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些地方为什么下雨不下雨都成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29:23
我国一些地方为什么下雨不下雨都成灾?(2010-08-23 08:41:01)转载 标签:

旱灾

水灾

原因

教训

人祸

农田水利

城市扩张

杂谈

内容提要中国今年洪水甚多,水患甚广。然而,洪水可以造成灾害,但洪水不等于灾害。凡是洪水成患成灾、造成社会损失,大多必有人祸因素与之“合谋”。因此,总结抗洪成绩,不如先寻找逢洪必灾的病根和教训。

今年(2010年)入夏以来,全国已有多达29个省(自治区)遭遇洪灾水患,几乎没有一个省(自治区)不曾被水患袭扰,受灾的民众以数千万计,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估计超过万亿元。其中遭受严重水患的华南、西南各省区是刚刚结束严重旱灾就直接转为水灾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可谓祸不单行。有些地方的水灾,还引发了严重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从地理、气候条件和历史上看,过去基本不发生(也不该发生)严重水灾和旱灾的地区,现在的水、旱灾害也一年比一年厉害。在全国很多地方,老天不下雨时很快就干旱成灾,但一下雨又成为水灾。农村如此,城市竟也如此。现在,汛期尚未结束,肆虐多时的洪灾水患尚未完全退去,新的洪灾水患正在旧灾区和新的地区形成。对此,当从北京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只怨天灾、不说人祸,多在急于总结宣传抗洪救灾的“伟大成果”,而避而不谈根本教训的情况下,鄙人这里仅以一管之见,专门说说各地近年来下雨不下雨都成灾的病根儿。  

先说农村水旱之灾的成因。这里只举一个家乡例子。去冬今春,地处大别山区的家乡闹干旱,但谷雨至芒种前后,喜得春雨,稻秧栽下。老汉我的二亩稻田,也顺利抢栽(俺老腰老腿,累就不说了)。可秧苗返青、分蘖发棵之际,仅20来天没下雨,就形成严重干旱。当人和稻秧都在干旱中挣扎,苦挨苦等时,老天就来了大雨。雨水一来本是好事,可形势极端逆转,山冲里的雨水瞬间汇聚为大洪水,将整条冲整条冲的稻田田埂和田坝冲毁,带下的泥沙将许多稻田掩埋……不下雨成灾,下雨也成灾,这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灾情、新态势,这是历史上所罕见的。可是,你能怪天吗?不能怪,得怪人,怪今天咱们这些人! 

其实,我老汉有生以来,真正风调雨顺的年景并不多,总会时旱时雨,但一般情况下都形成不了如今这样的大灾。因为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在乡村修建了星罗棋布的农田水利设施,它们有聚水储水的、有引水灌溉的、有固坝挡水的,有导水护田的,有拦沙保土的,等等,基本形成完备体系,确保了世代种田安全和雨水的有序导流。过去那良好的山体植被和自然生态,也为吸存、调节雨水起到巨大作用。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每年利用秋冬农闲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这种行动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中后期,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即使下暴雨,经过植被的吸收涵养,经过众多沟渠、水塘、水堰、小水库的拦截调节,使得雨水缓慢积聚、从容流动,流量流速都不至于暴涨暴迭、太大太急,不易形成毁坏性大洪流。而一旦出现天旱,各村、各冲、各片的河、塘、堰、库都有充分的水源可用于灌溉抗旱,而且也能够将这些储备水源引导到各个稻田。因此,那时从没有发生如今这种下雨不下雨都成灾的现象。 

可自八十年代(分田单干)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完全放弃,再也无人组织,“各自为战”的农民或者不再投入,而更主要的是一家一户很难去搞水利建设。加之主要劳力都进城打工了,留守的老年人更是无心、无力去搞水利。种田对水利的需要,完全吃古人和毛主席的老本,其结果是各种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逐步损毁,老本吃光。不下雨时无水调节而旱,下雨时无处调水而涝。例如,老汉所在的村(原生产队)原有190多口大水塘,分布在各村门前和山冲山洼,下雨时拦水储水,不下雨时用它灌溉,水塘还供农民养鱼(每口水塘可容水二三千立方至一两万立方不等)。但近30年来,这些古人修建和解放后修建的大水塘,疏于管理,无人维护,无人清挖塘泥,塘埂塘坝逐年毁坏,塘内全部被泥土淤平。到现在,已经没有几口可以储水的完好水塘了。毛主席时期修建的水库,曾可以将水引到各村、各田,但因为引水的渠道亦全部毁坏,现在都成了死水库,而且水库本身也坝体失修、岌岌可危,成为威胁群众安全的重大隐患(但无人过问),水库再也起不到灌溉抗旱的作用了。因此,如今种田种地,只能靠天了;旱灾与水灾,也只能由天了。与此同时,也正是这样,广大农村国土,尤其广大山区,对雨水失去涵养调节和缓冲作用,一下大雨就很快形成洪水,并且从山间、田地里带下大量泥土,使得所有大小河流的河床全面淤积抬高,无洪也成洪,小洪成大洪,慢洪成快洪,水洪带泥洪,无雨就断流,有洪便泛滥,从而殃及沿河城乡,形成过去不曾有的灾害。

上述家乡的情况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极有代表性。虽然各地水、旱成因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灾害的源头与成因大体一致。仅说洪水,洪水可以造成灾害,但洪水不等于灾害;但凡洪水造成社会损失,大多都有人祸因素与之“配合”。例如,最近发生在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更是人祸所至。现在各地官员都有一句时髦托词,一有洪水之灾就说是“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甚至年年都说“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这是为水患损失推卸责任,嫁祸天,自欺欺人。 

再说城镇水患成因。到老汉写本文为止,今年全国大约有300多个城市遭遇水患,甚至连京、津、沪、穗、渝这样的大都市都发生内涝,“水漫金山”。众多的小城市、县城、人口密集的市镇,都被雨水淹没,一片汪洋,成为罕见的泽国。很多水淹之城,房倒屋塌,人死财损。全国少数完全没有发生内涝的城市,大概唯有江西赣州市比较过硬,因为该市有宋朝祖先修建的科学合理、设计超前、质量坚固的排水设施并发挥作用。(近千年来,这些宋朝祖先修建的排水设施经历过多少“五十年一遇”啊!这对今天的人们真乃一大讽刺!) 

为什么过去很少发生洪水和内涝的城市,现在竟然逢水必涝,直戳城市软肋,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普遍灾害?日前(7月29日)中国社科院发布城市蓝皮书称,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46.6%,城镇人口已达6.2亿。党报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自豪地欢呼“中国城镇化是全球老大”。然而,老汉我对此一点儿也不觉得自豪,因为中国“城镇化”是近年来盲目扩张、无序扩张而成。这种盲目、快速、草率的“城镇化”扩张,埋下了许多社会隐患和灾害隐患频发的水害只的其中的初步显现。 

在这种盲目、草率、快速、粗放的城市扩张中,过去不大的城市市区由几倍到十几倍、几十倍地快速扩展,成为执政官员的“政绩”。与此同时,扭曲的政绩观使得执政官员急功近利,过分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对地面上的建设又是“整形”,又是“丰胸”,又是“美容”,却忽视了或者根本放弃了城市水利这一“埋在地下的政绩”,城市排水工作成了“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之事。城区的快速扩张,城区不透水面积比例也随之大大增加,老化的地下排水管网更是不堪重负,雨水无处可去便积为内涝。对于现在的排水设施,也缺乏有效维护。本人曾在积水严重的河南省省城干道京广路看到,每当夏季来临,市政职工就把排水道的水泥盖掀开,用铁锹伸下去,只将盖子下面的淤泥和垃圾挖出来一些,堆在路上。其实,整个排水道都堵塞着,只挖这一点根本没用。而挖出来的淤泥垃圾并不运走,长久地堆在街上,经过人踩车压和环卫工人的回填式打扫,这些淤泥垃圾又全都回到了排水道。对于这样的活儿,也没有干部检查验收。正是如此,街区逢雨就淹就势在必然。 

城区的盲目、草率、无序、快速扩张,排水工作在建设和管理上的滞后,其结果可打一个形象比喻:将小孩的身体快速增肥成大象,排尿系统却仍是小孩的,无疑难以承受排泻之重。事实说明,城市的盲目快速扩张不是什么好事包括三峡水库在内的大型水库也解决不了城乡洪涝。从治本上解决城乡水患,就必需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                  (2010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