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财贸所所长:中国经济规模大并不表明人民很富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04:05

社科院财贸所所长:中国经济规模大并不表明人民很富裕

2010年08月27日 07:22人民日报海外版 】 【打印共有评论0

裴长洪(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赵树宴摄

近来有西方国家根据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这一指标,提出中国应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GDP第二”是否表明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了?中国是否有能力和实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就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

国力民力仍不富足

问:我们应如何冷静科学地看待“中国GDP跃升世界第二”这件事情?

裴长洪:这是件好事,是中国人民长期努力的成果,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果。的确值得高兴。

但这个指标不能说明更多问题。这个巨大成就的真实含义仅仅说明中国人民过上了温饱的生活,摆脱了贫困,一部分人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只能是这样一个定义。首先,按人均GDP计算,中国还是很低的,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今年联合国出版了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该报告很多数据说明中国还非常穷,按照2005年的调查,中国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仍然达到15.9%,每天生活费低于2美元的人口比例达36.3%。2美元什么概念?就是约14元人民币,全国有1/3多的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4元人民币。要看到,GDP总量大完全是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造成的,经济活动规模大并不表明中国人很富裕,我们有相当一部分人今天仍很贫穷。

其次,中国是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方比较富裕,比如东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贫穷,因此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负担很重,转移支付要将多收入的一部分财富通过财政分配手段,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且除了这种转移支付,中央政府还开展了大量对口支援活动,比如新疆工作会议之后,就确定了东部的一些地方和新疆各个市县对口支援的任务,这是一种二次转移支付的做法,所以东部富裕地区肩负着要支援中西部的责任和任务,这就使相对比较富裕的地区没有太多的回旋空间进一步发展自己,先富的地区帮助不发达地区后富的责任很重。

第三,中国自然灾害非常多。联合国报告里也提到,中国属于自然灾害频发国,各级政府和人民的有限收入里,还有一部分要用于内部减灾和支援灾区的开支。中国应对自然灾害付出的成本比很多国家要高得多。尽管中国GDP总量大了,但应对国内大量减灾减贫的负担和责任也随之加大,中国要办好自己的事情,仅靠“GDP总量第二”是远远不够的。

转方式才能上质量

问:中国GDP大而不强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提高经济质量?

裴长洪:经济大而不强,主因是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中国GDP这么大规模,是用了大量物资投入换来的。现在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占GDP总量的50%以上,我们经济发展方式消耗的资源能源都比较大,每个单位的物资投入所能换取的新增价值要比发达国家小得多。我们经济活动中反映科研、技术含量、人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比较少。中国有很多世界产量第一的产品,但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和市场营销都控制在别人手中。在每一个产品的多国生产的价值链中,我们拿到的附加值是很少的。

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就会出现能源资源不可持续的问题,这将导致过多或者全部依赖海外的资源和能源来支持我们这种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发展,那对世界经济将是不利的。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有更多的财力资金来支持教育发展,培育人力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央政府在今年的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提出,未来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今后中国在这方面要花很多钱。

同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养内需市场,中国还要花更多力量支持民生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除教育以外,卫生、医疗、体育事业以及其他生活服务业等相关的行业还需要发展。中国提出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其中就要关注民生,就要有更多资金投入到社会事业的发展当中,才能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这就使公共财政支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发展已很急迫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将来各级政府的财政要越来越多地转向民生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百废待兴,那么现在则是百端待举,因此中国国内的建设任务非常繁重,需要大量财力和资金的支持,按我们自己的话说,目前国内的事情是最急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