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如何补钙 - 已解决 - 搜搜问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15:56

好评率:100% 日常生活中含钙较多的有牛奶、奶酪、鸡蛋、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皮、芝麻、山楂、海鱼,当然各位中年朋友可从中摄取充足的钙,但是生活中某些习惯很容易造成钙流失,研究显示,目前人体对补钙产品中钙的吸收率仅在30%左右。
  中老年人如何补钙之药补
  在医药市场,大家可能没有注意:补钙也有药品和保健品之分,保健品市场现在较为混乱,各商家都极力鼓吹产品功效,甚至有的声称有95%的钙吸收率,中老年朋友千万不能上当。
     中老年人补钙之食补、药补大比拼
  先来谈谈中老年人补钙之食补情况。提起中老年人如何补钙,很多人都会想到喝骨头汤。的确,食补的特点是天然安全,但就现在健康理念来分析,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中老年人补钙采用食补的话,补钙的量不好掌握,食物里到底有多少钙?吃了多少?并且常年吃同样几种补钙的食物,容易生腻也很难坚持。
  其次,难以保证钙质吸收。众所周知,钙需要维D才能很好吸收,否则都会浪费掉,而食物中的维D需要晒太阳才能被人体利用。老年人本身器官退化,维D已处于缺乏状态,“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中国中老年人群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分别占69.2% 和24.4%;多么惊人的数字!中老年人补钙不能保证同时补充维D,补钙效果必然低下。
  再次,含维D丰富的食物多含大量的动物脂肪,中老年人本身就需要控制动物脂肪摄入,加上高血脂、高血压等,身体情况不允许摄入过多此类食品,因此维D必然缺乏,钙质也难以保证吸收。
  中老年人如何补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呢?
  答案必然是同时补充活性维生素D和钙。合适的补钙产品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目前令人眼花缭乱、种类繁多的保健品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不知如何选择。
     中老年补钙产品小贴士:美国安士制药生产的迪巧牌维D钙咀嚼片同时含有维D和钙,易被人体吸收利用,配比适当,每天吃一片即可轻松补钙,是中老年补钙的不错选择。另外,美国安士制药的迪巧牌秀源女性片特为中老年女性补钙设计,特含大豆异黄酮(天然植物雌激素)。

    其他答案

    老年人缺钙会造成很多疾病,最常见的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骼变得细小而空洞,犹如浮石般脆弱易断。老人如何补充钙质呢?最基本的应注意以下3点:
    一、补钙莫忘食醋 补钙的最好办法是从食物中摄取。含钙较多的食物有牛奶、鸡蛋、猪骨头汤、鱼虾、黄豆、萝卜缨、芹菜、韭菜等。但是,补钙时莫忘吃醋,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经人为引起骨质疏松的老鼠分为普通食物组和吃醋食物组(钙的摄取量相同),一个月后检查两组老鼠骨头的强度,结果发现吃醋食物组的老鼠骨强度明显增加。因为醋与食物中的钙能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既溶于水又容易被人体吸收的醋酸钙。因此,提倡食物中加点醋,如常吃糖醋排骨、糖醋鱼等。二、注意食物中钙磷的比例 钙在人体内的吸收和利用还常常受到其他成分的影响,对钙的吸收利用率影响较大的是钙磷的含量比例。当钙和磷的比例在1∶1—1∶2时,钙的吸收率最高。在食品中,钙磷之比在此范围内的要数水产品,所以,补钙应多吃些水产品为好。
    三、宜在夜间补充钙质 因为夜间患者最需要钙,而且最容易吸收。由于夜间入睡后不进食物,但人体血液中仍需要一定数量的钙,这时只有从体内唯一含钙部分———骨骼中索取;另一方面,由于就寝时人体的含钙量较少,因此,临睡前摄取钙质能很快被吸收。


    ★ 人体缺钙及随之产生的钙代谢紊乱是老化和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通过补钙保骨以防止钙丢失和防治骨质疏松也可成为抗衰老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防治骨质疏松,每日钙摄入量应达到国家推荐的供给量标,建议老年人为1000-1500毫克。建议老年人不吸烟,少饮酒,有利于减少骨丢失。补钙方式与吸收也有关系,吃饭时补充钙剂与空腹或餐后服钙剂相比,钙吸收率可提高20%,尤其无胃酸者及消化性溃疡病人宜餐中补钙。把钙作为食品强化剂而广泛应用,亦是切实可行的。

    ★注意疾病和药物的影响,及时补钙 糖尿病病人会有大量尿钙丢失,出现负钙平衡,导致骨量减少、骨营养不良及骨质疏松,且糖尿病患者钙丢失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又加重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及糖代谢率下降,而加重糖尿病症状,形成恶性循环。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机体代谢率增高,骨质脱钙。神经损伤、瘫痪和长期卧床病人骨丢失增加,引起骨质疏松。有些疾病如风湿、类风湿、皮肌炎和高烧、肾病等需要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出现皮质类固醇性骨质疏松。偏瘫、阻塞性肺部疾患、哮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也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以上疾病及其治疗用药过程可加重骨质丢失,应及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有助于治疗原发病并防止副作用,这类病人补钙每日至少1500-2000毫克。

    Copyright ?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