生来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也可以让学生上来做,也可以老师再做一遍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生成性,使课堂出彩。
3、知识陈旧,思维定式缺乏时代感
l一些教师把备课简单地等同为教材内容的简化和精缩,“唯(教)材是举”,年复一年、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抱着“老三样”( 一本教科书、一本参考书、一本教案 ) 不放, 自我感觉教学越来越熟练,从而丧失了再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接触和吸收的新东西太少,年复一年只是在备课笔记的数量上一本接一本,而教学质量上却没有提升。
【解决策略】
1.修炼专业,丰富备课资源。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是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因此,教师要进一步登高望远,注重自身经常性学习,不仅要博览本专业名著,还要多读一些优秀的教育报刊。因为优秀刊物上的文章比较精粹,比较集中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新锐。如:《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本专业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初中化学》等都是国内一流的教育类报刊。同时,关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资料以及教育心理学书刊。
l2. 共享信息,拓展备课空间。
l21 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为人们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基于此,应探索传统备课与现代技术取长补短的新途径,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比较有影响的综合网站:
lK12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om.cn/(教学资源,需上传资料才能下载)
l人教社网http://www.pep.com.cn/
l中国教育报网http://www.jyb.com.cn/gb/2004/06/07/zy/home.htm
l惟存教育网http://www.being.org.cn/(教育热点问题探讨)
l化学学科网站:
l安徽化学教育网http://www.ahhxjy.com/article/Index.asp
l中国化学课程网 http://chem.cersp.com/
l化学教育资源网http://www.ngedu.net/
l化学教育网http://www.huaxue.com.cn/
l我爱化学网http://www.52chem.com/
l飞翔化学网http://www.aqyz.net/zhuye/teaweb/chemfly/index.htm
l3. 消化吸收,贵在创新。
对教学参考书既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渗透。重在消化吸收,贵在用活创新,引入教学资料中的内容应当贴近学生,贴近当前生活,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课改方向,应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避免陈腐、消极、过时、无用的内容重复再现。
l4. 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
要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学参考书为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智慧的空间。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