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说课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41:59
雷雨》的说课材料    《雷雨》

《雷雨》的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

    大家知道,我国古代也就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前舞台上所表演的是戏曲,那时没有现代意义的话剧,话剧,作为一种外来形式的文学样式,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最初的话剧叫“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经过丁西林、洪深、陈大悲、欧阳予倩,还有田汉等人的大力推动,在二十年代开始起飞并有所发展,到三十年代出现一位杰出的剧作家,才使中国话剧艺术达到成熟阶段。这个人就是曹禺。《雷雨》、《日出》这两部四幕话剧的出现,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代表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确立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雷雨》简析

剧本通过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三十年代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示了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家庭的全部罪恶史,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剧本以周朴园为中心,巧妙地把剧中所有人物组织到矛盾冲突中去,让他们在爱情和血缘的纠葛中展示各个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剧本的思想内涵,掌握周朴园、繁漪的人物特点,理解剧本艺术结构的独特性。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鉴赏剧本的一般方法。

四步:台词——形象——人生悲剧 ——产生原因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雷雨》从家庭生活和经济剥削两个方面来揭露资产阶级的腐朽性和反动性,能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广大民众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4.重点:掌握《雷雨》在现代话剧史上的艺术成就。

5.难点:理解《雷雨》对外国戏剧的借鉴。

二、说教法、学法

      课前布置学生快速阅读《雷雨》剧本,找出与周朴园、繁漪、侍萍等有关的舞台提示和话语,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塑造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学生课下浏览《雷雨》原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三、说教程

(一)导入

(二) 作家简介

(三) 《雷雨》的故事梗概

1、提问学生剧本的故事情节

2、老师简要概述情节,

(四)、《雷雨》人物:周朴园、繁漪、周萍、周冲、鲁贵、侍萍、鲁大海、四凤。

1、周朴园形象

2、繁漪形象

(五)、《雷雨》的艺术性

(六)、鉴赏:

1、设问释疑小组合作讨论

侍萍的人生悲剧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与曹禺借鉴外国剧作有何关系?

2、教者小结

侍萍是一个善良的、深受迫害的劳动妇女。她从自己的悲惨经历中对周朴园和他的家有较深的认识。然而当再次来到周家,听周朴园说要给梅小姐修墓之后,却又主动地在他面前挑起往事,承认自己就是当年的梅,这表明她性格中仍有软弱的一面。她看到社会黑暗,极力想逃脱这黑暗,可是自己的女儿还是重蹈覆辙。在第三幕中,当侍萍审问女儿与跟周家少爷的关系。并让女儿对着轰鸣的雷声发誓,这表明她非常担心自己的悲剧再次落到心爱的女儿身上。事与愿违,侍萍担心的事竟然发生,四凤与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周萍已经有私情,而且已怀身孕。侍萍无力解释这一切,只能把它归之于命运。曹禺当时看到“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他通过侍萍描写了“残酷的井”,这是现实主义的成功,但他自己同样无法给予解释,只能归因于“自然的法则”。

《雷雨》,明显地受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郭沫若说《雷雨》“所强调的悲剧,是希腊式的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作家有着共同的命运观:人的悲剧是由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命运被理解为先天注定的灾难和死亡。主人公按照自己的欲望竭力奋争,但终究难逃命运的罗网。曹禺在《雷雨》中表现出的命运观,与古希腊悲剧极为相似。在《雷雨》中,命运的阴云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上,剧中的主人公都在命运的火炕里打滚,都拼着性命与命运抗争,但所有的抗争都是以失败告终,他们最终都无一例外地被命运的巨掌击得粉碎。当悲剧走向结局时,几乎在场的所有人物都发出了“宿命的哀叹”。《雷雨》中神秘的、残忍的“命运”时时显现,“狭的笼”意象在《雷雨》中反复出现,这是作者受古希腊悲剧影响而产生的“人难以逃脱命运牢笼”的观念的映射。侍萍出现在周公馆,她极力使女儿免蹈陷阱却偏偏落入陷阱,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捉弄,正是命运悲剧影响的表现。

 

 

板书:

雷雨 

教学目标:

理解剧本的思想内涵,

掌握周朴园、繁漪的人物特点,

分析剧本艺术结构的独特性。

板书设计

 

 

 

周朴园

残忍

冷酷、专横

伪善

工人

繁漪

侍萍

“雷雨性格”(钱谷融语):阴鸷、极端

善良

鲁大海(朴园与侍萍所生)

 

 

作业布置:

《雷雨》讲义

 

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我国古代也就是在新文学以前舞台上所表演的是戏曲,那时没有现代意义的话剧,话剧,作为一种外来形式的文学样式,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最初的话剧叫“文明戏”。后来,“就连‘话剧’这一名称,也是经了约定俗成的过程,到1928年,才有洪深的建议,得到大家的公认的。”[ 黄修己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中国现代话剧经过洪深、陈大悲、欧阳予倩,还有田汉等人大力推动,话剧在二十年代开始起飞并有所发展,到三十年代出现一位杰出的剧作家,才使中国话剧艺术达到成熟阶段。这个人就是曹禺。[略]

作家简介: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湖北省潜江县,出生于天津一封建官僚家庭。父亲当过官,喜欢赋诗,母亲酷爱戏剧。他在少年时期阅读了不少优秀古典作品,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爱戏剧,观看了很多剧种的戏,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戏剧的种子。曹禺少年时代有较多机会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从中受到了戏剧的启蒙。12岁进入有革命传统和进步戏剧活动传统的南开中学,成为该校新剧团的骨干。“五四”新文学作品深深地吸引着也鼓舞着他,同时,他开始接触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还曾扮演过易卜生《玩偶之家》一剧的主角娜拉。1929年入清华大学西方文学系学习,认真研读了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莎士比亚、契诃夫、奥尼尔等的剧作。他读过几百种中外的剧本。传统的戏曲和西方伟大剧作家的作品,给予他丰富的养分。他产生创作的冲动时,很自然地首先想要表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他的父亲与天津当时一个周姓的官僚买办大家族有较密切的往来。曹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对封建家庭和上层人物的生活是相当熟悉的。他后来说过:“我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里,看到过许多高级恶棍、高级流氓,《雷雨》、《日出》、《北京人》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个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和他们朝夕相处。”[《曹禺谈〈雷雨〉》,《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大约经过五年的酝酿,在1933年他完成了第一部话剧《雷雨》,也是曹禺的成名作,1934年发表。《雷雨》演出后,立即受到文艺界和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又在1935年完成了《日出》。《雷雨》、《日出》这两部四幕话剧的出现,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此后,转向农村生活题材写出《原野》。1938年与宋之的合写《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1940年写的多幕剧《蜕变》和1941年的《北京人》,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揭示封建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家》标志着曹禺戏剧创作的新进展。

《雷雨》的故事梗概:“序幕”的背景设在“某教堂附设医院内”,屋子里“阴沉沉的”,序幕一拉开,远处就有钟声,是教堂内的风琴声,是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剧情简单之极,一位老人穿着颇为考究的皮大衣,眼睛沉静而忧郁,来到教堂医院看望住在这里的“鲁奶奶”和“周太太”整个情节主要有教堂尼姑甲和乙,一位病人的两个小孩(姐弟二人)的相互对话,说起这家医院是由周家老宅卖给了教会,曾经在这屋子里死掉了三个年轻人,住在医院的两位老妇人已疯掉了。弟弟向姐姐追问“屋子”与“疯子”的来历,悬念也就出现了。两位老妇人一言不发,只有形体动作,这就是序幕的大致情节,故事在“悬念”中开始,整部戏剧都在追问教堂医院的来历以及医院前身的“老屋子”里的故事这样,戏剧空间由“医院”到“老屋子”,时间顺序由“现在”延伸到“过去”,“序幕”既是故事的引子,也是故事的结局,还为剧情确定了带有宗教性的氛围。

《雷雨》以1925年前后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周朴园的带着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崩溃。(1)《雷雨》共有八个人物,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周公馆中是带有封建性的家长,其妻周蘩漪比他小二十岁,常年被认为有病,很少下楼来。大少爷周萍是前妻所生,二少爷周冲是繁漪的儿子。仆人鲁贵曾经把女儿四凤和儿子鲁大海介绍到周家分别当女仆和工人。繁漪发现四凤与周萍私下谈恋爱,便让鲁贵告诉自己的妻子鲁侍萍来周家领走女儿四凤。因为繁漪跟周萍之间有不正当的乱伦关系,十几年来周家楼上经常出现闹鬼的事情实际上是儿子与后母所为,繁漪要赶走情敌,拉住周萍。吃药一场戏把周朴园的专横、冷酷的家长制刻画出来。(2)鲁大海在周家的煤矿上做工,工人与工头发生冲突,作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到周家与周朴园谈判。周朴园与鲁妈相见,才明白她正是三十年前在无锡周家公馆梅妈的女儿梅侍萍,被自己遗弃的女人。年轻的朴园诱骗了侍萍,生下周萍和鲁大海,他为了急与有门第的富家女子繁漪结婚,在大年三十的风雪夜晚赶走侍萍。走投无路的侍萍投水自尽,被人救活,几次改嫁,现在成了鲁贵的老婆。朴园明白了一切后,便立即辞退了鲁贵、四凤。鲁大海也被解雇。周家跟煤矿工人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这两幕都在周家公馆发生的故事。(3)在第三幕中,周冲受母亲繁漪之命夜晚送钱到鲁家住房。鲁妈审问女儿与跟周家少爷的关系,并让女儿对着轰鸣的雷声发誓。周萍雨夜来鲁家与四凤约会,跟踪而至的繁漪怨恨地将窗户反锁,置周萍四凤于危险的境地。(4)在周家客厅内,繁漪再次哀求周萍不要离开她。大海到周家找周萍并与他讨论妹妹的事。周萍准备与四凤一块走,周繁漪喊来朴园,朴园与侍萍再次相见,当场道出侍萍是周萍的生母。羞愧的四凤触电死去,周冲去拉四凤也身亡,周萍开枪自杀,繁漪发疯。全部故事结束了。

 “尾声”接续“序幕”的场景和故事,景同,音乐、氛围也相同,人物动作一致。“序幕”里透露鲁贵已喝酒醉死,“尾声”也说鲁大海也有可能死去,老人说:“我找了十年了,没有一点影子”。剧情中剩下的惟一的年轻人,也是老人的希望,也消失了,建立在现实世界里的所有希望都破灭了,剩下的是把灵魂寄托于上帝,由宗教音乐和《圣经》引入到一个神性的世界。老人看见的最后的情景是:“立在窗前的老妇,转身坐在炉旁的圈椅上呆呆地望着火,这时姑乙在左边长沙发上坐下拿了一本圣经读着”,“舞台渐暗”,在教堂神职人员“姑乙”的引导下倾听着来自上帝的声音,这是戏剧里留下的最后的一个动作。

《雷雨》的结局显示了世间的残忍,但“序幕”和“尾声”却“把一件错综复杂的罪恶推到时间上非常辽远的处所”,形成了“欣赏的距离”,给人产生的是怜悯,而不是恐惧。剧中人物都是可悲悯的,周朴园尽管专制、霸道,但却孤独无助;鲁侍萍善良但却被“轮回”捉弄,是命运的“盲眼”,“序幕”说她的眼睛已瞎。繁漪有生命的热情,但又滑入不计后果的“狂热”;周萍软弱而盲目地“挣扎”;周冲的无知的“浪漫”;四凤“纯洁”又“天真”,但他们都没有逃脱罪恶的陷阱掉入了可悲怜的结局。

周朴园形象:曹禺善于深入人物心灵, 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 塑造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周朴园是一个极有说服力的佐证。剧作家把他的社会、历史本性, 溶化到周鲁两家一系列血缘、伦理的矛盾纠结点上, 从而生动地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的典型。周朴园对待以鲁大海为首的工人阶级体现出其残酷的资产阶级的发家血腥味。周朴园曾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为了发财而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多小工。他在煤矿上为了镇压工人反抗而命令警察开枪打死工人。在社会阶级斗争层面上, 他是一个残酷吮吸工人血汗的资本家, 为了发财, 可以干任何断子绝孙的昧心勾当 , 他的一生就是资产阶级的发家史、罪恶史。这是一个血债累累的资本家。在家庭内部是一个冷酷的封建家长形象。曹禺通过周朴园对待繁漪和侍萍这两个女性的态度,来完成这个形象的塑造。通过强迫吃药一场戏,写他关心的并不是繁漪的健康,而是自己的意志的贯彻。他需要的是繁漪做出一个服从的榜样。在家庭伦理和思想意识层面上, 他是专横自私的家长, 妻儿都是他动辄训斥的对象, 连一星半点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也决不容许。他的专横、冷酷的性格和封建家长的面目被突出地表现出来了。而对侍萍的关系,则主要表现他的伪善(虚伪、自私)。因为侍萍曾为他生了周萍和鲁大海两个儿子,后来又被他逼上死路,在误以为她已经死的特定情况下,一直回忆、眷恋着年轻时和侍萍的一段感情,但一旦侍萍竟活着站在他的面前,对他的名誉、利益构成威胁时,他便自毁假面,露出了资产阶级伪君子的真相:“你来干什么? ”“痛痛快快地, 你要多少钱吧! ”他想用一张支票来清算他所有的罪恶, 这又一下子显出他个性中最狰狞也最本质的内核。周朴园这一形象, 把封建家长和资本家这样分别出现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制度的双重身份, 怪诞而有机地融于一身, 这是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创造, 他只可能出现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这也是曹禺为中国现代话剧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繁漪形象:蘩漪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1)她是一个“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 18 年前, 被周朴园骗到家里,她不爱朴园,朴园也不爱她,她们的关系仅仅是“生了冲儿”,年龄的悬殊和感情上的巨大隔膜,使她感到痛苦,再加上周朴园在家庭生活中是个封建专制的家长,在精神上不给她丝毫的自由,他处处事事都要绝对服从。从此, 这个原先活泼的“金丝鸟”被活活困住了。在周朴园的专制下, 她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空气, 人性受到了压抑, 残酷的精神折磨使她“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她看透了周朴园伪君子的面孔, 也深知“周家的空气满是罪恶”, 她自己也变得乖戾、阴鸷和极端。2)但她又是一个有着“火炽的热情, 一颗强悍的心, 敢冲破一切桎梏”的女性, 她也渴望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温暖和自由, 因此, 当周萍出现在她的面前时, 她就拼命抓住不放, 为此过着母亲不像母亲, 情妇不像情妇的生活。然而周萍却重复其父对侍萍的态度,父子两代把繁漪逼上绝路。为了拉住周萍,为了满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繁漪甚至不惜哀求周萍的怜悯,当周萍爱上四凤企图离她而去,这个反抗封建压迫,渴望个性自由的资产阶级女性,却采取了反常的、畸形的、疯狂的报复方式:辞掉四凤,让周冲去同周萍争夺四凤;干出雨夜跟踪,反扣窗户,置其于危险境地的事;甚至请出周朴园来拆散四凤与周萍。这一切都表现出她的损人利己和自私狠毒。这个“雷雨”式的人物对周家矛盾的公开爆发,对促成悲剧,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蘩漪的形象, 折射出封建势力的强大, 反映出那个可怕的环境是怎样把一个怀着自由要求的女性逼到绝路上去的。我们说, 蘩漪这个人物的艺术魅力, 是震撼人心的。

《雷雨》的艺术性:曹禺的出现在中国话剧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他的《雷雨》是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无论在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的创造上,他所达到的艺术水平,都高于过去的剧作家,把我国话剧艺术提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曹禺创造了现代话剧中第一批够得上艺术典型的人物形象。如周朴园、繁漪、侍萍,周冲等,绝大多数人物都性格鲜明,连一写次要人物,如鲁贵等,也都写得活灵活现。曹禺笔下的人物性格典型,这在于写出他们性格的多面性。周朴园迫害侍萍那么冷酷无情,对她的怀念又那么真挚持久;侍萍怨恨并看透了周朴园,不愿再进周公馆,然而见到周朴园却又主动与他相认,似乎又有割不断的情谊;繁漪真心爱周萍,甚至不惜哀求周萍的怜悯,当周萍爱上四凤企图离她而去,可以不择手段,干出雨夜跟踪,反扣窗户,置其于危险境地的事……这些人物性格内涵很丰富,无法用正面、反面来概括,可以不断地被解释。

结构上,曹禺剧本的戏剧冲突,都是相当尖锐的,紧张的,不断深化着引向大爆发。他对冲突的组织,则是紧凑的。《雷雨》用封闭式结构,剧本所要表现的便是各种冲突的最后结局,这些冲突的缘由,则在人物的对话中用回叙的方法交待。

(1)剧本以周朴园为中心巧妙地把剧中所有人物组织到矛盾冲突中去,在诸多的矛盾中,让他们在爱情和血缘的纠葛中展开复杂而又尖锐的斗争,从而表现了各个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点,突出和深化了主题。剧中写到了劳资矛盾,但没有沿着正面表现劳资矛盾的路子来写戏,而是选择了已经烂熟于心的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生活,从家庭道德堕落的特定角度,进行揭露和批判。周朴园牵着两条线,一条是他与繁漪的冲突,主要表现他在家庭内部的专制;一条是他与鲁大海的矛盾,表现他与广大工人的势不两立。现实生活中这两条线,又通过一条历史的线索——鲁大海的母亲侍萍,这个被周朴园玩弄后抛弃的周家侍女的突然出现,而连接在一起。这样。既使人物活动的舞台限于周鲁两家,又可以有鲜明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为衬托。(2)剧本通过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把经历三十年的事件浓缩在一天之内,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的概括。用“过去情节”(即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乱伦的故事)和“现在情节”(即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感情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逢,周朴园与鲁大海的阶级斗争)结合的艺术技巧,创造曹禺的“回顾法”(又叫“回溯(su)法”),使剧情凝练、紧凑。剧作还设置种种悬念,制造紧张气氛,推动剧情发展。

《雷雨》的语言精炼、深刻、生动, 具有十分丰富的潜台词, 又简洁易懂, 即使没有文化的人也能看得明白真切, 它避免了外国话剧中的那种长篇台词, 也绝少欧化语法。从日常普通的语言中提炼加工而成。句子简短而有韵味, 又极具个性化。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气质; 不同的人物, 其语言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分寸, 每一句话都打上了人物性格的烙印。如周朴园, 在第二幕中上场时, 看到蘩漪, 让蘩漪上楼去看病, 说大夫在等着, 当蘩漪顶撞了他几句要走开时, 周朴园大声喊,“站住, 你上哪儿去? ”, 又命令地说“你应该听话”, 又叫“来人”, 仆人上来后, 说“太太现在在楼上。你叫大少爷陪着克大夫到楼上给太太看病”。这里, 周朴园虽说话不多, 但他的妄自尊大, 专制冷漠却已跃然纸上, 活灵活现。此其一。人物语言除了个性化外,,还有较强的动作性,尤其是人物的心理动作。繁漪感到了四凤与周萍的关系不一般,但手中无凭,因此变相拷问她的一段话就很精彩。繁漪问四凤的话中都含有“他”字,如“他现在还没有起来吗?”“他昨天晚上什么时候回来?”“他在这几天就走,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他又喝醉了吗?”这是向名为下人实为情敌的人窥探虚实的语言,希望抓到对方语言中的破绽。四凤心里有鬼,故戒备森严,以不变应万变,一律答以“我不知道”、“我不清楚”。这是一个奴才的抵抗与自卫。这些语言看来也很平常,却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动作,含有丰富的潜台词。此其二。另外,曹禺剧作“舞台指示”在解释自己的人物,对人物从外表到内心世界的描写都很详尽,语言也相当精彩。

他更多的是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经过消化、融汇,使这个外来的戏剧形式为我所用,第一次在较大的思想容量和深刻性上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生活。唯其如此,它才是话剧艺术在中国成熟的标志。(1)《雷雨》,明显地受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郭沫若说《雷雨》“所强调的悲剧,是希腊式的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作家有着共同的命运观:人的悲剧是由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命运被理解为先天注定的灾难和死亡。主人公按照自己的欲望竭力奋争,但终究难逃命运的罗网。曹禺在《雷雨》中表现出的命运观,与古希腊悲剧极为相似。在《雷雨》中,命运的阴云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上,剧中的主人公都在命运的火炕里打滚,都拼着性命与命运抗争,但所有的抗争都是以失败告终,他们最终都无一例外地被命运的巨掌击得粉碎。当悲剧走向结局时,几乎在场的所有人物都发出了“宿命的哀叹”。《雷雨》中神秘的、残忍的“命运”时时显现,“狭的笼”意象在《雷雨》中反复出现,这是作者受古希腊悲剧影响而产生的“人难以逃脱命运牢笼”的观念的映射。侍萍出现在周公馆,她极力使女儿免蹈陷阱却偏偏落入陷阱,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捉弄,正是命运悲剧影响的表现。(2)《雷雨》又有明显的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的意味,莎士比亚的悲剧被称为“性格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往往是由于主人公的自身弱点与现实的复杂冲突或是人性与邪恶势力的尖锐对立造成的,透过人物的悲剧命运,放射出人性的光辉。《雷雨》的悲剧,可以说与繁漪“雷雨式”的性格有直接关系,带有“性格悲剧”的痕迹。繁漪被称为《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钱谷融先生则把繁漪形象高度概括为“雷雨性格”。正因为繁漪的“雷雨性格”和变态心理,使她处在一个不可替代的焦点式的位置上。“雷雨”式的人物繁漪的反抗具有疯狂性、激烈性和破坏性。作家描写“她爱起你来象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你来也会象一团火,把你烧毁的。”这个“雷雨”性格对周家矛盾的公开爆发,对促成悲剧,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雷雨》更是一出社会悲剧,其中有包括《群鬼》在内的易卜生剧作的影响。《雷雨》写出周家的悲剧原因,根本上是由周朴园等对侍萍、繁漪等各种类型妇女的压迫、蹂躏所造成的。而且它还涉及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可以说曹禺对欧洲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在艺术都有所吸收,他把这些集中在一起,从本民族的生活出发,创造了中国第一出真正的悲剧。

但是, 曹禺的戏剧又绝不是简单的摹仿,而是一种民族化的再创造。因为《雷雨》无论在选取题材和安排情节方面, 还是人物塑造、戏剧台词方面, 都融入了作者对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审美传统的理解。曹禺说: 中国的观众,“他们要故事, 要穿插, 要紧张的场面。”《雷雨》的故事是格外引人入胜的, 它把外国悲剧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国民族戏剧故事的传奇性融为一体。把周鲁两家众多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纳入一个完整的悲剧故事之中, 致使意想不到的情节接踵而来, 紧张火爆的场面接连不断。像《雷雨》这样, 从生活中提取的故事情节, 又把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传奇化、戏剧化, 是曹禺对中国话剧的一个重大突破。

因为戏剧冲突的尖锐,造成曹禺剧作的紧张气氛。在剧情的进展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来制造这种紧张气氛。如周朴园逼迫繁漪吃药,强令周萍下跪;在雷鸣电闪中,侍萍逼迫四凤对天发誓,等等。但并非一味紧张,也注意气氛的调节。剧情进展中,制造一个个的悬念,吸引观众。《雷雨》一再地写电线断了,这些道具既是交待,也是观众产生疑问的欲望。

作业:1、简析《雷雨》中的周繁漪的性格特征。

2、简要论述《雷雨》的艺术成就。

      3、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来解读曹禺的剧作。 

4、众所周知,《雷雨》中只有八个角色。可作者偏说:“我常纳闷,何以我每次写戏总把主要的人物漏掉。《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称为‘雷雨’的一名好汉。他几乎总是在场,他手中操纵其余八个傀儡,而我总不能明显地添上这个人,于是导演们也仿佛忘掉他。我看几次《雷雨》的演出,我总觉得台上很寂寞的,只有几个人跳进跳出.中间缺少了一点生命。我想大概因为那叫做‘雷雨’的好汉没有出场,演出的人们无心中也把他漏掉。[曹禺.《日出》跋[C].曹禺戏剧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因为作者的这段话,关于“第九个角色”的问题,曾引起评论界的评论。请你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考研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