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姓氏的渊源(新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18:49
 


 

 

现代欧美各国人的姓氏大多起源于中世纪(公元7世纪~14世纪),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世纪)。而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班固《白虎通义》称“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人们为了将不同老祖母传下来的族群加以区别,便产生了“姓”。姓是母系社会中,用以区分部落宗室、加强部落联盟,赖以相互婚配的一种标识。所以,最早的“姓”多以“女”偏旁组成,如:姬、姜、姚、姒、妫、嬴等,形象地表明姓是源于母系制社会的。同姓的人表示有着同一母系的血缘关系,异姓的人则表示这是一些由不同血缘老祖母遗传下来的部落人群。

母系制社会中期,姓逐渐增多,来源极广。有文献可考的姓,大多起源于商周时期,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制社会向父系制社会的过渡,人类社会步入了阶级社会,人们渐渐产生了等级观念,氏就应运而生。氏是上古贵族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追加的谥号而来,是贵族间按父系来区别血缘关系的一种标识,一般表示其宗族功勋卓著或地位尊贵,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社会确立后才有可能。所以,氏是宗法制度的产物,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氏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之后,在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又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识的“名”。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在氏族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其他氏族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于是,人们又把自己的“姓”、“氏”和“名”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所在的氏族,显示其宗族渊源及个体代号,以区别于他人。

所以,上古贵族有姓、有氏、也有名,而平民只有姓、有名,但没有氏。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不同母系血缘关系的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即:列山、轩辕。

夏、商、周时期,姓和氏既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种局面表明:母权制社会已让位于父权制社会,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当时,姓氏严格区别主要缘于:一是区分贵贱,出生高贵的男子往往称氏,以显尊贵;二是为了更合理地选取婚配之家,中华民族自古就由同姓不婚的惯例,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而姓氏又同时使用是因为出生低贱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氏统所出,也就没有氏。所以,贵族男子称氏,平民男子只得称姓,氏成为贵族的特权,但那时的人们,一般直呼其名,不带姓氏,所以,单从口语上听,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没有现在如此明显。

春秋末年,由于受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氏之间的界线逐渐变得模糊,开始出现姓氏合一的势头。这是因为许多小国被大国吞并后,小国的贵族变为平民,这些没落贵族的氏称已失去意义。称氏的人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在母系制社会向父系制社会转化的进程中,氏称又起主导作用,同时,又有新的贵族在不断诞生或崛起。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此时的人们便有时称氏,有时称姓,有时姓氏并称,完全没有了以前的章法。随着社会逐渐转向父系制,母系制时代的姓被人们逐渐淡忘。秦一统后,“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清钱大昕)。这表明:母系制社会向父系制社会的过渡已完成转型。汉立后,姓氏时常混淆,以至于司马迁(西汉)在《史记》中多次将氏误作为姓。顾炎武(清)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这种现象表明:姓氏在汉时完全趋于统一,姓即氏,氏即姓,区分姓氏基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并非司马迁治学不慎或考证有误。

姓氏合一后,每个家族都有了固定的姓氏,其渊源也随它所在的氏族流传于千家万户。人们从此可以不分贵贱,将自家姓氏、图腾形象等特有符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姓氏都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姓氏文化。

古往今来,许多鸿儒名宿或名著都对“姓”、“氏”做过解释:如《左传·隐公元年》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名之字。”《春秋》曰:“天子因生而赐姓”等。许慎(东汉)《说文解字》曰:“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刘恕(宋)《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段玉裁(清)注《说文解字》曰:“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姓是指其本身血统所承,氏则是指其子孙血统所传。

先秦时期,“姓”写作“”、“生”或“”。这些写法,真实地反映了“姓”字本身历史发展的过程。如“姓”写作“”,主要见于商周时期,至春秋战国,“”又被写成“生”。《尚书·舜典》中所谓“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其中“生”就是“姓”。所以,孔颖达(唐)释曰:“生,姓也。别其姓族,分其类,使相从。”此后,“姓”又由“生”演变为“”,其中,“”由“生”和“自”叠加而成,“生”即“姓”,“自”则为“鼻”字的本字,古时含“初”、“始”之意。扬雄(西汉)《方言》释“鼻”曰:“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今天讲的鼻祖,即始祖。

现代中国人的姓氏,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的姓氏承袭下来的,子女一般随父姓。考其来源,主要来源于母姓、封地、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祖名、居地、职业等,可大致分为十多种:

⑴ 以部落联盟时期的母姓为姓。姓作为母系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后来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姓氏,如:姬、姜、嬴、姒、姚等。

⑵ 以封地或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曾、申、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氏。

⑶ 以邑名为姓。邑即采邑,是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田地上的奴隶),其后代有的便继之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

⑷ 以乡、亭之名为姓。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的裴、陆、阎、郝、欧阳等姓都属于这一类。

⑸ 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郭、野、官等字,如:东郭、东方、东门、西门、上官等,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⑹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姜子牙的耳孙(九世孙)姜高,其孙姜傒与管仲合作,为齐桓公成就霸业。齐桓公便命姜傒以祖父名“高”为氏,高傒即为高姓始祖。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以林姓传世。

⑺ 以次第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但也有例外,如:鲁庄公之弟庄父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⑻ 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⑼ 以技艺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⑽ 古代少数民族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鲜卑族融入的尉迟、万俟;蒙古族部分演变为包氏、部分演变为巴姓;又如满族的阿古占,满文为“雷”之意,后代多改为雷姓。

⑾ 以谥号为姓。如:春秋时的宋穆公,其后子孙中有以其谥号 “穆”为姓氏;孟尝君死后谥号“文子”,其后裔以 “文”为氏。

⑿ 因赐姓、避祸、忌讳而改姓。如:回民中的“李”姓多为唐朝皇帝所赐;“刘”姓和“朱”姓的一部分因避祸改为其他姓氏;而回民中的“朱”姓,因忌讳“猪”的谐音,多改为姓“黑”。

⒀ 以崇拜的兽名或植物名为姓。如:牛、马、鱼、龙、杨、柳等。

⒁ 以吉祥数为姓。如:伍、万等。

由于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姓氏学在东周末年逐渐兴起。之后,姓氏学专著也层出不穷。《汉书·艺文志》所载《世本》15篇,据说系战国时史官所撰,是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此后,西汉有史游的《急就章》;东汉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南朝宋有何承天的《姓苑》,齐有王俭的《姓谱》,梁有王僧孺的《百家谱》;北齐有魏收的《魏书·官氏志》;唐代有官修的《氏族志》、柳冲的《大唐姓系录》、韦述的《开元谱》、张九龄的《姓源韵谱》、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有无名氏的《百家姓》、邵思的《姓解》、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有官修的《明皇千家姓》、吴沈等的《千家姓》、凌迪知的《古今万姓统谱》;清代有王相的《百家姓考略》、胡琦峻的《增广百家姓印谱》、张澍的《姓氏寻源》等等。这些典籍,尽管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今天研究姓氏学的宝贵资料。

以上著作,流传较广的是唐朝官修《氏族志》、宋朝无名氏《百家姓》和清代胡琦峻《增广百家姓印谱》。

唐贞观元年(627),吏部尚书高士廉(575-647),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或撮合婚姻的依据。北宋建隆元年(960),钱塘(今杭州)的一个书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成为最初《百家姓》的蓝本。它像一首四言诗,但排序与文理、姓氏排名无关,只是句句押韵,便于诵读和记忆。明初官修的《明皇千家姓》,以国姓“朱”字开首,首句为“朱奉天运”,企图取代宋版的《百家姓》,但老百姓不接受,没有流传开来。清朝王相的《百家姓略考》和胡琦峻的《增广百家姓印谱》,成为流传极广、影响极深的启蒙读物。其卷首语“赵钱孙李”的谐音“照钱送礼”,几乎成了民间的口头语,根深蒂固地贯穿于老百姓的人情世故之中。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依据是:“赵”是指赵宋,国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越国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姓。

《百家姓》本来收集411个姓氏,后经增补,现为504个姓氏,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需要说明的是:《百家姓》只是收录了常见的姓,有些生僻的姓氏并没全部入录,如“厚”、“”、“洗”、“冼”、“忻”、“买”、“加”、“集”、“奥”、“霸”、“袐”等姓,均未录。

《百家姓》不仅在汉族中广为流传,而且其译本在少数民族也家喻户晓,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等。

现在,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匿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关系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氏文化的形成过程,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增强家族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中国的姓氏文化和传统谱牒学,不但在人文学科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

                                             中华百家姓一览表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诎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溥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阳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舄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欧殳沃利

那简饶空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单姓与复

姓混合分

蓋益桓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跋 夹谷

宰父 谷梁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海

羊舌 微生

岳帅缑亢

况郈有琴

梁邱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 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爰阳佟

第五 言福

 

注:加下划线者为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