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聪的突破(再回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4:14:44
郑荣来《 人民日报 》( 2010年08月29日   08 版)

丁聪为七幕话剧《阿Q正传》设计的封面

丁聪所著《阿Q正传插图》作品之一
丁聪常说,他来世上走了一趟,很高兴做了一件事,就是画了一辈子漫画。画了一辈子漫画的人很多,但有所突破者却不多。丁聪走了,带着让读者无限留恋的“小丁”这个名字走了。他画了那么多好画,拥有那么多读者,他应该无憾了。
28年前,上海《书林》杂志约我采访丁聪,并写一篇专访。丁聪爽快答应我去他家,采访之后还送我一本书,名为《阿Q正传插图》。丁聪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为鲁迅作品画插画,也是第一次为文学作品画插图。
翻阅这本具有经典性的作品方知,当年年仅28岁的丁聪,他的两个“第一次”,竟实现了一种突破,在艺术上做出了惊人的创造。
《阿Q正传插图》于1944年出版,他送给我的是1979年的再版本。这个版本是根据韩羽保存的1944年的初版本再版的。书的扉页上,有他写的几行毛笔字:“感谢韩羽同志,居然把这本粗糙的东西,保存了三十多年。”插画的前面,有景宋(许广平)和茅盾等写的序。景宋和茅盾在序言中对丁聪的这部作品,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景宋称赞它“是佳作之林中的一本”。茅盾说:“二十四幅画,从头到底,给人的感觉是阴森而沉重的。这一感觉,我在读到其他的阿Q画传时,不曾有过。我是以为阴森沉重比之轻松滑稽更能近于鲁迅原作的精神的。”
茅盾的评价准确而具有经典性。他的话是针对当时充斥戏坛和画坛的“阿Q戏”和“阿Q画”而言的。他说,他觉得当时舞台上出现的阿Q不止一个,有的虽然“还是鲁迅笔下的阿Q,不过不全,不是整个的阿Q,而是某一特点虽然颇为显著而其他特点却又不够鲜明的翻版的阿Q”,“对于图画上的《阿Q正传》,我也有同样的感想。”
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以后,轰动了当时的文坛。许多戏剧艺术家和画家,竞相演阿Q、画阿Q,但大都未能忠实再现甚至有的还歪曲了原著的精神。例如有人把阿Q塑造成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有的人甚至给他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对此,鲁迅自己也是不赞成的。他说他写《阿Q正传》,“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他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塑造这个不幸人物,“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茅盾是了解鲁迅的,所以他说丁聪的“阿Q画”,“给人的感觉是阴森而沉重的”,并认为“阴森沉重比之轻松滑稽更能近于鲁迅原作的精神的”,这评价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那些没有塑造出一个“整个的阿Q”的戏或画,大都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因而没有把握阿Q这个典型性格的丰富性与深刻性。阿Q的性格,复杂而深刻,矛盾又统一。把这样的典型简单化、表面化,就会如茅盾所说,“使人只感到滑稽可笑,或者寿头寿脑,而看不到阿Q性格中的悲剧的素质”。鲁迅把国民中许多弱点、坏脾气、坏习惯,集于阿Q一身。阿Q的这一性格,是时代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他的悲剧也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鲁迅塑造阿Q这个悲剧人物,心情是沉重的。他抨击了那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哀叹不觉悟的农民阿Q成为它的牺牲品。深沉的主题,让人先笑后哭。丁聪的《阿Q正传插图》,有“阴森而沉重”之感,正是他准确地把握了鲁迅想要表达的主题。
这是他第一次为鲁迅的作品画插画!才智何其突出!在许许多多的“阿Q戏”和“阿Q画”中,丁聪的脱颖而出,第一次让人看到一个“完整的阿Q”,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丁聪所说的“第一次为文学作品画插画”,其突破性意义也是毫无疑义的。当时,也有一些画家开始从事漫画连环画的探索,要在绘画和文学的连接上找出一条道来。丁聪选择了一部最难再现的作品——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入手,用24幅画再现了一个文学典型,在绘画和文学之间,搭起了一座成功的桥梁。在扩大文学影响、提高文学价值的意义上说,丁聪也是做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一个艺术家,能够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实现一个具有时代价值的突破,他的人生也就具有非凡的意义。丁聪做到了,谁能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