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中国面临高科技人才短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0:21:49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称,中国旨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成为一股全球性力量的努力正面临严重阻碍。该组织将其归咎于国家对研发和经济活动的支配,以及中国缺乏有才能的科学家和管理人员。
在一份与中国有关机构联合撰写的研究报告中,总部设在巴黎的经合组织表示,“一种高科技短视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的现有政策目标和创新思维之中”。其结果是,中国忽视了在服务业和经济其它领域进行基础更为广泛的创新。
报告表示,自上世纪70年代末推行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已在构建科学和技术体系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而且政府的角色已发生“显著变化”。
自1995年以来,中国的研发支出每年增长19%。过去5年中,中国的研究员人数已超越日本,排在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
过去10年来,中国的研发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例已上升一倍,在2005年达到1.34%,而当时中国经济的年增长速度约为10%。
中国在研究方面的投资有所增加,已体现在它在国际性科学出版物上发表文章数量的增加上——2005年,中国在这方面位列全球第五。经合组织表示,在纳米技术方面,中国发表的著作数量几乎与美国一样多。
同时,中国还精简政府研究机构,其方式与导致数万名员工下岗的国有企业重组方式相同。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已将其120家机构削减至89家。
但经合组织表示,大部分新增研发支出“集中在高科技领域,用于设备设施的更新,以及新产品的实验研究,而非基础性研究”。中国需要加大在“服务、能源和环境技术等领域”上的投资。
报告称,中国的研发计划继续反映出国家的支配地位,其设计的特点是“自上而下,‘挑选赢家‘的方式”。“由政府来决定研发计划,并设定优先次序,而其它利益相关者则很少参与其中。”
尽管每年中国培养出数万名工程学毕业生(西方往往援引这一数据来说明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但经合组织表示,中国仍面临科学家短缺问题。自2000年以来,获得科学和工程学位的毕业生比例一直在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