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东风:利益之争还是语文教学观念之争?(南方都市报 2007-8-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4:59:44
利益之争还是语文教学观念之争?
2007-08-18 09:46:28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知道分子之陶东风专栏
据《青年周末》报道,北京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版高中语文课本,将与全国通用的人教版课本大不一样,更换近一半篇目。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金庸的《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将替掉《孔雀东南飞》。据新浪网的最新民意调查(截至16日晚7点),网民对此举持反对意见者居多。
我个人认为,这次语文课本之战是一场商业利益驱动的“窝里斗”。之所以说是“窝里斗”,是因为人教版和北京版的课本在基本的教材理念上并不存在根本分歧。我说的基本理念是指大家对于语文教育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功能到底是什么的理解。我们知道,在革命时期,语文教育的宗旨是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所以,革命领袖的作品,革命作家的作品,革命先烈的故事占据了篇目的绝大多数,其特点是政治性压倒审美性,特殊价值压倒普世价值。但是经过这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教育界、知识界乃至教育主管部门实际上已经达成共识:中学语文的性质和功能是通过美文的形式进行审美教育和普世价值教育。从这次新版语文课本增加和替换的课文情况看,被替换的课文中几乎没有政治性特别强、鼓吹特殊价值的文章,而新增加的课文也不是在语言的审美性和价值的普世性上占据明显优势的文章。你能够说《雪山飞狐》、《许三观卖血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阿Q正传》、《陈焕生进城》、《孔雀东南飞》更美或者更加具有普世性么?其他被替换的篇目,如《药》、《雷雨》、《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促织》、《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病梅馆记》、《石钟山记》、《项脊轩志》,在审美性和普世性上有什么缺憾么?我看连新版课本的编者也不敢这么说。
当然,对于审美性和普世性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标准,但是大致的共识还是有的。现在恐怕没有人会说《项脊轩志》不是美文,或者说它表达的情感没有普世性;也没有人会说田间的那些战斗性的诗歌是美文而且是表达普世价值的。所以,这次新版语文课本的编者在为自己进行合法性辩护的时候,并没有诉诸审美性和普世性等标准,而是打出了当代性、时代性、试验性等口号。说实在的,这些理由并不是那么理直气壮的。比如,语文教育为什么非要突出当代性?传统的经典教育难道不重要吗?而且《陈焕生进城》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说它时代太久内容过时实在有些勉强。再比如,语文教材为什么非要“紧跟时代脚步”,把《新鲜的网络语言》这样的文章也收入其中?中学生接触网络语言的机会本来很多,为什么非要在语文教材中接受这种“新鲜事物”?
那么,这场中学语文课本之争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以为很简单:利益之争。大家不要忘了,我们尽管可以给语文课本戴上各种堂皇的桂冠,但它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属性就是商品性,它是特殊形式的商品。北京9个区县高中语文课本的大换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民币的大转移。只是无论是新版教材的编辑者出版者还是旧版教材的编辑者出版者,都不肯承认这点罢了。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zy/200708180252.asp
《雪山飞狐》进北京语文篇目:金庸取代鲁迅?教改再成焦点
2007-08-17 09:35:44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蒲荔子 黄裔彪 吴培锋
■核心提示
昨日,北京某媒体报道,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等书节选片段出现在课改后的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鲁迅的《一件小事》、《祝福》、《药》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渐渐淡出。这种变化再度引发了关于“金庸能否入教材”的争议,也让一些人发出了“金庸要取代鲁迅”的担忧。
而此前不久,陕西一位党校教授胡觉照提出,诸葛亮的《出师表》宣扬“愚忠”,并上书教育部,要求将其撤出中学语文教材,由此引来网上争议一片。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闻风而动,以“该不该把《出师表》剔除出中学课本”为题,在北京组织了一场辩论,中学语文教改问题再次被炒得轰轰烈烈。
争议之下,隐藏的是人们对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之美、人文之质”的极大期望,也体现出人们对旧教材的诸多不满。新的教改,意识形态的痕迹已经越来越淡,但更深的问题也逐渐浮现。教改究竟取得了多大成效?学生、专家和学者理想中的教材到底是何种面貌?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高考研究专家王极盛,广东教育厅教研室语文组主任王土荣等专家学者。
话题一:金庸该不该入课文
是文化堕落还是兼容并包?
■焦点话题
背景:《天龙八部》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之后,金庸武侠名作《雪山飞狐》也出现在了最近课改后的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而山东版教材则完全抛弃了现代散文的旗帜性人物朱自清,其深受学生们喜爱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也被台湾当代作家颜元叔的《荷塘风起》取而代之。
正方观点:“以文取人”替代“以人取文”
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高考研究专家王极盛明确表示,语文课本应该吸收古代和现代的优秀遗产,开阔学生的视野。金庸的作品加入是可以的,但不宜过多。
广东教育厅教研室语文组主任王土荣进一步总结,要用“以文取人”来取代“以人取文”。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文学知识,接触的都是那些名家名篇,这似乎带给人一个信息:文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与大多数人无缘。假如我们一贯地用这些标准来选择大家名篇的话,无疑会拉大与学生的距离。所以在选择学习篇目上,还要适当地加上一些后起之辈和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当代文章;金庸、周杰伦的作品可以适当选一两篇,但是比例也不能太大了,可以放在选修教材里。
泰山学院教育系臧秉武做了一项调查,他发现,中学生最熟悉的作家却往往不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几位在“最熟悉”一项中排名靠后的作家,在“最喜欢”一项中的名次却非常靠前。首先是当代学者散文家余秋雨,由原来的第9位上升到了第2位。其次是台湾已故作家三毛由原来的第11位上升到第3位。还有香港武侠泰斗金庸,由原来的第13位上升到了第3位。之后依次是朱自清、钱钟书、冰心、张爱玲。这个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告诫我们,以前带有浓厚意识形态的选文标准忽视了中学生的阅读心理与身心发展特点,选文的教育意义往往会南辕北辙。
反方观点:这是大国文化的堕落
网友“007”这样写道:“金庸是无法和鲁迅相提并论的,鲁迅是一根针,专刺人最痛的地方,他让人们在堕落地活着的时候还不至于绝望;金庸更多的是像在一些腐败的僵尸身上套上一身华丽的官服,在满足自己幻想的同时也让很多人自我麻醉、自我满足。”
一位匿名网友在新闻评论中写道:“这样的课改是一种堕落,是大国文化的堕落,令人悲哀。诚然,我们喜欢金庸的小说,上学的时候我也偷偷看了他的很多书。但是教育毕竟不是娱乐,拼命去迎合教育对象的口味,我们的民族精神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安在?”
话题二:《出师表》该不该撤下
重文学之美还是思想主题?
背景:今年3月,胡觉照发表博文,指出初三语文必修课文诸葛亮的《出师表》宣扬一种“愚忠”思想,应当撤出中学教材,换上华歆的提倡民本思想的《止战疏》。胡觉照还专门给教育部写了建议信,但由此引来网上骂声一片。
正方观点:大量古文观念落后
上海八中语文教研组长沈红旗认为,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欣赏,无论哪部作品,只要被选入了语文教材,就必然承载了文化传播与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双重任务。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使大量的文学作品都刻有落后观念的烙印,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选文和教学过程中加以厘清。例如:1、消极的人生态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为现代散文的名篇,一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但文章流露的遁世恋旧之情与现代的开拓意识格格不入。2、平等观念的缺失。3、人治观念的深厚。
反方观点:低估民智纯属炒作
中国国际诸葛亮研究会会长李曰仁表示,《出师表》之所以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看重的是它的文学价值。自古以来人无完人,我们要用辨证的态度来看待历史。“胡觉照的观点是把课文的取舍刻意地与政治挂钩,低估了民智,纯属炒作。”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学语文科主任王土荣:
“我也喜欢金庸周杰伦的课文”
■焦点访谈
新教材选了不少新闻稿
记者(以下简称“记”):广东语文新教材现在变动的幅度怎么样?
王土荣(以下简称“王”):广东教材的改动幅度是全国最大的,变动的幅度达到67%。新教材中,关于邓小平在深圳南巡的报道,关于孙中山的文章,都选进来了。这些文章文字可能不是特别好,但它和广东有很大的干系,既有乡土气息,又有现实气息,这样比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广东学生的阅读量在全国是比较小的。
记:这样一来好像我们担心的重政治思想轻文本之美的现象又出现了?
王:这些文章客观上有政治教育的作用,但我们选它们并不是出于这个目的,选所有文章都是为语文教育服务的,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掌握运用语言的基本功,通过语言文字来接受别人的思想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管语文教材怎么改,这是最根本的目标。
我们教材改革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文章的题材上有很大扩展。比如说新闻稿、访谈,以前涉及的比较少,但实际上这些题材是运用得最多的,而且对学生将来就业也很有用处,现在我们新教材就选了不少新闻稿件。在文学篇目方面则增加的不多。原来成熟的都保存下来了,我觉得这样就可以了。
以前是聚餐现在自助餐
记:现在语文教材改革的标准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王:很不一样。以前是老师们以为是优秀的,学生们要懂得的,就选进来教给他们。而现在,学生们的成长需要什么,我们就准备什么。以前就像是聚餐,不管里面的人是湖南来的还是广东来的或者北方来的,领导说,就那两个菜好,大家就吃那个了。现在是提供自助餐,准备几十个菜,湖南人要吃辣的有,广东人要吃海鲜也有,北方人要吃面也可以。
记:现在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文言文与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比重如何分配?
王:这个现在争议也比较大。以前在上海开会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有的说现在文言文多了,有的说少了。我觉得文言文毕竟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读一读古书,有时候觉得很自豪,文言又非常精练,对于高中生而言,读文言文是训练提炼语言能力的最好方法。
欢迎给我们推荐好作品
记:有人说课文里大部分都是名家作品,这些名家作品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很少有名不见经传者的优秀文章,这容易使人产生高高在上之感。你怎么看?
王:以前是“以人取文”,我认为还是应该换成“以文取人”。你要是看到新的好作品,欢迎给我们推荐啊。
记:现在有的课本里加入金庸、周杰伦的作品,你赞成吗?
王:学生很喜欢的,我自己也很喜欢,我教过的学生都喜欢,尤其是男孩子。只是比例也不要太大,放在选修教材里比较好。
给学生一些真正的美文
记:语文教材很长一段时间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很多优秀作家学生很难接触到,如沈从文、周作人、林语堂等。现在这种情况有何改观?
王:沈从文现在还是比较受推崇的。其实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国家有明确的要求,哪些不能选,有一条“红线”。我认为,选文章应该不要考虑外在的因素,应该给学生一些真正的美文,进行语言上美的熏陶。我觉得还应该把一些文章的初稿和定稿一起放在教材里,现在看到的都是已经有定评的东西,学生们只看到结果,没有看到过程,实际上作家写作、修改的过程对学生更有启发性。
讲道理的课文已经很多
记:你觉得我们需要增加体现哪些人文思想的文章?具体又有哪些文章是可以增加的?
王:人文思想已经够了,我们的文章讲道理,注重思想的已经很多。我想现在还是偏重一下文章之美吧。
记:以前那些文章中的思想其实很多还是比较传统的观念,比方说像西方一些比较前沿或者不一样的思想,其实还是见不到。
王:其实教材改革也要和政治体制改革同步。我们现在的教材是一共有14部选修教材和5部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又分“外国文学”、“诗歌”等专辑。我们可以把一些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优秀文章放到选修教材里去。
记:当代诗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大部分年轻人都很隔膜,你认为有必要入选语文课本吗?为什么没有入选?
王:既然文学发展到了当代,当然就应该读当代的诗歌。没有选当代诗歌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我们觉得当代诗歌真正好的不是特别多,可能是评价标准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高考不考诗歌,写作题一般也标明“题材不限,诗歌除外”,你说学生功利也好,老师功利也好,大家学习的动力也受影响。以前诗歌也考过3年,但是考起来争议性很大,标准很难把握。
《出师表》里的感情很真挚
记: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呈现母语之美,培养人文思想。这是否意味着应该对课文中一些主旨难以理解甚至是落后的篇章进行剪除?比如《出师表》?
王:撤掉《出师表》,不能说他完全没有道理,以前那种愚忠思想压制了中国几千年,如果从历史学、社会学角度去看它,当然是要批判的。但是语文教育不同,当文道合一的时候,我们讲里边的“道”,主要是作为当时人的一种理念来体会。《出师表》里面的感情是很真挚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人对自己理念的执著,从学习语文的角度看,我觉得是可以保留的。
我们可以这样做,在编这个篇目的时候,把批判愚忠这个观点放进去,在课堂上也可以探讨这种精神是否现在还值得效仿。
记:台湾中学教材你是否了解?他们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王:我们接触很多,因为东莞有个“台商子弟学校”,他们用台湾那边出的教材,每年都要经过我们审阅。台湾教材的人文底蕴比较深厚,人性化、文化内涵确实比我们的要好。比方说沈从文的小说《菜园》从文字到意境到情感,都非常美好,里面那家人的母子情、理想,都非常美。他们的教材把这列入了必修,我们现在还只在高中的课外读本里,不是教材。这篇小说将来可以考虑加进来。
还有就是他们的教材文言文非常多,我们连他们的一半都不到。你一打开他们的教材,里面大半是四书五经。12篇文章里,现代文可能就只有三四篇。不过,他们那里的教材是由几个大的出版公司编写的,与学校教学比较脱节,这是不如我们的地方。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708170196.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