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留给2006年的一大疑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34:20
留给2006年的一大疑问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2005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我们给信任值得信赖的预测机构:因为它们的预测证明是正确的。2004年12月,经济研究机构“共识预测”(Consensus Forecasts)的报告指出,2005年全球经济预期将以3.1%的速度健康增长。*最新的共识是3.2%。预测机构对通胀的预测也很不错:去年对消费品价格的预测是全球平均上涨2.4%。尽管去年石油价格暴涨,但目前的预测为2.7%。
在高收入国家中,美国成了明星。它的表现非常符合预期:目前今年的预期增长为3.6%,而去年预测为3.5%。日本的表现超过了预期:目前的预测为增长2.4%,而一年前仅为1.5%。
欧元区的表现令人失望,但这不足为奇:它已让人失望5年了。这一次的差距较小,增长预测为1.4%,而一年前为1.7%。英国也令人失望,增长预测为1.7%,而一年前的预测为2.5%。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认为,全球情况的变化说明这个预测是错误的:现今的共识与一年前的共识差距,在7个主要高收入国家中列第二,仅次于意大利。

在发达国家以外,拉美目前的预期增长是4.2%,略高于一年前3.9%的预期。而亚洲的新兴巨人再次领跑了全球的增长:预计中国今年的增长将达9.3%,去年的预测则为8%,而印度在2005财政年度(截止于2006年3月31日)的增长预测是7.5%,去年12月的预测则为6.6%。
持续广泛的经济增长令人愉快,但也多少有点让人意外。部分原因是有些事确实发生了,而有些事则没有发生:油价暴涨发生了,而讨论多时的“失衡”导致的问题则没有发生。在这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背后,无疑是货币政策的信誉(credibility)、各经济体的灵活性、全球化带来的活力,以及亚洲巨人的崛起。
石油的情况很不寻常。一年前,油价已达每桶40美元。今年在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后,最高曾达70美元。按实际价格计算,石油价格达到了1979至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然而,如此之大的冲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却显得微乎其微。
这一结果有四种解释:第一,是强劲的需求而非供应的减少推动了价格上涨;第二,竞争加剧使得工人抵御生活成本上升的能力减弱;第三,对于高能源价格对核心通胀的第二轮影响,各央行都表现得镇定了;第四,石油出口国飙升的经常账户盈余被吸收了,是被世界上信誉最卓著的借款人美国所吸收,而不是像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那样,被相对缺乏信誉的发展中国家所吸收。
世界经济明显有能力忽略石油价格暴涨的影响,让人印象深刻。这有力地显示了以稳定为导向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好处,以及世界大部分地区实现更灵活的微观经济的好处。但如果今后几年,我们不想反复测试这种能力,则需要持续增加原油供应,不仅如此,还需要大幅降低各地的能源密集度。一个最重要的未决问题是,如今的油价如果持续下去,还要多久才能取得这一结果。
如果去年的油价暴涨是件始料未及却又确实发生了的事,那么美元下跌则是人们普遍期待却没发生的事。美国2005年的经常账户赤字预计将达7900亿美元(合6660亿欧元),略高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但过去12个月里,尽管外国支撑美元的官方干预一直处在相对温和的水平,美元的广义贸易加权汇率还是上升了约2%。
今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为5920亿美元,而外国官方净买入的美国债务“仅仅”为1460亿美元,低于2004年同期的3000亿美元。私人资本净流入则从1790亿美元,猛增至4460亿美元,这无疑是受到了较高利率的刺激。
本月早些时候,即将离任的美联储(Fed)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伦敦对美国的外部赤字很容易得到了资金提供发表了评论。**他将之归因于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在融资上的“本土情结”(home bias)减弱。人们不仅愿意把钱投向海外,而且是热衷于这么做,至少当“海外”指美国时是这样。
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也必定对应着另外两套“失衡”:一个是国内,另一个是国外。在美国国内,家庭的财政赤字相当于GDP的7.2%(正如伦敦的朗伯德街研究(Lombard Street Research)所指出,这是个历史纪录),同时政府的财政赤字接近GDP的4%。这两块巨大的赤字吸收掉了企业部门的盈余(目前接近GDP的5%),以及与目前的经常账户赤字相等的外国净资金供给。
同时在海外,资金供给是亚洲(近期还包括石油出口国)庞大储蓄盈余的一个功能。正如美联储候任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今年早些时候所指出,这种全球储蓄的过剩,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美国,其实也是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的现象。
所以这是个增长强劲的世界。然而,它也是个企业效益很高却投资乏力的世界;是个经济快速增长,但财政赤字巨大而实际利率很低的世界;也是个快速增长的穷国补贴最富裕国家家庭消费的世界。它还是个全球化、低通胀以及各国央行值得信任的世界,这些并非巧合。
已故的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曾说,无法永续的事物终将停止,他因此而闻名。美国也不会永远是这个世界的最终消费国和借贷国。但什么时候它就不再是了呢?这个问题留给2006年。
*www.consensuseconomics.com


**《国际不平衡》,www.federalreserve.gov
收听马丁•沃尔夫专栏语音版请访问:www.ft.com/podcast
译者/诸彦青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