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28-31)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5:44:39
关闭 口袋小管家:想永久保存这文章吗,+创建一个口袋 随时把喜欢的文章保存下来。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28-31)

分类: 【育儿心经】 | 被73人转藏 | 2009-02-16 10:24:35

口袋提示:如何一键收藏网页的正文?

  【第28 阅读】;  【第29 质疑】;【第30 自我激励】;【第31 与他人交往】。

  -----------------------------------------------------

  第28种习惯 阅读

  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和孩子一起阅读。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介绍好书。 教给孩子基本的阅读方法。 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


  ------------------------------------------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每一本书是一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牲面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高尔基

  ·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我不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位不爱读书的国王。”阅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爱迪生所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高尔基说:“我读的书愈多,书籍就使我同世界愈来愈接近,生活对于我也就变得更加光明,更有意义……几乎每一本书都轻轻地发出一种声音,扣人心弦,使人激动,把人吸引到奇妙的地方去。”因此,高尔基发出这样的呼吁:“热爱书籍吧,书籍能帮助你们生活,能像朋友一样帮助你们在那使人眼花缭乱的思想感情和事件中理出一个头绪来,它能教会你们去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它将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的感情来鼓舞你们的智慧和心灵。”基于阅读对人的重要影响,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在我小时候,父亲就当着我看书,他使我养成了一个阅读的习惯,这个阅读实在是一个好习惯。你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都喜欢看书、看报纸、看刊物,或者包括现在的在网上阅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如今由于电视和网络的影响,孩子们降低了对阅读的兴趣。事实上,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缺乏阅读,使孩子无法深入去理解一些问题从而缺乏深刻的思考能力,也缺少广博的知识。因此,父母要加强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对孩子读书寄予过高的期望,期望孩子通过阅读能迅速提高思想觉悟、学习成绩和修养等。所以,父母在读书的问题上特别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比如,孩子总喜欢看轻松的卡通书,而父母则希望他们看有教育意义的书。谈到读书,父母大多谈的是“教育功能”,谈的是“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但如果我们能冷静地面对现实,我们就会发现,“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是一个神话。我们可以想想,是哪一本书就使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现在又有哪本书能改变你的孩子的一生呢?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多元化、信息开放的时代,他们面临着比我们当年多得多的媒介选择。除了书,他们可以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听录音带,甚至可以进入计算机网络。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降低对读书的期望值。然后,才来引导孩子们阅读。那么,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呢?

  建议一: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哲学家波普尔的父母非常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波普尔的家里,除了餐厅外,其他地方几乎全是书。在那间特大的藏书室里,放满了弗洛伊德、柏拉图、培根、笛卡儿、斯宾诺莎、康德和叔本华等名家的上万册著作。波普尔后来回忆道,在他还未能读懂父亲的这些藏书前,它们就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波普尔说,给他童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母亲读给他两个姐姐听的瑞典作家赛尔玛的《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在以后的许多年里,波普尔每年至少要重读一遍这本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止一遍地通读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全部作品。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些他喜欢的、高趣味性的阅读材料,这样可以放宽孩子的阅读范围,让孩子自由地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地发挥他的阅读天性,从而爱上阅读。其实,只要有条件,孩子是喜欢存书的。因此,父母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小书架,摆上孩子自己的图书,例如童话传说、儿童画报、名著等。一旦有了自己的书架,孩子就会愿意在自己的书架下停留更长的时间。能够拥有自己藏书的孩子在以后有可能成为一辈子热爱图书的人。

  建议二:和孩子一起阅读。  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要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父母最好能够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没有时间,也可以比如每周进行一次。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仅能营造读书的气氛,让孩子愿意跟随父母阅读,而且父母能够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孩子阅读的目的性。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这样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父母可从孩子可塑性、模仿性强的特点出发,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古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家庭中,必然要受到家人有意无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孩子爱读书、知勤奋,当家长的只有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方可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今天,谁也不能再希望自己的青年时代就有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为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

  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史上颇有成就。小时候,父母就经常陪她们阅读。冬天,她们围坐在熊熊的炉火前,共同阅读优美、抒情的作品;春天,她们常常到野外郊游,朗诵自己或别人的诗作。文学的种子就这样在她们幼小的心灵播种了,这也正是她们能写出《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源泉。

  美国总统 G.W.布什(小布什)的母亲非常注重与孩子共同阅读。她说:“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们一起读书,有时,我也让他们读给我听。我的孩子直到很大后,还保持着与我共同读书的习惯。当他们放假或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会轮流地读一本名著。有时,还会就精彩的部分进行讨论。”

  父母不妨每天晚上或节假日里,读一些书、报或当孩子安静的时候,耐心地在他身边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这将比一味地督促、强制有效很多。

  建议三: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孩子积极阅读的意识倾向。有阅读兴趣的孩子往往会集中精神阅读书籍。但是,阅读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孩子通过不断的阅读逐渐形成的。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给孩子介绍书籍时先描述其中吸引人之处,或者和孩子一起收藏书籍等。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应该从孩子最喜欢的书籍入手。比如,有些孩子比较喜欢科普读物,父母就可以先让孩子阅读科普书籍,让孩子在其中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科普书籍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从教科书中去汲取知识,以弥补这一欠缺。

  从朗读、讲故事入手,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0~3岁是形成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父母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每天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渐渐地产生了。他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词汇量,并能激发想像,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的听读中孩子会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这里还特意提示父母,为孩子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内容可逐渐加深。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往往只讲一半,正当孩子对这个故事入迷的时候,父母就停止了,然后递给孩子一本书,对孩子说:“这个故事就在这本书里,你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吗?自己看书吧。”于是,孩子就会不知不觉不捧起了书本。

  上面说到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母亲非常重视孩子们的阅读。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布什的母亲想了很多方法。如每隔一段时间,全家就会选一位孩子最喜欢的作家,在这个作家生日的那天和孩子一起为作家庆祝生日;或是全家人一起阅读一本书,然后每人选择一个角色,把故事转化为戏剧,全家人一起表演。布什的母亲还常常在固定的时候送书给孩子。每个月的某一天,孩子们总会在自己的枕头底下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母亲更会在孩子生日的时候送书给孩子;全家出去旅游的时候,也总不忘带一本孩子心爱的图书;外出就餐的时候,也会带一本精美的图书。这些行为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建议四:给孩子介绍好书。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喜欢不同题材的图书。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开始萌发对文学书籍的阅读兴趣;初中以后开始对报纸、杂志产生兴趣,也有的孩子对自然科学书籍产生兴趣。因此,父母要是能帮助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好书,就能拓宽他们的阅读范围,丰富知识,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科普读物、报告文学、杂文、名著,甚至杂志、报纸都是孩子阅读的好材料。 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帮助孩子选择图书。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有差异。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动物或物品的图画书;3~6岁的孩子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爱看有一定情节的神话、童话及令人惊奇、富于冒险性的儿童图书;10~13岁的孩子爱看富于幻想、探险、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 岁孩子的阅读倾向于思维、发明、论证、推理及人物传记类图书。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材料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并对具体的图书种类加以鉴别和选择。 总之,为孩子介绍好书一定要重内容,不要只重图书的装帧或其他一些外在的因素。

  建议五:教给孩子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许多方法,父母应该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1.精读和略读 精读和略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精读比较注重理解与领会,要求孩子善于分析相关内容。在精读的过程当中,父母可要求孩子大声朗读,而且要求孩子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多读一个字,不可错读一个字,也不可颠倒字词的次序。这对孩子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当然,父母一定要表示出对孩子朗读的欣赏,鼓励孩子多多朗读。

  略读则注重快速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某些关键部分。对于孩子要学习的科目,应该运用精读的方法,反复钻研文章;其他的书籍则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让孩子扩大知识面就行了。

  叶圣陶先生常常说,“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因为“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读全书,就不至茫无头绪”。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先看序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

  2.边读边记忆  可以有选择性地为孩子挑选一些古文或古诗词来背诵,当然,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书最好是加注释的,比较通俗的。如果孩子能够背诵下来,对他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类经典的句子也许孩子一时无法理解,但是,他记住以后就可以反复品味。

  建议六: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  有些孩子可能会问父母:“读书就是用眼睛看的,为什么还要记笔记呀?”事实上,记笔记对于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教育家林家翘先生在上大学的时候就非常重视记读书笔记,整理读书笔记。他除了每天晚上整理一遍读书笔记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写出摘要外,每个月还要把当月的笔记再进行一次专门的整理,把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思路综合起来,整理成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在期末复习的时候,他只要认真看这份笔记,一边看一边思考,就能使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十分优异。可见,边阅读边做笔记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整理读书笔记更加能够提高阅读效率。

  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因此,父母要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可以用线段或者符号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也可以教孩子有选择地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段落和语句;还可以摘录书本的梗概提纲、简短书评乃至心得体会,甚至在书本的空白处加上自己的批注,如“精彩的描述!”“这句话非常出色!”“这个词语用得很好!”“这里比较让人费解。”这样可以加强孩子读书时的思考深度。同时,要教孩子整理自己的笔记,并把作者的姓名、书名或篇名、出版的时间地点记清楚,以便日后查找。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浮泛;写下来就非有条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

  -------------------------------------------------

  第29种习惯 质疑

  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给孩子一个准确答复。 父母要善于问孩子。 鼓励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教孩子敢于标新立异。


  ------------------------------------------------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培根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如此出色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他说:“在科学的研究中,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解决问题只是实验手段的问题,提出问题则需要改变思维方法,有创造能力才行。”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认为,“学问”这两个字中,第一个字“学”和第二个字“问”,意思就是一定要学着怎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古人云:“学贵多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增长了学问。

  质疑就是对于各种问题都要持怀疑、好奇的态度进行思考。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思考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该怎么办”时,思维才是主动的,才能真正深入思考。两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曾面对长空,发出著名的《天问》,他问天地变化,问世间冷暖,这些问题促进了科学家、哲学家们深入思考,唐代柳宗元则专门写了一篇《天对》来回答。喜欢质疑的人总是能够取得成就的。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就是这样。希尔伯特是一个想像力异常丰富、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做了题为《数学的问题》的报告,一举提出了当时数学领域中的23个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它们的提出,有力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为此,希尔伯特总结道:“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

  李政道先生在与中国科大少年班师生谈话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提出疑问?比如对牛顿软科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你的老师讲牛顿软科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这样的年纪还没有这样的态度,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事实上,质疑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对于一切总是不经思考而继承,把自己的大脑作为装知识的篓子,这样的孩子是无法独立思考的。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质疑的习惯,对孩子的质疑应该持鼓励的态度。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提出疑问是故意刁难自己;许多父母出于保护自己的自尊,竟然一口回绝了孩子的提问,甚至训斥、恐吓孩子。这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那么,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培养孩子质疑的习惯呢?

  建议一: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质疑一切的习惯,就是要顺应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孩子探究世界未知事物的心理动力。事实上,提问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孩子由于思维的不成熟或者某方面知识的欠缺,提出的问题在成人看来往往很可笑。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正是因为怕麻烦或其他原因,不愿意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敷衍了事,孩子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就慢慢失掉了。高尔基曾经说过:“对儿童的问题,如果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了儿童的求知欲。”孩子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北宋学者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意思就是,学习首先要会提出疑问。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多么天真幼稚,多么搞笑、不可思议,我们也要抱以鼓励的态度,保护孩子这种用心思考的精神。

  有一次在飞机上,一位妈妈与她的两个孩子一直在讨论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飞机怎样飞,飞机在飞的时候为什么“不会动”,飞机上的窗户为什么不能够打开,这么大的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为什么人不会飞,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母亲总是耐心地回答。当然,母亲并不能准确回答每一个问题,那她就和孩子热烈地讨论着,孩子的兴趣越来越大。当然,父母应该区别对待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父母最好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不仅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可防止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如果父母也不好回答的,要引导孩子进一步学习知识,自己去寻求答案。

  建议二:给孩子一个准确答复。  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要明确的是,一定要给孩子正确的回答,千万不能胡编乱造蒙骗孩子。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是在糊弄他,他就再也不会有质疑的习惯了。

  卡尔·威特在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时,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回答。卡尔·威特认为,再也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东西更为可恶的了。因此,他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总是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现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孩子是否能够接受。当卡尔·威特被问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他总是对儿子说:“这个问题爸爸也不懂。”于是,卡尔·威特带着孩子去图书馆查资料,坚持找出问题的答案。事实上,父母不可能知道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较深奥的问题,父母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健康,或不便于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呢?遇到这种情况,也要正确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看书,可以谦虚地告诉孩子:“你提的问题真好,但这个问题我也不懂,等我查完书再回答你,或者你自己查书找答案,好吗?”当然,父母最好亲自与孩子一起去找答案,这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疑问的重视,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提高了孩子提问题的兴趣。

  建议三:父母要善于问孩子。 父母要经常性地给孩子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孩子只有经常性地处于被提问的情境中,才会形成经常性思考的习惯,才会经常性提出自己的疑问。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布朗说:“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每一个父母都要做一个善于向孩子提问的父母,善于提问题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一种示范,即“父母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我也应该多提提问题”。父母们还可以与孩子比赛提问,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孩子们提问的兴趣,进而养成质疑的习惯。当然,我们在向孩子提出问题时,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知识范围,不能提得过难或过易,不然都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

  建议四:鼓励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有一次,英国科学家亨特去公园看鹿,看着每个鹿都有漂亮的鹿角,亨特突然对鹿角发生了兴趣。他摸了摸鹿角,发现鹿角是热的。为什么鹿角是热的呢?亨特很好奇,他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鹿角里布满了血管。亨特想,如果将鹿角的侧外颈动脉系住一段时间,会怎么样呢?后来,他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个鹿角的侧外颈动脉系住,发现鹿角顿时冷了下来,在一段时间内不再生长了。过了几天,鹿角又变暖了。亨特发现并不是系带松动了,而是附近的血管扩张,输送了充足的血液。于是亨特发现了侧支循环及其扩张的可能性。在这个发现的指引下,进而产生了外科学上的亨特氏手术法。——与亨特相似,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瑞利也是个喜欢思考又善于动手的人。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端茶出来的时候,由于碟子光滑,茶碗在上面滑动了一下,结果茶泼出来一点在碟子上。这件小事引起了瑞利的思考:为什么在光滑的碟子上茶碗很容易滑动,当母亲洒了点热茶在碟子上后,茶碗纹丝不动了呢?瑞利想:这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弄清楚这是为什么。于是,瑞利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和分析,最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茶碗和碟子表面总有一些油腻,使它们之间的摩擦减少,所以容易滑动。等洒上热茶后,油腻溶解了,摩擦加大,所以不容易滑了。接着,他又开始研究油在固体物摩擦中的作用,提出了润滑油减少摩擦力的理论。后来,润滑油被广泛应用,瑞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对事物产生疑惑,再根据疑惑进行仔细观察或亲自动手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继续思考,这样就能够发现事物的真相。

  建议五:教孩子敢于标新立异。  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小时候曾师从于伟大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莫扎特对海顿说:“老师,我能写一段曲子,您肯定弹奏不了。”海顿不以为然地说:“怎么可能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谱递给了海顿,海顿弹了一段时间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曲子啊?当两只手分别在钢琴两端弹奏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这个曲子是无法弹奏了!”莫扎特却对老师说:“老师,让我试试。”只见莫扎特在遇到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便俯下身体,用鼻子弹了出来。海顿对此感慨不已。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思维并不代表就是不对的,其实,人云亦云的人才是没有思考能力的。

  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柳斌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学去检查工作,他突然想听一堂课。在校长的安排下,他走进了一个四年级的教室,正好这个班级在学习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麻雀》主要讲的是:一个猎人带着一条猎狗走在森林里,这时,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从窝里掉了下来,猎狗一见,就要吃那只小麻雀。于是,猎狗匍匐着向小麻雀靠近。在这危急关头,一只老麻雀“呼”的飞了下来,它一边发出凄惨的叫声,一边用身体挡住了小麻雀。麻雀样子非常威猛,与猎狗展开了周旋。猎狗被老麻雀给吓着了,居然倒退了好几步。猎人也产生了同情心,于是把猎狗给牵走了。讲完课,老师问学生们:“同学们,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学生们都机械地回答道:“表现了伟大的母爱。”这个答案就是课文的标准答案。这时,有个男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不同意这个答案!” 老师问:“为什么?”男同学说:“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麻雀呢?这篇课文我从头看到尾,没有一个地方说明它是一只母麻雀,怎么能说这是表现了母爱而不是父爱呢?”老师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表扬道:“对,你非常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把答案改成老麻雀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包括母爱与父爱。”这个男孩的聪明就在于敢于质疑标准答案,敢于提出与他人不一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说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时,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相反,要鼓励孩子,既使孩子提出的想法不完全正确,也要充分肯定他的这种精神,鼓励孩子提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

  --------------------------------------------------

  第30种习惯 自我激励

  父母要及时激励孩子。 鼓励孩子自己表扬自己。 教孩子设定目标。 鼓励孩子迈出第一步。 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榜样。 教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期望。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凡是自强不息者,最终都会成功。——歌德

  ·凡是那些成功的人,都是经过长期的计划和小心安排的。——大仲马

  ·当你看到有多少人跑在你前面的时候,不妨再看看又有多少人随在你的身后。——辛尼加

  1949年,一位24岁的年轻人充满自信地走进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应聘做会计工作。这位年轻人来通用应聘只是因为父亲告诉他,通用汽车公司是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同时,父亲建议他可以去看看。于是,这位年轻人就来了。在面试的时候,这位年轻人的自信给面试他的助理会计检查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通用公司只有一个会计的名额,面试官告诉这个年轻人,竞争这个职位的人非常多,而且,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可能很难立即胜任这个职位的工作。但是,这个年轻人根本没有认为这是一个困难,相反,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善于自我激励、自我规划的人。正是由于年轻人具有自我激励和自我规划的能力,他被录用了!录用这位年轻人的面试官这样对秘书说:“我刚刚雇佣了一个想成为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的人!”这位年轻人就是罗杰·史密斯,从1981年以来,他一直担任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罗杰在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位同事阿特·韦斯特这样评价他:“在与罗杰合作的一个月当中,他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他将来要成为通用的总裁。”

  德国人力资源开发专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励的神话》一书中写道:“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著名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事实上,正是这种高度的自我激励精神使罗杰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而且,他确实实现了他的目标。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即一个人在通过充分的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

  1991年,一个名叫坎贝尔的女子徒步穿越非洲,不但战胜了森林和沙漠,更通过了400公里的旷地。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能完成这令人难以想像的壮举时,她回答说:“因为我说过我能。”问她对谁说过这句话,她的回答是:“对自己说过。”

  圣女贞德说:“所有战斗的胜负首先在自我的心里见分晓。”确实如此,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需求激励的欲望,只有激励才能激起他的激情和热情。因此,如果一个人在其他方面都具备的条件下,又善于自我激励,他的成功率就会高得多。

  对孩子而言,通过自我激励可以提高自我形象,从而使他能够有良好的表现,而良好的表现反过来又促进孩子作出自我激励。“我今天的表现真不错!”将会演变成“我的表现总是不错!”从而促进孩子不断进步。在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教孩子通过自我激励来激发自己的潜能,一步步迈向成功。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我激励的习惯呢?

  建议一:父母要及时激励孩子。  一个人潜在的能量是巨大的,只要及时得到鼓励性的建议和表扬,他就有可能鼓足能量去做事。

  曾经有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级带到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的,这位教师是这样回答的:“事实上,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们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督促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就向着这个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了。”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时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 玻尔的父亲为了激励儿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行为,常常给儿子提供一些有意思的激励方法。有一次,小玻尔帮助邻居修好了自行车,父亲专门摆了一桌“庆功宴”以示激励。还有一次,玻尔与父亲争论关于水的张力问题。这对于物理学家的父亲来说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但是玻尔并不服从父亲的讲解。为了激励孩子自己探索的精神,父亲与儿子达成了一项协议,即由儿子去父亲的实验室做实验,让实验的结果来说明问题。在这项协议中,父亲要求玻尔自己动手制作仪器,而玻尔则要求父亲担任仪器制作和实验的顾问。结果,玻尔的实验成功地证实了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玻尔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灵巧地制作各种各样的仪器,研究出其他著名科学家没有获得的成果,父亲对他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父亲的激励,玻尔学会了自我激励。

  建议二:鼓励孩子自己表扬自己。   1972 年,在墨西哥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出现了一个感人的场面:一位黑人选手在左膝盖受伤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意志力跑完了全程。当他到达终点时,比赛的名次早已排满了记录板。事实上,对他来说,他跑不跑到终点,都已经没有名次了。但是,他还是坚持跑完全程。当他跑到终点的时候,一位记者问他:“什么力量让你坚持一定要跑到终点?”他回答:“我只是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跑完!”这种自我鼓励的精神让他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我们可以从早到晚告诉孩子我们是多么为他们骄傲,但孩子们迟早总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帮助他们的一个简单办法是指出他们做得正确的事,然后提醒他们从内心承认自己。 比如,孩子在做了一件错事后主动承认错误,这时,父母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你应该对自己说:‘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一件了不起的事’。” 可以教孩子玩一个自己跟自己谈心的游戏:让孩子给自己起一个名字,一个爱称,并且在心里这么称呼自己。这可以是一个显赫的头衔,比如“××总统”,也可以是一个甜甜的昵称,如“小甜心”。告诉孩子,当他们感觉疲倦、烦躁、懒惰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话:“来吧,小机灵鬼,只剩最后一道题了,我们一起把它做完吧,我知道你一定行!”告诉孩子,当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应该在心里赞赏自己:“哦,××,我知道你已经做了你应该做的,而且做得不错。我知道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建议三: 教孩子设定目标。  有这样一句谚语:“一个确定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确定了目标,才有一个奋斗的方向,才不会在执行中迷失自己。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必然有自己的目标,他会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

  拿破仑就是一个梦想家,他总有自己的梦想。他率军入侵其他国家时曾经翻越阿尔卑斯山。据说在俯瞰远近山峦时,拿破仑激昂地对士兵说:“我们已经把整个欧洲踩在脚下了!”正是这种目标,使拿破仑在战争中屡战屡胜。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读书时,就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周恩来同志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可见,目标和梦想是一个人自我激励的内因。

  一名小赛车手在比赛中得了第二名,他非常兴奋地跑回家,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他一冲进家门就叫道:“妈妈,有35辆车参加比赛,我得了第二名!”“这值得高兴吗?要我说——你输了!”母亲回答道。“妈妈,你不认为第一次就跑第二名是很了不起的事吗?而且有这么多辆车参加比赛。”他抗议着。“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如果别人能跑第一,你也能!”母亲严厉地说。 这句话深深刻进了儿子的脑海。 接下来的20年中,他称霸赛车界,成为运动史上赢得奖牌最多的赛车选手——他就是理查·派迪。 理查·派迪的许多项纪录到今天还保持着,没人能打破。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未忘记母亲的责备——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母亲的这句话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要不断地鼓励自我:“我是最棒的!我要做第一!” 一般来说,孩子的目标应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1.具有明确性,以数量、质量或时间来表明目标。  在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父母要鼓励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如果孩子经常谈论他的梦想或者目标,聪明的父母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来,同时引导孩子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做。例如,一个8岁的孩子会说自己的目标是当个科学家,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把这个目标写下来,并把它当成行动的计划,去做一些能够实现目标的事情,这样才能把目标变成现实。比如,父母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让孩子在一年内学习两册科学知识读本。当然,并不一定是要树立当科学家、政治家之类的远大目标才有意义,实际上,目标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只要父母善于引导都是好目标。

  2.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 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应该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尤其要引导孩子确立他自己感兴趣的目标,比如,许多男孩喜欢玩电脑,父母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电脑来学习英语或者其他电脑程序等。

  3.目标具有系统性,不仅有大目标,而且有完成大目标的一系列小目标。  孩子的目标往往会定得不切实际,过于遥远或者不太容易实现,这时,父母要教孩子把目标分割成小目标,鼓励孩子分阶段去实现小目标,直到实现大目标。 事实上,在孩子制定目标的时候,不妨叫孩子把要求定得低一点,以增强取胜的信心,然后教孩子努力实现每一个小目标。例如,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可以教孩子从不及格向及格再向更高分迈进,千万不要一下子就把高分定为目标。

  建议四:鼓励孩子迈出第一步。 凡事开头难,孩子在做事的时候往往是说的多,做的少。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迈出勇敢的第一步。不管这第一步是多么艰难,只有迈出第一步,行动才能真正开始。

  美国作家希尔博士在著作《人人都能成功》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63岁的老太太菲莉皮亚夫人决定从纽约市步行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去。两地之间的路程相当于从北京到香港的距离。当菲莉皮亚夫人到达迈阿密市时,记者问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菲莉皮亚夫人回答:“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就是迈出一步,再迈一步,不停地迈,就到这里了。”

  正如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说:“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于能知,乃在于能行。”坚定地迈出第一步,就有可能不断地迈出更多的步子。

  建议五: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榜样。 物理学家赫兹的母亲在赫兹很小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叔父那里学习。赫兹的叔父是19世纪有名的电磁学家。每天叔父在繁忙的研究工作外,总是抽半个小时对小赫兹进行教育。小赫兹从小就把叔父当成了自己心中的榜样。在赫兹8岁那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年仅37岁的叔父英年早逝了! 出殡那天,许多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不远千里前来吊唁,甚至连国王和王后也来了。母亲拉着赫兹的手,指着长长的送殡队伍对赫兹说:“你叔叔献身科学事业,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无限敬仰,你一定要向你的叔父学习呀!” 赫兹深深地铭记住了母亲的话。后来,赫兹拜读了叔父遗留下来的全部书籍和日记。每当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他总是用叔父的日记来鼓励自己。后来,赫兹真的成功了!榜样是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优秀典型。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喜欢拿自己与优秀的人相比,希望自己能够像优秀的人一样。父母可以抓住孩子的这种崇拜心理,帮孩子选择一个优秀的榜样,让孩子运用榜样来激励自己。

  建议六:教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期望。 伦敦大学的罗勃·博哈利博士在教弱智孩子学习时说:“想一个你认识的很聪明的人,然后闭上双眼,想像你就是那个聪明人。”孩子们照做后,接下来的测试结果显示孩子们的分数都有显著提高!为什么会如此神奇呢?因为你如果调动了全部身心,投入到非常生动的想像中去,大脑的潜意识便分辨不出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像。然后大脑就会按照你在想像时创造的记忆线路,自动下达行动指令,引导你走向你强烈设想的情境。风行全球的《超级学习法》说:“如果你预演想像,你的生活可以彻底改变。”当孩子参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时,如重要的考试、竞赛前,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父母要教孩子在心里暗暗地提醒自己:沉住气、别紧张,胜利一定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增强了自信心,情绪就会冷静,就能遏制冲动,避免不良情绪造成不良后果。

  孙老师的女儿孙冉考大学前的第一次模拟考试考得很不理想,孙冉心里很不好受。考完后的孙冉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是哭着打的,回到家后,孙冉依然挂着泪水,神色黯然。这时,孙老师对女儿说:“没事,你考得不错,你现在这个成绩上大专够了,又不是不上线,没问题。现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只要你努力,是有可能发生奇迹的。” 然后,孙老师让孩子做了一件自我激励的事情。他从复旦大学买了一本报考手册,手册上面印着这样几句话:“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选择的成功的人生!”孙老师让女儿每天早晨起来在阳台上把这几句话大声地喊三遍。第一天,女儿喊的时候声音非常小,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听得见。孙老师对她说:“你这样是不行的。你这样就是不相信自己,要大声地喊,使劲地喊。” 后来,女儿真的放开嗓子喊了,结果,女儿发现自己的心态非常好,精神抖擞。这种自我激励一直坚持到高考。结果,孙冉高考成绩比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提高了100分!这不是奇迹,正是自我暗示的作用。

  自我暗示和激励要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比如,说“我一定成功”,而不说“我不可能失败”;说“学习对我来说很容易”,不说“学习并不难”。因为前者在你自己的大脑中种下的是成功的因子,潜意识会指挥你去“成功”;而后者种下的是失败的因子,大脑的潜意识会指挥你去给自己设置“失败”的栏杆。决不能低估消极心态的排斥力量,它能阻止人生的幸运,不让你受益。如果你相信你能读得快、记得快,你就可以那么快。能用健康的、积极的暗示来帮助你自己,也能阻止有害的、消极的暗示。

  --------------------------------------------------------

  第四章 交往的习惯------------------------------------------在全球化成为21世纪重要特征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一个孩子必须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与人交流包括关心、聆听、合作、分享等。它要求孩子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这对于人际之间、群体之间都是适用的。

  ------------------------------------------------------------

  第31种习惯 与他人交往

  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 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巧。


  ----------------------------------------------------------------

  ·要想得到别人的友谊,自己就得先向别人表示友好。——爱默生

  ·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恶人的友谊一下子就会变成恐惧,恐惧会引起彼此憎恨,憎恨的结果,是总有一方或双方得到咎有应得的死亡或祸报。——莎士比亚

  荷马·克洛维并不是一个年轻又英俊的人,也不是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人,但是,他却能够让人在15分钟内就对他产生好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个善于与人交往的人。荷马·克洛维对人从来不矫揉造作,并且总能让别人感觉到他对人的喜欢、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每当他遇到一个陌生的人,他总有办法与对方攀谈起来,就像是老朋友一样。他的秘诀就是与人交谈尽量少谈自己的事情,多谈对方的事情。通过谈对方的事情,荷马·克洛维不仅可以更多地了解对方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爱好等,更重要的是,荷马·克洛维让对方感觉到了尊重,他们会感觉到荷马·克洛维对自己的兴趣和关心,这就是荷马·克洛维与人交往的秘诀。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未来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与他人打交道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整日搞科研的科技人员,也需要与他人交往。据统计,一个科技人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上的时间要占该课题总时间的50.9%,实验后的研究时间占32.1%。在这83%的时间里,他要不断地同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计算室以及各级管理部门打交道。如果没有社交能力,他就很难得到其他人的了解和支持,他的科研工作也会困难重重。

  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哈特教授在对一些孩子进行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中仔细观察了这些孩子们是怎样生活的:哪些孩子喜欢与人交往,哪些孩子喜欢独处,并对这些孩子的学习进行了跟踪调查。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智商较高,往往比较聪明活泼,而且上学以后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哈特教授通过分析认为,从小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不仅容易与人相处得融洽,而且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学到一些面更广阔的知识。

  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入学以后,不仅能够从容地与同龄人交往,而且能够从容与老师等成人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适应社会的表现。孩子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与人。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时期,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是正常的心理需要。过于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在同学中的人缘不好,都会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更有甚者,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每个孩子总是希望能够有几个思想上、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经常从朋友那里获得鼓励、信任和支持。在与周围的人相处时,朋友的肯定态度总是多于否定的态度,孩子们就会感到与他人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并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为他人谋利益。这是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个父母都要重视孩子的交往问题,加强正确的引导。那么,怎样培养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乐观的孩子是比较受欢迎的,因此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摆脱自卑,自卑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和压抑,在人际交往中缺少自信,从而产生退缩、逃避行为。父母要告诉孩子,要树立信心,让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乐观来自良好的心态,父母在平时可以鼓励孩子凡事都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老想着不好的;教孩子每天面带微笑,出门之前打点好仪容仪表,带着愉快的心情上学校。这些都能帮助孩子自信地面对同学。每个孩子经历、兴趣、能力、个性都是不一样的,要求别人都和自己一样是不实际的。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正确对待差异,采取自我约束、积极适应的态度,搞好与同学的关系。在与同学交往中,尽量少麻烦别人,多帮助别人。如果某个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到了学校也就喜欢经常麻烦别人,要求别人听自己的,帮助自己做这做那,那么其他的孩子是不会喜欢他的,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糟糕。因此,良好的个性培养还是离不开父母平时的教育。

  建议二: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在集体活动中,应教育孩子多干事情,少指挥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做事,却喜欢指挥别人,那么同学就会对他产生反感,直至讨厌与他交往。因此,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同学对自己态度冷淡,也不必介意,应该坚持在班里服务于大家,久而久之,同学会对自己热情起来。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具有深厚友谊的伙伴,多与之交往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建议三: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父母要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朋友,提高孩子在同学朋友中的形象。父母的热心会让孩子的同学和朋友增加对孩子的好感,从而愿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父母也可以邀请邻家孩子来家玩,让自己的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北京育英学校搞了一个有趣的活动叫“一日营”,就是让七八个孩子到其中一个孩子家里去生活一天。这个活动非常受欢迎,不仅孩子们非常喜欢,家长们也非常乐意。孩子们对去别人家住感到非常兴奋,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他们会跟其他孩子一起学习、娱乐、买菜、做饭。在这个过程当中,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规定孩子交什么类型的朋友,应该允许孩子结交一些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或者特长不同的朋友。例如,孩子结交了在写作、绘画或者音乐上有特长的朋友后,就等于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孩子在这方面的才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让孩子独自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也是一个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串门做客,牵涉到寒暄、问候、交谈和有关礼物等的问题。孩子一个人去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出面接待,特别是当客人或朋友与孩子年龄相仿时,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建议四: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非常讲究个性,要想与之保持良好的关系也需要一定的技巧。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帮助孩子得到同学的友谊。这些交往技巧有:

  (1)使用礼貌用语,如“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不对别人说粗话、做不礼貌的动作;

  (2)孩子主动和同学打招呼问好,帮助可以打开友谊大门;

  (3)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宽容同学的缺点和过错,不为区区小事而斤斤计较;

  (4)与人交往要注重给予,而不凡事注重回报;

  (5)不无故打断他人的讲话,要认真听他人说话,不心不在焉或只顾做自己的事情;

  (6)不在背后议论他人,也不打听别人的秘密和隐私;

  (7)真心诚意待人,讲信用,不欺骗说谎;

  (8)不用捉弄、嘲笑方式吸引别人注意,这样反而引起别人的反感;

  (9)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多赞美别人,不因为自己的某些特长而处处炫耀自己;

  (10)与他人说话,尽量讲一些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不独自一人说个不停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11)同学之间交往尽量不要有过多的物质往来;

  (12)不对自己的成绩得意忘形,要体谅他人的感情;

  (13)学会带领其他同学参与到集体交往中来,组织大家围绕一定的主题交流。

  ——这些交往技巧能够帮助孩子与人交往中获得他人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