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图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44:57
《半生为人》
徐晓著
同心出版社2005年1月,28元
徐晓的《半生为人》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在病痛和失败中如何保有尊严地活着;在贫困和寂寞中如何富有滋味和情谊地活着;在物质欲望的热浪中如何淡泊地活着;以及在平凡的日子里如何富有理想和激情地活着。作者在书中写到了自己在“文革”后期监狱中的日常生活和一些难友,写到了已故去的丈夫周英,写到了可能是以天真的理想和情谊鼓舞和帮助了许多人的兄长和挚友赵一凡。还有几个普通的人,如刘羽、李南,他们大都又通过一个曾如洁白的昙花一般短暂却尽情地开放的杂志《今天》联系起来。然而,与作者最亲近的几位今天已被上天召走,幸存者进入了新的时代,虽相濡以沫,生活已略显局促,地位则早已边缘。即便知名的几个,如史铁生一直在被病痛折磨;高尔泰则永远不会也不愿通晓如何拿他卓异的艺术换取金钱。
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的人?他们似是最后的理想主义者或不如说天真的人,这些文字是已经过去的那个仍保有信仰和激情的时代的最后流浪者的足迹。我们再也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了。如果这条已经隐秘地在地下流淌的河流,在这个时代也仍能吸引一些在本性上注定要为精神而痛苦和激动的心灵,那么,在适当的时候它就还可能汹涌出地面。
(何怀宏)
《技术史》
【英】查尔斯·辛格等主编,陈昌曙等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980元
人类的文明史,技术史该当是它的重头;有点奇怪的是,拜技术之赐、因而生活日益幸福的现代人,在讲论历史的时候,却往往遗漏了技术史,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技术史上最重大的转折,是由技术与科学的关系造成的,这事情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之前,技术与科学交涉不多,触点很少;这之后,“技术”很快成了“应用科学”的同义语。本书的布局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本书撰稿人有200多位:前五卷从远古写到19世纪末,作者都是资深的史学专家;后两卷写20世纪上半叶,这方面史家难寻,只能由相关的技术专家承乏,但作者们确实“都对自己涉足的领域之近代发展有着真正的兴趣”。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主编的出色工作。如果把全体作者比喻成一支庞大的乐队,那么主编就是高明的指挥,本书即是他们成功演奏的一部恢弘的文明交响乐。四位主编都是国际著名的科技史专家,他们撰写的每卷前言、若干历史注释以及某些总论性的篇章,体现了卓越的历史通识,使读者既能将本书作为材料的富矿来各取所需,又能领略到登高望远、全体在目的快意。本书中译持续了近20年,先后有100多位学者参加;慢工出细活,全书行文朴素自然,细腻流畅,风格一致,端赖几位主译者的统筹润饰,其用功之勤、执事之谨,着实令人起敬。
(陈克艰)
《读史阅世六十年》
何炳棣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7月,36元
何炳棣先生是世界知名的史学大家,其史学成就自不待言,在撰写回忆录时也一秉严谨学风,言必有据,事必实录,重要事实和史料不厌其详,连当年在清华参加留美选拔考试的试卷也全文照录。
何先生在“阅世”方面也有其特立独行:他在美国留学,绝不利用华人的母语和文化优势,以英国经济史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在1970年代初全力投入“保钓”运动。“文革”后期他是最早访问大陆的旅美学者之一,并且通过发表文章、作讲演,盛赞新中国的成就。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他曾以全美华人协会副会长身份主持欢迎宴会。他于1975-1976年度当选为美国亚洲学会会长,是迄今惟一的华裔会长。作为台湾“中研院”院士,却与“中研院”断绝联系达22年,晚年才重新恢复。对此,他都没有回避,有的还作了相当详细却令人信服的真相说明。就是暂时不想说的,也态度明确,如对有的文章“愿意把它忘掉”,“因为它虽有史实与感情,但对国内新气象只看到表面,未能探索新气象底层真正的动机”。此书堪称近年回忆录中杰作。(葛剑雄)
《母亲杨沫》
老鬼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32元
作者老鬼是杨沫之子。本书写《青春之歌》出版前后的曲折,固然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最让人震撼的,是写杨沫夫妇在“文革”初期如何互相揭发,写杨沫与秘书小罗的纠葛,写杨沫晚年文学上的失语和整理日记的不诚实。书中指出,杨沫生前出版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与历史原貌有异,欠真实”。
书中也有不小的篇幅,写杨沫晚年为蒙冤者寻求公道,与儿女从隔阂到谅解,重新建立幸福的婚姻。总之,老鬼对母亲既不是刻意丑化,也不是一味美化,而是展示一个更真实的杨沫。在老鬼笔下,杨沫已经从现代文学馆里的陈列对象,还原为一个当代历史环境中有血有肉的人。正如“前记”中所说:“说真话难,说父母的真话就更难。”儿女写父母,能够像老鬼这样敢于突破“为尊者隐,为贤者讳”、不虚美、不隐恶的,实不多见。
(丁东)
《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
余世存编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28.00元
本书篇幅并不大,其内容却斑斓宏博、涉猎众多。全书分史景、政事、文林、革命、骨气、性情、识见、命运、廉耻、狂狷、荒诞等32篇目,不仅各篇内容皆独立,且每篇中长短章节,亦是自说自话,并无起承转合上下贯通之势。然感性十足的文字,看似结构松散,却有一种精神内核互连相映。读来令人如观万花筒,100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的政治、历史、文化事件,各类风云人物性情风貌、言谈行迹展现纷呈。其人物与事件的细节碎片,拼连、还原成一幅幅独特生动图景,让读者从多个侧面窥见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传统之强大惯性与现代精神的碰撞、交汇之焦点,发现国人民族性中可贵、可悲的精神渊源和症结。
本书绝非虚构情节连续剧,但我读完却喟叹连连,发现历史就是戏剧,真实往往比虚构还荒诞。作者用心良苦,意在开启国人心智,呼唤制度与理性。望古老中华早日冲出历史三峡,同流于世界先进文明之大海。
南朝刘义庆著成一本名垂千古的《世说新语》,自唐代以后续貂者不乏有人,未见对后世有影响。这本《非常道》可否称为其当世续篇,读者自可鉴之。(吴茂华)
《束星北档案》
刘海军著
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36元
在众多的中国科学家传记中,《束星北档案》相当抢眼。作者通过编排传主的档案、他人的回忆文章以及他自己对许多相关人士的访谈等,清晰地展示了束星北这样一个极富傲骨的知识分子如何在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最终被异化的过程:他曾经特立独行,有如传说中的豪侠,一次次挺身而出,为相识和不认识的人仗义直言;在无力回天的时候,甚至不惜以死来维护真理。可到后来,当朋友像过去的他一样,冒着生命危险来救助他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告密;甚至直到1980年代之后,因为一句脱口而出的大实话,他还把一位像过去的他一样思维活跃的学生扭送到校长办公室……。
(卫民)
《源泉》
【美】安·兰德著
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49.80元
道德的源泉究竟是什么?是他人的需要,还是个人的价值?在利他主义者的道德信条中,需求是道德的正当性源泉。这种道德宣布,只要是为了他人的需要,攫取与强夺便是最高的美德。他人的需求是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正当的道德标准。然而,在个人主义者的道德信条中,每个人平等的价值与相应的生命权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其他权利和自由才是道德正当性的源泉。这意味着,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都不能因为自己或其所同情的人有需要就把手伸向他没有权利的东西。需要不能产生道德正当性,否则就是为强盗贼寇发放通行证。所以,个人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充分保护个人的自由、尊严、财产、生命基础上的社会,而个人主义的对立面反是。读完这本书,再来判断一个社会的道德源泉就非常容易了:是充分、同等保护每一个个人,还是根据一部分人的需要来任意处置另一部分人?
《源泉》是一本奇特的小说,一本经典的书。它挑起争议,给人震撼。痛恨这部书的人断定这部小说充满偏见和对个人主义的无耻吹捧和颂扬;喜欢这部小说的人则被主人翁的个人主义英雄气概所深深感动。对许多读者来说,阅读这部小说相当于体验了本来已经失去了的一次再生机会,一次个人主义道德重建和性格重建的机会,使得读者有机会反省和重建自己的价值观。(军宁)
《花间一壶酒》
李零著
同心出版社2005年6月,29.80元
李零先生近年来闲笔为文的结集,早些年还有一本《放虎归山》。李零先生学问好,文章好,他的存在,对李敖自我吹擂的“白话文第一”、“学问最大”,构成了坚强的否证。李敖好骂,李敖之骂,骂人者多,骂世者少;李零也骂,李零的骂,锋芒微露,尤有力度,“大师是大屎”,“伟大多大伪”,真大师和真伟大是不必芒刺在背的。李零说“我一直在逃”,“从专业学术的腹地逃向边缘,从边缘逃向它外面的世界”;李敖也说“脱离学术界”,“不甘于做学者”,但他进入的是中心的大舞台,要求的是观众“从演员的标准看我如何在台上表演”。李敖煽情,李零浃心;李敖悦耳,李零醒脑;李敖有翻版,李零不可学;李敖须人喝彩,李零与你神交。李零的专业是中国的古史,文献、考古,样样精博;而《读〈剑桥战争史〉》显示的是对世界历史的通识。李零写酒色财气,也处处表见思想和学问;《大营子娃娃小营子狗》、《天下脏话是一家》,没有生活写不出,没有思想和学问也写不出。李零的文字,浑然天成,自然流溢,大雅大俗,融为一体。李零其实没有逃,他在,在得那么真实,在得那么从容。
(陈克艰)
《退步集》
陈丹青著
广西师大2005年1月,38元
笔者劝人读书,首选洋文,学说理的明晰与幽默感;次选古文,学文字的洗练与道德感;如果洋文古文都读不进,则干脆不读了,回老家听老辈人用方言讲过去的事,在鲜活的语言中领受沧桑感。笔者很少推荐当今的书,受不了那股装腔作势的说教味。不过,以中国之大,毕竟代有才人,每年也会有几本“出淤泥而不染”的好书——陈丹青的《退步集》,即可算其中之一。
《退步集》的文字自成一格,干干净净,略微带点古拙。谈人谈事,点到为止,深意都在言外,字里行间似有清风盘旋。画家喜欢用形象说话,这文字的形象便如陈丹青本人:眉目清朗,炯炯有神,虽然常以启发性事例温和作答,却绝不回避尖锐问题。陈丹青人称“四青教授”(丹青,清华,知青,愤青),当老知青的理想主义被高度激发时,他也会发出愤青式的呼叫———收在书中的呈交清华美院的辞职信及其附件,就是此类,已在公众与媒介赢得大名。
(李雾)
《冰点故事》
李大同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29元
一个好编辑,大概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对文体、文字的很高的鉴赏和发现能力;二、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三、拿捏分寸,掌握平衡,把底线扩展到极致的能力;四、鼓励创造力并包容异端的能力;五、发现天才、制造天才的能力;六、人尽其才、扬长避短的能力;七、见微知著、繁衍思想并转变为报道的能力;八、产生报道思想,发现报道题目并且能够组织实施报道的能力;九、预知传播景观、可能的后果和准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十、跟各种作者平等地对话、有质量地对话的能力;十一、跟复杂的政治局面、媒体内部流程斡旋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冰点故事》中或多或少地看见这些能力。这就是《冰点故事》一书的价值所在。
(跃刚)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