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彩雉鸡牡丹纹粥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49:04
中国的粥文化源远流长,成书于唐代的《周书》就记载有:黄帝始烹谷为粥 上世纪50年代,河南新郑裴李岗村农夫常常挖出一些石斧、石铲、石磨盘等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器具,经正式考古发掘又出土了陶窑以及陶制的壶 ...

上世纪50年代,河南新郑裴李岗村农夫常常挖出一些石斧、石铲、石磨盘等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器具,经正式考古发掘又出土了陶窑以及陶制的壶、盆、罐、碗等日用器具,对该遗址出土的木炭测定表明,其绝对年代应不低于8000年。这是其中一个三足罐,简直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砂锅的老祖宗:

它的三只锥状足不高,便于罐体稳定的插在炭火堆中慢慢煨,当时的先民应该尚未具备烧开水喝的卫生意识,其主要用途应该是炖汤熬粥。这就意味着,8000年前的先民们在食能裹腹的基础上已经有了食以品味的追求------而这第一罐粥,就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开篇之作。

又过了几千年,粥能补益老弱的潜效逐步被先民熟悉和应用。到西汉时,药膳用粥已成为当时豪门贵胄们亲睐的进补之需。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在随葬西汉长沙国丞相的帛书中就记有以粥辅助治病疗伤的医方数则。

牡丹粥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介休绵山礼佛,乡里长年食用当地小米粥的老人们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使他羡叹不已,于是赐该小米名为“绵山香”,并纳为朝廷贡品。也许白居易吟咏“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时,享用正是这“绵山香”,要不然就是勾留难舍都城天街上那些粥铺里飘溢出的五谷清香。

唐代的粥文化传承到宋代时就更具人文色彩了,除苏东坡、陆游等名士均有有关粥的诗作外,据宋人庄绰记载,当时粥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而且常被当作亲朋挚友间的馈赠佳品。

到明代,借粥之淡泊喻心志之清雅的情调也出现了,其中颇具人文哲理的应是张方贤的《煮粥诗》:“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当粥文化发展到晚明,又催生出了粥的专属容器——粥罐,其特点是广口、圆腹、有盖,并附以四系便于提携。这些粥罐或青花、或五彩,有的饰以山水、花卉,泼洒着传统的文人情趣;有的绘有神仙、祥符,散发出浓郁的官方习俗。

由于明代末年国势动荡社会凋零,人们都祈愿通过前程似锦的仕途改变命运获得幸福,而“粥罐”与“做官”正好谐音,因此有相称一部分粥罐制作工整华丽,并配以功成名就、呈祥如意等美好意愿的纹饰,契合了这一普遍的社会心理。这类粥罐的价值重在观赏而非实用,属于摆设在富贵殷实之家厅堂或书房里的陈设瓷。如今,官方流传的多是清末民初的粥罐,康雍乾三朝粥罐无论青花、五彩已难觅踪迹,陈设用粥罐就更是稀罕了。

意外的是,在这炎热的夏季我居然巧逢—对康熙五彩雉鸡牡丹纹粥罐,而且属于陈设瓷:

这对粥罐高约30.5㎝,口沿直径约22.5㎝,是目前可见到的粥罐中容量最大、高度最高的一对。

该罐的圈足近似明代罐类圈足略高,这是清晚期多数罐类圈足的共性,圈足内底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双圈款,属康熙仿明青花五彩。

从总体上看,该罐承袭了明代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