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为富人说话能为穷人办事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58:00
为富人说话能为穷人办事吗?
薛涌
茅于轼先生最近频频出来为富人说话。前一段说先保护了富人的利益才能保护穷人的利益,富人的赚得第一桶金,也许不干不净,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久前又在《南方都市报》撰文声称:“我愿意为这样的富人说话,并不是和富人有什么特殊感情,或者我个人得到他们什么好处,而是考虑全社会的利益。中国穷了几千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仇富。社会上有了一些富人就变成众矢之的,就被剥夺,被侵犯。这一传统几千年没变,而集中反映在解放之后到文革结束这段时期。其结果大家知道,就是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穷人国。”
可惜,读了上面这段话,很难让人相信他“并不是和富人有什么特殊感情”或者没有得到富人的好处。学者讲话,观点自然可以有不同。但是,如果刻意歪曲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们就要问其动机为何了。
比如,“中国穷了几千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仇富。社会上有了一些富人就变成众矢之的,就被剥夺,被侵犯。这一传统几千年没变。”这一论段的证据在哪里呢?我仅仅举著名的世界经济学家Angus Maddison的估算:以人均GDP论,在公元50年,中国和欧洲(除去俄罗斯和土耳其)都是450美元(以1990年的美元价值衡量),反映了东汉和罗马帝国的繁荣不相上下。到了960年,中国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上,欧洲则跌到了400美元。到1280年,中国达到600美元,欧洲是500美元。直到1700年,中国停滞不前,欧洲才以870美元超出。而以经济总量算,中国一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还是世界第一大经济。这些估算,因为基于非常不完整的史料,当然不足尽信,但也能反映大概的情况。近世中国(指宋以后)之富是世界闻名的。马可.孛罗描写的中国之富,超出了当时欧洲人的想象,激发了哥仑布的航海冒险,意外地发现了新大陆,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茅先生读了一辈子的书,哪里得出“中国穷了几千年”的结论?
说“中国穷了几千年”是子虚乌有,说这种穷困是“仇富”所致更是荒唐。看看明清时代的江南,那里几乎有着世界最自由的经济。问题是,这么富庶的地方,至少不应该比日本发展得差,怎么突然穷了呢?茅先生是经济学家,张口市场,闭口企业家,想必会以亚当.斯密为自己的祖师爷吧?难道忘了亚当.斯密在十八世纪对中国的观察和预言了吗?亚当.斯密当时并没有说中国穷,而是承认中国富。不过他预言,中国已经走到头了。理由有两点:一是贸易不开放,只有广州这么一个对外贸易口岸。一是贫富分化太大。他还特别指出:中国有钱有势的人几乎享有一切保护,穷人则毫无保护。这样的社会,不可能维持繁荣。后来的历史,证实了亚当.斯密的预言。怎么能说中国的穷困是仇富所致?
至于“解放之后到文革结束这段时期”造成的贫困,难道也是因为老百姓仇富吗?那个时代,老百姓恨谁爱谁并无关紧要,因为他们一点权利没有。富人倒霉,老百姓也没少倒霉。怎么能把政府犯的错误,往老百姓的身上推呢?茅先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总应该还记得自己的生活经历吧?
茅先生所谓“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透露了当今中国新贵的一种极度傲慢的心态。这种理念其实早被任志强表达了:开发商就不该为穷人盖房,穷人应该指望富人多赚钱,然后多缴税,那样政府才能更有资源解决穷人的问题。茅先生自己不久前也说:中国现在的财富都是富人创造的,工人农民都不算数。这种话,在美国、欧洲谁敢公开说?你要说这话,就算你是亿万富翁、诺贝尔奖得主,几十年的朋友也要和你保持距离。你会被公众所唾弃。如果以茅先生的标准,欧美日本怕都是仇富的国家,中国才是最不仇富的国家。不然这种话怎么会在中国的媒体上大行其道?
任志强也好,茅于轼也好,他们从骨子里瞧不起穷人,认为穷人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只能等富人赚了钱,才能“为穷人办事”。我相信这是他们真实的信仰,是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来的结论。这其实不过说明:中国当今的社会,实在是给穷人提供了太少的机会。你能想象比尔.盖茨会说这些话吗?在美国有个基本常识:如果你说穷人创造不了财富,这一观念一旦被接受,穷困就会世代化,贫富就会遗传。这是美国社会最忌讳的。所以,美国媒体上的主流观念是:要给穷人足够的机会。只要有机会,任何人都可以致富。
我也许在国外生活得太久,每看到茅于轼这样的言论在媒体上大行其道,都非常震惊。我实在无法想象,这样的言论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主流媒体会有市场。我希望中国的媒体对社会负责一些。我反对政治正确的话语格式。但是,茅于轼在不提供证据的条件下表述这么骇人听闻的观念,换个别人的名字能发表?普通老百姓要想发言,详细论证也未必上得了我们的言论版。对茅于轼这样的人可以网开一面, 等于纵容了一些社会名流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仅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度,也降低了我们社会的道德标准。
来源:作者博客  来源日期:2007-8-13   本站发布时间:2007-8-13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4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