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中南海生活:爱吃辣椒稿费上亿属谣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8:15:56

 

毛泽东中南海生活:爱吃辣椒稿费上亿属谣言

2010-03-29    深圳新闻网

小餐桌

手举毛竹筷 吃饭要“擂鼓”

  假如时光倒回数十年,走进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每天总有那么一两次,你会听到屋里传出一阵 “啪啪啪啪”有节奏的敲击声。这,只是书屋的主人开始用餐的标志而已——每到这个时候,毛泽东总是一边夹菜吃饭,一边用双脚不停地在地板上拍打。毛泽东自己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擂鼓。

  而这张可以“擂鼓”的小餐桌,成了毛泽东生活的必需品。

用餐少不了“老三样”

  手里举着毛竹筷,脚下踏着“鼓点”,“古怪”的毛泽东,餐桌上到底都吃些什么呢?

  吴连登(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一个是辣椒,主席吃饭的时候,必定要有一盘辣椒。

  程汝明(毛泽东的厨师):辣椒吃得特别多以后就牙疼,护士长就跟他提出来了,主席,上火了就牙疼,你能不能不吃辣椒啊,吃辣椒是上火的。以前主席说过,什么上火,吃辣椒是清火的。

  王鹤滨(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另外就是主席几乎每一顿都有廖师傅做的湖南腐乳。

  毛氏风格口味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毛泽东的“韶山风味”中,也有符合科学标准的“好菜”,比如马齿苋。

  于是,每到毛泽东“擂鼓”之时,那双毛竹筷子上下翻飞,总离不开辣椒、霉豆腐和马齿苋这源自韶山的“老三样”。

一顿吃了1斤2两红烧肉

  他说“我喜欢吃的,证明我身体缺少了,需要了,就能消化得好、吸收得好,吃得心里也舒服,如果你们勉强要我吃那些我不想吃的东西,你们说有营养,我不爱吃,吃到胃里不舒服”,他说“吃饭的事,你们不要勉强我,我想吃的就是需要的”。

  吴连登:主席喜欢红烧肉,到晚年的时候,他最多一次吃过1斤2两红烧肉,我们第一次给他做了一顿8两,过了几天主席就讲了,他说“你们红烧肉也不经常给我吃,做一次你们也不给我吃够,你们啊太小气了”。后来我们就给他弄了1斤2两,他别的基本上都没吃,就把那红烧肉给吃完了。

人生来不是为了“吃世界”

  事实上,毛泽东并不缺少补品,拥有崇高威望的他,每年都要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不清的礼品,从他收到的礼品清单来看,人参、鹿茸、熊掌、灵芝这些罕见的高级补品可谓无所不包,但与其他礼品一样,他对这些补品的处理办法,总是登记造册,全部交公。

  1964年,印尼华侨代表曾给毛泽东一次送来了31.5公斤高级燕窝,与以往一样,毛泽东交代工作人员将这些燕窝送到了人民大会堂去招待外宾。

  直到1975年,毛泽东身体已经极其衰弱,想尽办法为毛泽东增加营养的工作人员,也希望能给他服用一些高级补品。于是,他们又想起了那些燕窝。

  吴连登:我们把这个燕窝配到流食里面,给他吃了一点,一直到最后,7两燕窝都没有完全吃完,最后还剩了一点。

  一双毛竹筷,一张被双脚踩得砰砰响的简陋餐桌,几盘辣椒霉豆腐,毛泽东一生似乎都借此维持着自己独特的“营养平衡”。他显然并不具备当美食家的潜质,也没有成为美食家的打算,他最大的原则,只不过是吃自己喜欢吃的。

  而在坚持着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的同时,他真正坚持的,是人为什么而吃饭的原则,这一点,这位理论家早就有所总结: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人,人跟其他动物就有这个区别。

皮拖鞋

一双拖鞋穿了20多年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一双拖鞋,毛泽东穿了二十多年。一位大国领袖,有必要节俭到如此地步吗?

  这,也许源于他成长的环境。

破到鞋匠也不肯补的鞋

  1966年6月的一天,长沙街头一家修鞋铺内,有位顾客送来了一双皮拖鞋要求修理。接过鞋子一看,修鞋师傅愣住了:“这么破的鞋,怎么补?买双新的吧。”修鞋师傅把鞋扔到了一边。送鞋来的顾客却反复恳求。

  肖根如(原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我说这是我的爷爷喜欢穿这双鞋子,请您补下。拿了中华烟一人发了一根,一面抽一面和他们聊天,聊了一下,感动了他们,把这双皮鞋补好了。

  同样的一幕,发生在三年后的武汉,不过这回,这双鞋的运气没有上次这么好。武汉的鞋匠死活也不肯再补它。

  这双鞋的主人,就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

穿的服装很多打了补丁

  夏佑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毛主席出生在一个农家,在韶山当地来讲,是比较殷实的农家,应该说是不愁吃,也不愁穿,但是他的父母亲克勤克俭、吃苦耐劳,因此家庭对毛主席节俭朴素品德的形成应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 《西行漫记》解说:我穿得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

  这个因为穿得太差而被同学看不起的穷学生,选择了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张建儒(延安纪念馆专家):我们后来从主席的许多照片上看,延安时期主席穿的这个服装,大多都打了补丁,甚至有的服装袖口或者肘部棉花都露在外面。所以说主席是很俭朴的一个领导人,因为主席也说过,“我们少穿一件衣服,前方的战士就可以多买一颗子弹”。

  1949年1月31日 北平和平解放。3月23日,中共中央准备从西柏坡迁入北京。

  李家骥(毛泽东的卫士组长):临走的时候,毛主席跟总理交谈,总理说要走,主席说“好,我们要走,我们要进京赶考”。

  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太清楚李自成的结局了。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叙述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攻入北京后,因腐化堕落而迅速走向败亡的过程。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把这篇文章列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学习文件,要求全党领导干部引以为鉴。

  而现在,轮到他进京了,殷鉴在耳,他的心中,依然警钟长鸣。

穿着始终保持“中国特色”

  但是,假如以为毛泽东只是一味地敝帚自珍,甚至不分场合地不修边幅,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也有穿着讲究、一身笔挺的时候。

  周福明(毛泽东的卫士 理发师):会见外宾,他一般都是衣冠非常整洁,而且提前到,从来不要外宾在那等着。

  更让人们熟悉的,是毛泽东独具特色的灰色中山装,这种为毛泽东特别定制的礼服,因为式样与颜色的别具一格,甚至有了一个专门的名称——“毛氏服”。

  而在高档与庄严的背后,细心的人们也许会留意到,从早年的长衫,到晚年的毛氏服,一生讲究对外形象的毛泽东,唯独从未穿过西装。在这一点上,他不与国际惯例接轨,而是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

故事背后的故事 那些“山寨”版的家具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有很多毛主席用过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床、餐桌、沙发、烤烟箱等等。如果仔细一点的话,你会发现这些都有点与众不同,因为这些,都是工作人员自己动手设计的“山寨”版——大多粗糙,但很实用。

  床是曝光率最高的。由于主席喜欢在床上办公、看书,所以他的床很宽,半边加高了,用来放书。餐桌也是根据他的特别生活习惯——“擂鼓”而特制的。

  一张沙发是在他老年身体不太好之后特制的,海绵坐垫抓了许多孔,坐久了好透气。在这张沙发上,他神采奕奕地接见了包括尼克松、田中角荣等外国政要。

  烤烟箱也是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做的,他有不少的雪茄烟,天气一潮就容易发霉,于是工作人员做了个箱子,里面装了个灯泡,走到哪打开了就可以烤烟。

家庭生活账本 稿费上亿之说纯属谣言

  1990年10月,碧瓦红墙的中南海内一片忙碌,中共中央警卫局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之间清理交接毛泽东生前遗物的工作正在进行。

  刘斌珍(原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那个生活秘书叫周福明,他突然想起,他说“有一些东西你们要吗,在地下室我带你们去看看咯”,走到了一个角上的时候,脚下有一大堆纸张在那里(摆放)。

  翻开这堆尘封的纸张,所有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居然是毛泽东一家的生活开支账目。

工资“高”开支也大

  那么,账本的背后,毛泽东究竟是怎么挣钱、花钱的呢?

  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负责记账的人。这个人叫吴连登。

  吴连登(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毛主席的工资是404块8毛,江青的工资是243块,当年来讲工资应该是高工资了,但是毛主席这400多块钱,(要用于)家里的开支呢,因为全家的开支比较大。

  两个女儿、姨姐、侄子每人每月30元的生活费,资助亲戚、朋友、工作人员的一笔笔款项,种种负担,账目上历历在目。甚至,许多时候,连身边工作人员的医药费与出差补助,毛泽东都自掏腰包。

  美国总统住白宫,不必交房租。毛泽东住在中南海却是要出房租的,甚至水电、煤气、取暖、家具样样要交钱,总额占到工资收入的四分之一。

  更有甚者,哪怕在公务活动中喝杯茶,毛泽东也得私人付钱。

  吴连登:因为主席讲了,我们这国家不只我一个人吃、一个人喝、一个人花,如果说我要随便吃了、花了、用了、拿了,部长也可以,省长也可以,县长村长都可以,这个国家就没法治理了。

与工作人员“约法三章”

  上有所行,下必效之,毛泽东明白这个道理。为了全党的廉政建设,他必须以身作则。

  也因此,他与身边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

  “凡首长需要的一切东西,托当地办的,必须货款两清,对方不要钱,我们就不收东西。”“严格认真地执行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中五条指示。不得大吃大喝、请客送礼、公私不分、铺张浪费。不得用任何名义向地方要东西不付钱。”

巨额稿费之说纯属造谣

  吴连登:现在社会上有人造谣,说毛主席的稿费有1.31亿,我从好几个杂志上面看到,心里不舒服……人家造谣,我们有必要出来澄清,如果我们这些人再不讲,那白的都让他说成黑的了。

  这一点,毛泽东的账目足以证实,他的稿费清单即明确记载:

  “1959年底结存款二十四万八千六百八十九元三角”,所谓上世纪50年代即达百万稿费之说,显然不实。

  吴连登:毛主席临终的时候稿费是124万(旧币)多一点,用在家庭的也只是几万块钱,送那些民主人士,还有些就是为他搞的一些设施,也是从主席的稿费里出的,他没有任何的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他把这些钱归了党了,归了人民了。

  吴连登:临终的时候家里只有几百块钱,这是毛主席的全部财产,最后这个钱也交了公了,另外毛主席在银行里没有一分钱存款。(文字整理 记者 涂坚毅 摄影 记者 石祯专 实习生 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