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学科备考建议--独钓江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34:49

2009年高考语文学科备考建议

 

宝鸡中学 赵向锋

 

一、全国卷语文试题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一)试题特点:

高考语文试题历来有“稳中求变”之说。“稳”就是维护大纲、考纲的权威性,“变”就是在维护大纲考纲的权威性前提下的取舍。但多年来“稳”的程度大,“变”的程度小。这种稳中求变的考法,恐怕是今后的命题方向吧。不过不管怎么求变,都不会超出大纲考纲的范围。

2008年高考语文学科全国卷III的特点:

1、基础部分有以下特征:

考语音不考字形;考成语不考实词虚词;未考标点;第一大题所考均为语音、成语、语病和衔接题。

2、科技文选材阅读着眼我国古代天文学和历史、经济范畴,有较强的传统文化色彩。题型保持稳定。

3、文言文阅读选材于《宋史》《宋书》,延续叙事写人的文体特征,重点考察文言实词和内容的分析概括,难度适中。

4、诗歌鉴赏均为宋诗(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各一首)

5、现代文阅读:《阳关古道苍凉美》《马缨花》

6、语言运用题涉及语言得体、概括段意(压缩语段之变体)、补写开场白(开放型)和仿写(传统题型)等考点

7、作文:全国卷I可谓0距离贴近现实,出乎很多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全国卷II则不动声色,延续新材料作文的老路,以关于幼龟、老鹰和一位好心的游客之间的离奇故事作为思考之诱因,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2008年命题的总的看法:

1、四平八稳——试卷结构、题型设置、考点分布与2007年相比,有微调而无大变化。相当稳定。

2、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古典、古代、古文化色彩,更注重考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侦测。

学好历史,了解古代科技文明和经济知识(盖天说和浑天说;白银的货币化);阅读史书,了解古人优良品行;读古诗,走进古人情感世界;观古迹,突破古今时空阻隔,观照当今中国的发展和变迁。这些言外之意,其实正是命题人良苦用心所在,也是诸位考生必须冷静思考、精心计划、积极应对的方面。

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与翻译、古诗鉴赏和古诗文背诵默写总分值已达41分,若将《阳关古道苍凉美》算在内,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题目分值将超过63分,可与作文抗衡矣。

3、指向实用——注重语文基本读写能力的考查,更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特征的体现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思想素质的展示,引导考生学以致用,背靠大语文,面向生活,读出他人文章的现实内涵,写出自己作文的现实价值。

集中表现在现代文阅读、语用题和作文题的命制上。现代文阅读的古今阳关之对比(用意其实在讴歌现实)、求职信的修改(我们要学会的实用性的文体)、主题班会的开场白(我们生活中就具有的语文),乃至第19题所概括的材料(以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态度为题意,很容易想到5·12汶川大地震)。至于作文的引导性,不言而喻。从反面讲,一种视野狭窄、孤陋寡闻、尤其是对语文和现实的关系理解不透,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试题,肯定会觉得捉襟见肘。

(二)变化趋势:

斗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个总的看法:2009年全国卷语文试题必然是稳定为主,局部创新。

稳定表现在:

1、基础知识万变不出考纲要求,考点最多轮流坐庄。

2、古文、古诗和现代文大小阅读当最为稳健,一如常态。

3、语用题会在保留常规题型的前提下,小有创新,更多从实用性、开放性做准备。

4、作文最大可能是延续新材料作文的基本样式,当然材料的样式可能会更有新意。寓言、格言、诗句、漫画、图表、数据型的材料审题训练不可忽视。指向性过于明显的材料不可能再次出现。

(三)备考建议:

1、全面撒网,夯实基础。坚决反对在考点上盲目预测、猜题押题。今年考的明年未必不考,今年未考的明年不一定必考。老老实实,抓好第一、二轮的专项训练,尽量拓展范围、尽量提高熟练程度。

2、贵在实践,手脑并用。阅读写作,目的在能力,办法在训练。多读多写不惟是平时治学之道,也应该是当前立足之本。多读好文章,读懂一篇算一篇;多做笔头表达练习,不光是作文,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到语言运用题,只要是主观题,都要注重动手写写;不要只是看看、想想。

3、贵在坚持,欲速不达。杜绝急功近利思想,避免急于求成心理,切忌一时热情,最应凝神屏气,潜心求知,循序渐进。少问收获,多做耕耘。埋头苦干,可以无悔。

 

二、目前语文学习存在的不足和改正措施:

(一)学习态度:

(二)学习思路及方法:

(三)正面建议:结合学科特点和考点个性特征选择有针对性的复习思路

身为高三教师,位居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前线,感受最多最深的还是我们围绕高考进行的一轮又一轮的大复习。每年都有新的思路,但每年又都可以说是在重复过去。有些重复是稳扎稳打,有些则是浪费光阴;有些创新是锦上添花,有些创新则是弄巧成拙。其中得失,难以尽述,姑借此文浅表一二。              

 (一)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欠准确。

l、偏科现象严重。重理轻文是现在高中学生的通病,也是在高考形势下学生自然而然的表现。理科院校众多,就业容易,使得理科科目在高考中的地位显得非常重要,也使得很多学生在时间投入上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不惜气力不惜代价的做题,而放弃了语文课最基本的东西——阅读和写作。最多也是因为语文老师的某些要求,勉强应付一下。即使到了高三,也并未意识到语文的150分也是150分。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跟着老师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去反复记忆那些琐碎的语音、字形、词义的东西,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面对一篇文章,去潜心钻研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章,就很少在课外主动的去积累、去练习、去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和文学素养。

高三学生的这种心态,使高三语文教学压力很大。一方面,作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科目,语文的学习有其他科目所难以比较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即使仅仅把语文看作高考科目,它却连与数理化等科目平起平坐的地位都没有,非常尴尬的坐在了冷板登上。

2、追求短期效应,试图立竿见影。很多同学不了解语文课的特点,不明白语文学习靠积累、靠感悟,试图一蹴而就。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语文的重视是从升入高三才开始的,有些同学甚至只是在高考前的一两个月乃至一两个礼拜才意识到了这门课的存在。语文复习的过程因此显得有名无实,无论从学生还是从教师的角度看,都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最多只是感觉上多了一点自信。

3、心存侥幸心理、投机心理。一些同学总觉得语文学习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了多少,或者觉得自己的语文成绩一直是莫名其妙的高了,下一次又莫名其妙的低了,似乎学不学倒在其次,感觉和运气似乎更重要。这差不多已经是一种迷信心理了,把堂堂的语文学科变成了一种游戏,寄希望于能有意外收获,而非寄希望于自己的付出与劳动。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许多同学对知识点往往是浅尝辄止,疏于深究,懒得花大气力去突破,去提高。

(二)语文学习的方法严重欠缺,或者不科学。

1、从时间的安排来看,在高三学段,我们的大多数同学主要是依靠课堂来进行语文的学习。这当然有客观原因。比如我们的教学首先提倡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学生综合科目学习的任务很重,几乎占据了课外所有的自修时间,加上我们的教学也没有给学生形成自学语文的观念意识。尤其是那种把语文学习和理化学习混为一谈的认识,导致了很多学生行动上的偏差。既然觉得语文不易见效,那么又怎么舍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去钻研呢?你说他没时间?有很多同学从早晨五点多开始,一直学到晚上十点多,下了晚自习还要在路灯下刻上半个小时,熄灯铃响了还要借助于应急灯再加班加点。答案很简单,有时问也想不到或者说想到也顾不上语文。可以这样说,学习不好的同学也许还有人想到语文,那些所谓的尖子生恐怕很少有人会觉得语文也是一门课。有些同学上了高三倒是喜欢上语文了,为什么?意识到3+X还有一门语文啊?其实不然,很多同学是把语文课当作休闲课来上的,所以有兴致,因为这是“夏威夷的海滩”啊,可以让自己做理科习题太累的神经得到很好的放松。真是让人感到可笑又无奈。

我们认为,立足课堂是不错的,但不能只抓课堂。语文课尤其能体现“内方外圆”的特点,需要学生“立足课内,面向课外”,这是一个基本理念。所谓“立足课内”是基础,是前提,是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明确课外学习的基本方向和明确学习目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期环节。所谓“面向课外”才是根本,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面向课外”不单纯指利用课外时间做点读读背背的事情,更要求学生去积极的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延伸自己的各项技能。语文学习必须遵循“由点及面”“由所见到所不见”的基本原则。但是,我们的学生只能做到“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用“浅薄”二字来评价我们很多同学的语文观念,用“平庸’’二字来描述我们很多同学的语文学习现状一点也不过分。

2、普遍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是不注重积累:识记环节抓得不紧,初中阶段大量的背诵任务基本没有完成,高中阶段的背诵要求虽然很明确,但落实不到位;看书少,看课外书更少,看了等于白看,谈不上能够学有所用,作文时节殚精竭虑,苦无良句。二是不注重回顾反刍——高三的考练虽然多,甚至考练过的习题在高考中原样出现仍然不会做;日常考练大多数时候多多少少都有点流于形式,前学后忘,猴子掰包谷,没有实效;日常作文训练停留在完成这个层次上,不能形成连锁效应,没有整体效果。三是缺乏大语文的观念,只满足于按部就班上课写作文,向外拓展不够,基本不参加其他语文活动,甚至就连课内课外教师指定的基本任务都不能完成,可谓怠惰之极。

3、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很多同学偶尔心血来潮,也能想到语文,但往往是浅尝辄止,原因在于不能紧持,没有意识到此非一朝一夕可以促成,觉得自己花了功夫,却好像没有进步,所以半途放弃。另外一些同学则习惯于把语文看成是可以突击完成,可以速成的,习惯于临阵磨枪。不可否认,语文有少数内容也可以突击,比如字词背诵之类,但毕竟只是少数。临阵磨枪,如果指的是对高考试题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倒也可以讲得通,但绝对不能以之为致胜之法宝。

(三)有良好的基础,但欠缺后续的提高,先天资源浪费严重。

文科取胜靠数学,理科取胜当然靠语文。人之所短,己之所长也。这些差不多已经是不需要证明的普遍规律。但是我们的有些学生并不明白自己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死抱住自己的优点不放,放着语文学科还非常宽裕的空间不去发展。功夫到顶,效果却最多差强人意。

应该说,有些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先天素质是一流的,可惜的是,大多数同学到了高中只是吃吃老本。我们有很多能说能写的学生,有时候会崭露一下头角,但越往后来越显得平庸,恐怕他们也不觉得语文有什么了不起。正是由于这些消极因素在作祟,我们的高三语文复习基本上就纯粹成了一种“心理安慰”。很多同学连老师硬性确定为复习教材的《优化设计》之类都拿不下来,又谈何“拓展”“提高”昵?

 

三、关于考场作文:

(一)命题的特点:材料作文的特质;三自与三不方针

1、三自方针要充分用好:选好文体;定好立意;拟好标题

2、三不方针要谨遵:勿套作;勿抄袭;尤其是勿在舞台外面唱大戏。

(二)阅卷的特点:阅卷频率(90秒钟的概念;阅卷人的组成;阅卷标准与阅卷人的主观性)

1、一分半种决定我们的作文命运。

2、阅卷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可能会有人喜出望外,也有人怀才不遇,但大多数同学应当相信自己的实力。

3、阅卷标准由来已久,并非形同虚设。

4、主观性不可避免,但也许正是机遇所在。

(三)以上特点所决定的——考场作文应该具备的特点——眉清目秀,短小精悍。

1、卷面是第一得分要素:包括字体的规范、书面的整洁,还有标点的规范使用,不写错别字,以及“风头——猪肚——豹尾”的基本布局样式。

2、标题要醒目;开头要干脆(字数不超过200;开门见山扣材料,一针见血显题旨);分段要合理;结尾要提戏。

3、角度尽可能具体,内容尽可能饱满,安排尽可能周到,思路尽可能鲜明。

⑴最适宜大题小做

⑵古今中外有章法(顺序和类型)

⑶闪烁大法——话题或者话题有关词语、句子贯穿全文,如同龙在云中,一鳞半爪,时时可见。

哪怕做作一点,迎合一点,委曲求全,未必混蛋。如若我行我素,自说自话,却怪阅卷老师有眼无珠,我无言矣。

最关键一点,谨记:考场非文坛,文坛无考场。当作家要学韩寒,拿高分要听老师的。

(四)必须突破审题关

(五)写有个性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