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小管家的节水实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9:19:46

一群小管家的节水实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17:30 新民周刊

  需要用户直接参与废水收集的非工程化的节水方式,不仅节水效果有限,而且节水过程会对生活品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为节约一桶水时刻准备着。”

  广州东风东路小学五年级学生杨以涵调皮地说。她身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落落大方地坐在记者面前。这个书生气十足的孩子发动了一场家庭总动员,号召全家每个人每天节约一桶水。

  令杨以涵颇感挫折的是,爷爷奶奶一开始就拒绝响应“节水革命”号召,理由是“太麻烦了”。杨以涵提供的方法是:把一个5升小水桶放在厨房里,将每天做饭的淘米水倒进小水桶里,然后循环使用之,可以先洗菜,洗完菜的水可以浇花,还可以拖地……

  “可是小水桶要搬来搬去,很麻烦,爷爷奶奶不愿意这么做。”

  杨以涵于是动员身为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区委书记的爸爸去给爷爷奶奶“做思想政治工作”,她自己也给老人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人一天节约一桶5升的水,约有1000万人口的广州市一天就可以节约5万吨水!

  然而,爷爷奶奶依然“怕麻烦”。杨以涵和爸爸妈妈商量,决定“调兵遣将”帮助爷爷奶奶家节水。具体的做法是,让小叔和小婶去给爷爷奶奶做饭。

  一个月后,交水费的时候,爷爷奶奶惊讶地发现,仅仅是淘米水的循环利用,竟然就能节约近一吨水,杨以涵家的节水量还要多,超过了2吨水,“爷爷奶奶终于变被动为主动了。”

  2006年4月底,这场“节水革命”的发源地,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的小朋友们向广州225万个家庭发出倡议:每天节约一桶水。杨以涵和同学们自称“节水小管家”、“节水先行者”,把学校教授给他们的一套“节水革命理论”搬回家。

  他们的“导师”是陈潇,广州市环保局的一名普通

公务员,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东风东路小学家长委员会主任,正是这个身份让这名热心公益的环保人士走进校园,传播节水理念,推动节水行动。

  去年初,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口号遍地都是的时候,陈潇与校方商量开展“节水革命”。她想的是要让节水变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带学生上街做调查问卷,问市民知道节水的重要性吗,答案全是‘知道’,可是再问有节水行动吗,答案都是‘没有’。”这个调查结果让陈潇更清楚,必须找到一条简便可行的节水方案。

  一次,她在家里做饭,随手把淘米水倒进脚边的一个小水桶,刚好满了,“突然一个灵感来了”:每天节约一桶水!不久,在校方的支持下,陈潇以家长委员会的名义,利用每个月回收废旧物品的钱向每个学生赠送了一个红色的5升小水桶。

  “节水革命”首先在310名六年级学生家庭中开展,一个月后,学生们报出统计数字:310户家庭本月共节约134.88吨水。最多一户学生家庭节约了2.2吨,日均节水73.3升,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广州市近日起试行的人均居民日用水定额数(210升)的三分之一。

  “73.3升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大致相当于10分钟的沐浴用水量。”

  “当我把小水桶带回家时,爸爸妈妈非常吃惊。”杨以涵回忆说,爸爸妈妈觉得学校能想到推动家庭节水“很出人意料”。

  她教爸爸妈妈将洗手水、洗菜水、淘米水等都放入她的红色小水桶里,然后循环利用,从开始每天节约1桶水到3桶水,最多时一个月差不多节约了4吨水,“节水又省钱,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后来,杨以涵发现爸爸妈妈“又回到从前了”:洗手擦肥皂的时候他们不关水龙头,特别是洗澡的时候,整个过程水龙头都在哗哗地流,杨以涵趴在门上听,着急得不得了。

  在学校里,也是这么一个过程,“刚开始,同学们都觉得节水很好玩,热情很高,可是后来呢,有些同学慢慢觉得不是很方便,觉得麻烦,热情、信心渐退了,甚至把小水桶淡忘了。”

  事实上,陈潇开展这场“节水革命”是一种“单一家庭回用”节水方式,即在一个家庭内部收集沐浴、盥洗和洗衣等优质杂排水进行再利用,用盆或桶将收集到的生活废水储存起来,用于冲厕和拖地。

  华南理工大学南方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陈庆秋分析说,这种节水方式需要用户直接参与废水收集,是非工程化的节水方式,不仅节水效果有限,而且节水过程会对生活品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此,陈庆秋提出了“生活废水跨层再利用”,即通过工程技术,收集上一楼层的生活废水用于下层冲厕,所收集的上层生活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依靠重力送入下层冲厕。这是一个美好的构想,不过,政府主管部门告诉陈庆秋,不可取。

  确实,陈潇倡导的“节水革命”,需要人付出额外的劳动,但是,惰性是人永恒的缺点。杨以涵的爷爷奶奶嫌“小水桶要搬来搬去很麻烦”和她的爸爸妈妈出现反复,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节水之路,知易行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孩子已经把节水理念和方法带回家,就像陈潇告诉记者的那样,广州市民对节水号召的知晓率可达95%,至于行动力,则可以一步步推动。(记者 陈统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