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2005-2010年)-衢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56:57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背景条件
  1、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促进城市的城乡双向演进过程,其实质是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对城市的促进能力,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促使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我市新一轮发展的总目标,是从衢州实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市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的有力抓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是顺应发展规律、为实现"两大目标"提供原动力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两大目标"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切入点,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新发展,努力推进"两大目标"的如期实现。
  2、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趋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并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省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比全国其它地方更有条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产业结构进入了特色凸现期,城市建设进入了加速推进期,居民消费结构进入了调整优化期,城乡社会事业进入全面进步期。这些发展趋势表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从工业化初期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进入了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阶段发展的新特点,自觉遵循发展规律,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切实解决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的问题,扭转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努力形成体制统一、地位平等、开放互补、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3、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基础。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为把衢州培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组织实施"三大战略",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加大道路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康庄工程",初步形成了城乡联系日趋便捷的新格局;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培训就业的新格局;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城乡规划建设互动共进的新格局;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初步形成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格局;高度关注民生,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新格局。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在全市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而且探索了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机制和宝贵的经验。
  二、总体要求
  4、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产业、人口集聚,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互动融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到2010年,在破除城乡体制政策障碍、统筹空间布局规划、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就业保障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生态环境同步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基本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体系和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发展的互动性、协调性明显增强。
  5、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内涵丰富、牵涉面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紧扣目标、扎实推进。紧紧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现"两大目标"的重大举措,作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有力抓手。在制订统筹发展规划、出台政策举措、整合工作力量时,要与"两大目标"紧密衔接,统筹考虑,扎实推进,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推进"两大目标"如期实现。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统一谋划全市发展,全面提高整个区域发展的协调程度。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融合、衔接配套,加大对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力度,实现优化配置。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发展规律,按照需要与可能设置阶段性、有限性目标,切实把群众迫切需要办、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办的事办好。
  --坚持以城带乡、互动推进。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战略,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增强"三农"的接纳城市辐射的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城乡联动、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坚持以县为主、协同推进。加快形成以县为主,市、县、乡、村联动的工作局面,着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增强县城和中心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对"三农"的辐射带动能力。市里重点抓规划、抓政策、抓示范,抓市区城乡一体化。
  --坚持以人为本、主体推进。以"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为出发点、立足点,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抓起,通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加快发展,让农民享受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他们创业致富、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形成主动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
  三、主要任务
  6、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要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深入实施"特色竞争"战略,高度重视产业特色的培育,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都市旅游休闲基地,加快构筑区域特色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城乡产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和"410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引进一批关联配套企业,细化专业分工,拉长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促使"410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强化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的引导推动作用,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培育一批特色明显、技术领先、产业链长、销售规模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产品,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强力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通过完善规划、拓展空间、增加投入、完善功能,增加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提高开发效益,使园区真正成为招商引资的窗口、产业集聚的平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基地。
  建设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按照特色化、标准化、组织化、国际化的要求,以现代工商管理理念和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柑桔(胡柚)、畜禽、竹木、食用菌、蜂产品、名茶、水产等农产品的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绿色特色生态农业形成规模、形成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实行农产品原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标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提高农产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培育"六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切实提高农业工业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拓展我市农业发展空间。到2010年,基本形成六大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
  建设都市休闲旅游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历史文化名城、钱江源头、四省边际的个性特色,尽快建设一批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产品结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延伸,产业链由单一观光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转变,进一步打响"神奇山水、名城衢州"的品牌,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培育四省边际物流中心的目标,按照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衢州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配送平台,大力发展以运输配送、信息等为重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推行现代流通经营方式,扎实推进重点商贸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营销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加快农贸市场向农产品超市提升步伐,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到2007年基本实现全市农村连锁超市、放心商店全覆盖。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产业,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0年,力争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40%以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促进、快速发展的格局。
  7、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社区建设。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统盘谋划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公路网、公交服务网、供水排污网、有线电视网、电信通讯网、信息传播网和环卫设施网,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共建共享,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
  加快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目标,全面实施新一轮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改造老城区、提升建成区、建设新城区、做美衢州城"的思路,突出山水、生态、历史文化优势,建精品、造亮点,全力打造精品城市。加快发展城市经济,扎实推进"五城联创",努力实现市区工业"五年翻两番",以及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目标,全面提升城市规模、品位和实力,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加强高速公路网络化工程、干线公路畅通工程和乡村道路康庄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好黄衢南、杭新景、龙丽温高速公路,"九连"南过境、205国道、320国道等干线公路,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衢常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顺畅便利的综合交通网络。到2010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5%、路面硬化率80%以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按照主要乡镇、中心村都能通公交车的目标要求,整合建设、交通客运资源,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公交线路,形成便民、快捷、经济、有序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按照城市服务设施的标准,积极推进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和千万农民饮用水、千库保安、千里清水河道建设,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和垃圾、污水处理等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基本联接点、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路面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四化"要求,有效整合农村建设项目资源,以农村宅基地整治、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民房屋"穿衣带帽"、发展农村沼气等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质量。在实施乡镇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做好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迁移高山村的工作,减少村庄数量,扩大村庄规模,推进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在向城镇集聚的同时向中心村集中。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围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到中心村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农村"一社一站一室"建设。到2010年,建设15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500个环境整治村,使30万饮水有困难的农民喝上清洁水,70%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8、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人口布局。坚持把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来抓,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使城镇成为农民创业发展的新空间,使农民成为城镇建设发展的新力量。
  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高度重视失地农民、下山农民、急需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及预备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竞争力。加快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利,着力优化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环境。对进城经商办企业的初创者,要给予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政策;对租赁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标准厂房办企业的,可给予较低的租金照顾;对外来创业并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员,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对民工较为集中的地方由政府或市场主体出资建设"民工公寓",实行廉价出租,解决民工"住房难"问题。使农村劳动力年均以3%以上的速度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年均以1.5%以上的速度向城镇集聚。
  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科学规划县域空间布局,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经济强镇建设,进一步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对"城中村"(包括园中村、城郊村)的改造,要打破行政界限,按照城市社区标准高标准建设农民住宅小区,原则上停止城市(县城)规划控制区内的农民联建住房,改为统一建造城市住宅小区,实行公寓式安置,避免出现新的"城中村"和"二次拆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大力实施下山出库安置工程,加快优化城乡人口布局。认真制定山区、库区农民下山异地安置规划,把已经脱贫、初步富起来的农民和地处交通不便、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村,作为重点对象,分别在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规划建设下山出库农民异地安置小区,实行有计划、多形式、整体性的下山出库安置,加快下山出库异地脱贫,加快农民非农化进程。把政府的各种扶持与宅基地整理、房地产开发等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筹措资金,尽最大可能降低下山出库农民的安居成本。到2010年,全市安置下山出库安置5万人。
  9、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与社会保障。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围绕创建"教育名市",积极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努力形成"高中向城区集聚、农村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农村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聚"的新格局。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改寝室、改食堂"两改"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爱心营养餐工程",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投入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使农村学生享受城镇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大力发展高等、职业和成人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到2010年,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教育名市"目标。
  繁荣发展城乡文体事业。围绕创建"文化名市",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先进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努力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双五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用五年时间组织500个文明单位与500个行政村结对共建,力争把500个结对村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培育发展特色文化,打造以古城文化为基础、"两子文化"为特色的衢州文化品牌。到2010年,城区要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广电中心、报业大楼、新华书店和市、县"两馆"等一批具有辐射力、带动力强的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基本消除县(馆)、镇(站)、村(室)文化设施空白点,县级图书馆平均藏书15万册以上,乡镇(街道)文化站站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建设市级文化特色村100个、县(市、区)级400个。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农村深入开展创建体育强乡(镇)强村活动,在城区逐步构建市级体育中心、片区二级体育中心、居住区三级体育活动场所、小区体育健身路径等四级体育健身结构。
  加快城乡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到2010年,全市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有线电视行政村联网分别达到98%以上,入户率达到80%以上,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每百人35部以上,计算机拥有量达到每百人10台以上,互联网用户达到每百人10户以上;继续办好农技110、工业110等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电子党务、电子政务建设,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技术支撑平台,进一步提高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各领域的信息化程度;基本实现信息网络、广播电视和通讯的城乡一体化目标。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建立覆盖全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形成较完善的疫情预警预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立健全以市(县)中心医院为龙头、镇街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中心村(社区)卫生室(站)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农民身体健康。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逐步解决社会保障城镇分离、标准不一、覆盖面低的问题,努力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以"五险齐保"为抓手,努力扩大城镇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全覆盖,提高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和保障水平。巩固和发展农村五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成果,确保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基本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基本实现全覆盖,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接受基础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困难大学生就学资助工作不断加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同时,要加大非公企业实施住户公积金制度的力度,提高进城就业创业人员在城镇购房的保障能力,努力改变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局面。
  10、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市建设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以实施"六个一批"工程为抓手,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整治工作,尤其要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林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水污染治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和再生利用,积极开展城市和交通干线噪声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加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建立一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积极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流域生态保护,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到2010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2015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实现城乡生态融合。
  11、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体化。
  加强城乡社会管理,确保城乡社会和谐。进一步建立健全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高度关注社会流动和社会结构变迁中出现的阶层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扩大、劳资关系紧张、劳动就业困难等各种矛盾,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农村土地承包问题、失地农民问题、拖欠农民工资问题,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营造区域和谐环境。推进依法治市,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逐步实现政府机构组织和工作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围绕建设"平安衢州",不断深化和推广新时期的"枫桥经验",着力打造"平安乡镇"(街道、村)。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以"四民主(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两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的农村、社区自治工作,促进村民自治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到2010年,全市农村和社区基本达到"民主法治村"和"民主法治社区"标准。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城乡居民福利。高度重视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尽快将城市的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公共交通、饮水供给、公共卫生、环境卫生、科技文化、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全面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促进城乡间的社会公平。不断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效率。
  四、重点措施
  12、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先导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基础和龙头。坚持把市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圈。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注重城镇建设和区域发展相统一,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
  完善区域生产力布局。编制和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统一规划安排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达到整个城市资源的优化利用。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完善和实施好"一城五区(老城区、西区、衢江新城区、巨化片区、东港新区)、四大组群(龙游、江山、常山、开化城镇组群)"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梯次发展格局。到201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四大城镇组群进一步融合,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调整村庄社区空间布局。以县为单位编制和实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积极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形成"建制镇-中心村-自然村"三级农村居住区空间布局。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规划和实施好"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改造,把"城中村"直接改造建设成为城市新社区。
  13、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断提高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
  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准入条件,凡有合法固定场所、相对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及其随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准予其在城镇落户,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同户籍同待遇。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改革,严格执行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法规定,坚持土地(山林)承包期30年不变;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整理、宅基地异地置换、农民住房产权登记、解决农村"一户多宅"、空置住宅、闲置宅基地以及"空心村"问题,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转岗就业、进镇进城落户和生活保障问题,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规范集体资产量化和股权设置方式,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用事业和农村社区服务业。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适当扩大中心镇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促进部门工作重心向农村延伸,强化农村各项社会服务。
  14、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投入力度。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制定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和农村建设的具体办法。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逐步建立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注重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探索走市场化多元投入的路子,利用民间资金建设城乡。善于用足、用好、用活政策,通过项目工程建设,争取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衢州统筹城乡发展更多的支持。大力实施"借力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到衢州投资创业,共同推进衢州城乡一体化建设。今后五年,要重点组织实施好百亿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百亿特色城市建设、百亿新农村建设、百亿交通能源建设、百亿文化力建设、百亿平安衢州建设等"六大百亿"工程,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组织领导
  15、建立机构,强化统筹。市、县(市、区)两级都要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建立专门工作班子,确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部署,发挥好调查研究、参谋咨询、综合协调、检查监督的职能,统筹各方利益,整合各部力量,做到有人统筹、有钱统筹、有职能统筹。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特别是县(市、区)级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并体现在工作部署、资金投入和干部配备上。
  16、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要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从实际条件和现实基础出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善于借鉴先进的经验,善于总结运用基层和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载体和举措,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力量配置,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整合各种资源,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格局。
  17、强化基层,夯实基础。要按照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的"三有"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农村工作指导员"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农村执政基础,充分调动好、发挥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管好用好集体资产,防止资产流失,不断壮大为群众办实事的实力,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18、加强督查,完善考核。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完善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确保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要根据本纲要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出台有关政策措施,确保本纲要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