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6:27:34
2、郎咸平,是否欠我们一个交代网友 sweetswing提出对郎咸平的质疑:只谈阴谋,闭口不谈制度缺陷,我们尊敬的郎大师,我曾经无比热爱的郎教授,你究竟怎么啦?你的严谨去哪了?你的分析在哪里?

点评:时机是这个帖子的主要价值。 以前也有质疑郎咸平的帖子,但是或者没有很多回应,或者总是被人一边倒地骂。而这个帖子仅仅3天半(8月21日下午14点54分),点击近20万,回复近1700。这说明,人们开始思考郎咸平,然后形成观点的激烈交锋。当然,天涯的这些交锋,大都是出于意气用事的低水平争吵,只能叫做“群殴”;达不到基本的讨论水平,或者说“对阵”。所以,本点评梳理三个问题,帮助大家在观点交锋的时候,明确基本的讨论标准,以提高各位的参与水平。 否则,就是这样瞎起哄,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这3个问题是:郎咸平的身份,内行看门道,逻辑思考。

  郎咸平的身份:郎咸平到底是什么身份,是学者,还是演员。 Sweetswing开始通过列举郎咸平出名到现在的历史,认为郎咸平变了,然后用郎咸平故意忽略的一些内容,质疑郎咸平。 实际上,这种质疑虽然有一定一样,但是并没有说到点子上。其实,关键的问题是,郎咸平到底是以学者的态度来说,还是以演员的身份来说。那么,什么是学者? 学者有三条基本标准(必要条件),就是探索真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什么是探索真知? 就是潜下心来做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那么,一个学者可能5年、10年、甚至一辈子研究一个问题,形成真知灼见,然后可能用1句话,或者一堂课,就把自己长期的研究成果讲完。 同时,知无不言的意思是, 研究问题的重点不是描述现象,而是探索事物的本质,以及围绕本质展开的内在机理。然后,通过分析内在机理,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就能找到解决方法。 言无不尽的概念是,说话不能说一半,要把一个事物的优点缺点、益处害处都说清楚,然后让人们形成价值判断的基础。 用这三条基本标准来衡量郎咸平:郎咸平是不是潜心做学问,长期钻研某一个问题? 郎咸平是不是让大家清楚机理,并且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郎咸平是不是避重就轻,说话“留一手”?

  另外,演员的基本标准是:吸引人眼球,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 什么是吸引人眼球? 首先,演员必须是“多面手”,要演什么像什么,需要演财务专家的时候,就演财务专家;需要宏观演经济学家的时候,就演宏观经济学家;需要演产业经济学家的时候,就演产业经济学家; 需要演管理专家的时候,就演管理专家。 需要演文化专家的时候,就演文化专家。 不论自己说的正确与否,只要通过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制造各种噱头,把人弄来听就行,这样就能实现演员的“眼球经济”效果。 在表层来说,演员与学者关键的不同在于,演员不能像学者那样“沉下去”,演员必须频频出镜,要有很高的曝光率,才能赚很多钱。 其次,演员的台风能够自己表演得非常入戏,即使自己知道是假的,也能够演的跟真的一样,这就是台上是疯子;同时,即使演员演的是假的,也能够感染观众们,也就是台下是傻子。 而台下的观众能够被感染,也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只要有一定知识的人就会对演员不屑一顾,因为有知识的人关注的是学者。 而演员出的各种文章、书籍、光盘录像,都可以视作演员的剧本。 那么,高产演员不可能自己写剧本,因此需要一批人给自己写剧本,供自己演戏的时候使用。 那么,郎咸平符合不符合上述演员的三个标准,如果郎咸平符合,那么就是一个财经演员。 财经演员也是演员,目的是娱乐大众,让大众能够得到情感的宣泄。 那么,现在中国演员的出场费都已经达到荒谬的高价,而一个世界名牌大学的博士出场费高点也无可厚非。

   最关键的是,必须严格区分学者和演员。 在财经领域,人们必须严格地学习真知,才能够实现生存和发展。 而一个人如果把假知当真知,必然在某一天经济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举个例子,无数中小股民在中国股市里,进行“价值投资”,尤其是40元以上的价格购买中石油的股民们。 那么,中国股市的“价值投资”是假知,因为中国股市只能投机,根本不符合最基本的投资价值基础,所以不可能有真的“价值投资”。 那么,中国股市中把“价值投资”这个假知当真知的人,不是笑一笑就过去了,而是要付出血与泪的代价。 所以,人们收听财经讲座和财经评论,必须得听学者讲的内容。 或者,人们即使不了解所谓的财经知识,是个“经济盲”,也不能相信演员的。 如果大家把演员当学者,然后把演员的疯言疯语当作真知,随时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严重亏损。 打个比方,“经济盲”像一张白纸,还有机会画出美丽的图画。 但是,如果大家把演员当学者,让演员在自己思维的“白纸”上乱涂乱画,最后必然让自己在经济上“死”的很难看。 而现在,经济是每个人的命脉,其后果 大家可以想像。 因此,大家应当围绕郎咸平是财经学者,还是财经演员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纠缠于一些细节,是毫无意义的事情,还容易让人“把水搅混”。

   内行看门道。 现在,大多数评论郎咸平的,都是门外汉。 就像sweetswing,只是从相对感性的层面,对表面问题进行质疑。 而如果是具有足够的洞察力,或者说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具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就会发现郎咸平的“门道”。 郎咸平的“门道”可以分为两部分:1、历史积淀;2、发迹过程。 什么是历史积淀? 可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就是郎咸平有什么样的朋友。 因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学者的朋友大都是学者,然后形成学者圈子。 那么,郎咸平作为一个世界名牌大学的博士,有多少学者朋友,在哪个学者圈子里行走,其他学者对他是什么评价。 这都是需要每个郎咸平的观众,不论是他的fans,还是他的反对者,需要分析和讨论的。 2、郎咸平发迹的过程: 我在这里做个提示,如果对郎咸平出名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系统分析,就会发现郎咸平一直都没有变。 从最初的打击企业家到最近的“阴谋论”,一直有一个基本的主线。 这个主线包括:他说什么,他“为什么”说,以及他在扮演着什么角色。 那么,如果郎咸平是演员的话,谁是“郎咸平说”的导演? 当然,这个主线是不能说破的,因此大家只能从他的个人行为轨迹进行思考了。 我可以再做个提示,他作为一个“为民说话”的“财务专家”和“经济学家”,几年来红遍“中国南北”,到处“指点江山”,而且“打遍天下无敌手”,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 那么,为什么只有他能够“指点江山”? 而且,他还大量出书、演讲、到处是电视节目,生意非常红火。 那么,郎咸平现象又形成了一个悖论,为什么一个到处“唱反调”的人,能够处处被追捧? 如果看出这个问题,那么郎咸平为什么最初能够“火起来”,而且能够长期“火”,其原理容易理解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Sweetswing作为一个“门外汉”质疑跟郎咸平还是可以的,也能引起大家浮于表面的争论。 当然,如果仅仅从郎咸平的一些言论本身去质疑他,也是偏执于细节,不会引起很大的影响。而如果真正的行家来质疑郎咸平,那么就会发现,郎咸平“一枝独秀”是有其背后的强大道理的。 哪个行家要是真的跟郎咸平较真,强大的道理是不会答应的。 当然,当强大的道理不再强大的时候,郎咸平也就开始像失去温室的花朵,不得不开始面对质疑,这才是他声望下降的关键。 随着郎咸平失去了背后的道理,他的曝光率也会减少,各种产品也会不太容易销售,而相信他的观众也越来越少。 当然,曝光率减少和遭到更多质疑的结果,就是相应的地位与收入的下降,这应该是郎咸平现在最担心的了。

   逻辑思考:大多数中国人是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 比如说,当A事物发生在B事物之前,人们往往就以为A是B的原因,B是A的结果。 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某地突然说,当年没有春天,人们要遭到灾祸。 那么,人们怎么能够避免灾祸呢? 就是要买桃罐头。 于是,当时人们大量购买桃罐头,而且还相互送桃罐头。 当时的需求量如此之大,竟然导致桃罐头间断性地脱销。 那么, 对于一般人来说,人们为了避免灾祸(A事物),导致了桃罐头(B事物)的脱销。 当时,我就对这个事情非常怀疑,现在更有理由相信,并不是A事物导致了B事物,而是B事物导致了A事物。 也就是说,当时桃罐头供应充足(桃子丰收,促使罐头厂生产更多的罐头),形成滞销。 于是,为了让桃罐头畅销,有人想出这个方式,在当地通过制造这样的话题,让人们为了规避灾祸(A事物)而购买桃罐头。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B事物是起因(虽然它发生次序在后),而A事物是结果。 同理,郎咸平在每次进行攻击之后,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后续事件。 那么,郎咸平真的是原因,一系列后续事件是结果吗? 如果一系列事件是结果呢? 观众们一般缺乏这样的逻辑判断能力,所以往往不会想到先发生的会是结果。 即使现在广告业非常发达,“策划”这件事到处都是,人们也无法建立起清晰的思维逻辑能力。 那么,很多人因为缺乏这样的思维逻辑,所以被人忽悠买东西,花钱上当。 但是,这并不是太严重的。 严重的问题是,因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被别人忽悠着“买”了认识,最后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比如说,很多人突然之间奴隶主意识强了起来,强烈支持保住“国有资产”。 没想到,P民不仅享受不到国有资产带来的收益,更得为国有垄断企业多付出50%以上的价格。 当然,P民心理上非常高兴,因为用自己的血汗保住了国有资产,让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