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女贪官何以打破官场贪腐纪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03:22

辽宁女贪官何以打破官场贪腐纪录?

2010-08-23 21:41:59

浏览 89704 次 | 评论 200 条

 

没有最贪,只有更贪。

辽宁官场贪腐犯罪的最高纪录近日被打破。

据悉,原纪录是“沈阳慕马大案”保持的——位高权重的慕绥新和马向东贪腐金额哥俩加一起不过2000万左右。

破纪录的却官阶低微——辽宁抚顺市国土资源局顺城分局原局长罗亚平,金额是1.45亿。

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贪腐不在位高。

媒体报道,罗亚平一案被中纪委领导批示为“级别最低、数额最大、手段最恶劣”,民间送其雅号——辽宁“三最”女贪官。

能成为中国反贪史上的传奇人物,罗亚平除了再次佐证“国土局长”是中国当代官场最高危职位之外,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条彪悍的官场升迁逻辑。

这个逻辑本身技术含量不大——简单地说,就是对上司很好,对群众好狠。但罗亚平将其忠实地演绎到极致,便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官场黑色业绩。

土地是多数地方政府的聚宝盆——不仅关乎其GDP这个政绩核心,更是财政主要支柱,国土部门则是集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于一身的要害部门。因此当上世纪90年代末,顺城区成为抚顺市房地产和商业用地开发的重点区域,时任顺城区发展规划局副局长兼任区土地经营中心主任的罗亚平,便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

罗亚平以无比强悍的姿态登场——工作中体现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特点——对上级领导像春天般温暖,对人民群众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雷锋地下有知,必然感慨——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城市的变化首要是推倒旧的建筑,建起新的形象工程。但不幸的是,有时也捎带脚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碾成尘土,摧毁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长城。

但罗亚平坚定不移地选择站在急功近利的政绩一边。面对态度强硬的拆迁户,罗亚平竟表现得比黑社会还凶狠,用手指着对方的脑袋破口大骂,其手下的工作人员甚至担心——“她真的会拿着工具去拆房子”。人民群众没见过这么凶悍的干部,纷纷望而却步,个别胆子小的最后在没有增加一分钱补偿的情况下,主动搬走了。

这样的行径非但没有得到制止,反而得到领导的赏识,助长了其凶悍作风。她曾公开训斥过全区干部:“是我弄来的钱给你们开支的,你们都是我养活的,没有我来赚钱,你们只能去喝西北风。”

但不是每个拆迁户都那么恭顺,媒体披露,2006年年底的一天上午,一个被侵吞了土地补偿金的动迁户闯进了罗亚平的办公室,二话没说就掏出刀来,对准罗亚平连捅3刀。因抢救及时,罗亚平捡回了一条命。

罗亚平因公负伤后,胸口缝合的伤痕竟成了邀功的军功章。她甚至对调查自己的纪检干部亮出伤口表白:“我有什么问题,为了工作,为了全区人的工资,我连命都差点丢了,你们还相信那些杀我的刁民,来调查我。你们干脆也拿把刀来把我杀了吧。”

多数时间,罗亚平对利益攸关的上峰还是无比善解人意的。

比如面对曾担任抚顺市国土规划局局长等要职的顶头上司江某,罗亚平牢牢抓住江某喜欢奢华的弱点,极力邀宠。这个江某案发后家中便被搜出48块劳力士等名牌手表、253个LV等手提包、1246套高级名牌服饰和600多件金银首饰——简直堪比一个奢侈品专柜,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即将PK掉日本,成为全球奢侈品第一消费大国。罗亚平没直接送这些奢华的物品,而是一次性购买了20万元的购物卡奉送。

而对于男上司,则要么金钱开路,要么发展成自己的情人,虽然长相不敢恭维,但拦不住其主动且疯狂。罗亚平被双规后,有关部门第一时间搜查了她的办公室,竟然发现了区长张家春的私人印鉴和顺城区人民政府公章。

不受监督且被纵容的权力有多可怕吗?请重温这样一幕:罗亚平被“双规”之后,质问纪委书记:“你看这里,连个镜子都没有,是人住的地方吗?这样吧,你把我放了,我给你600万。”

罗亚平案只是当前建设领域腐败的冰山一角。

今年上半年,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20起典型案件,数额最少的58万元,最大的2200多万元,平均每个案件涉及金额550多万元,涉及地(厅)级官员57人。

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监察部执法监察室主任傅奎曾分析过腐败滋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从客观上来讲,土地和矿产资源是稀缺资源,社会的供需关系非常紧张,一些利益主体总想从中获得一杯羹,所以“权力寻租”的空间比较大。二是国土部门是集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于一身的,有的部位监督制约机制和管理制度没跟上。三是个别领导干部在面对很多诱惑的情况下,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但从根本上讲,都是权力过于集中而得不到有效的制约。

在罗亚平整个发达到陷落的历程中,真正的输家有三个:一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二是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三是法治在与权力的PK中再度落败。

这是当前中国吏治最薄弱的环节——根本在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效推进,将权力真正置于法治的约束之下,推动市场经济沿着符合多数人利益的轨道前进。否则,急功近利的发展不仅透支着未来,也透支着公民对国家的信任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