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元朝的一些事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7:01:56

闲聊元朝的一些事儿

发帖人:鬼首天龙  于 2010-8-22 11:02:5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由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即元朝。这是一段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的历史,你看央视的百家讲坛,从春秋战国开始讲,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都讲得有声有色,却没见有人讲元朝的那些事儿。

 

说实在话,这是一段令中国人感觉尴尬的历史。有一部分中国人是很以成吉思汗为骄傲的,以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中国人曾经横扫欧亚大陆,那可不是一般的牛逼。有人出来纠正这种说法,说蒙古人是先征服了莫斯科,然后才灭掉的南宋王朝,俄罗斯人更有资格说这种话。还有一部分中国人,以为蒙古人在中原建立的元王朝是炎黄子孙的耻辱,那是异族的侵略,民族压迫,说起来愤恨不平。我以为这两种思维都有民族主义色彩,前一种无知自大,后一种狭隘浅薄。对于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不在本篇里深入探讨,这是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我说一说发生在大元朝的关于文化的那些俗事儿吧。

 

蒙古人灭南宋的时候,成吉思汗早已经死掉了,入主中原的是他的孙子忽必烈,这个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儿子,读过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的人应该知道这个拖雷,跟黄蓉的那个傻哥哥大侠郭靖曾经义结金兰,拜过兄弟,其实这是扯蛋,没影子的事儿。

 

忽必烈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遇到过两个汉人,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是文天祥,另一个叫孔元用。

 

文天祥,南宋的大臣,一介书生,三尺微命,无奈时运不济,遭遇国破家亡。文天祥的事迹我就不讲了,大家都应该接受过教育。“惶恐滩前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辉照千古的诗句曾经激励过多少中华优秀儿女为了抵抗外侮而去战斗去牺牲,不屈不挠。“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文天祥把自己羸弱的身躯化成为一座伟岸的丰碑,他留给中华民族的是一种永不泯灭和传承不熄的精神财富。袁腾飞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尊神!

 

忽必烈遇到的第二个汉人就比较恶心了,这位名叫孔元用的人名不见经传,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这位爷是谁。但是此人爷爷的爷爷祖宗的祖宗却大大有名,就是万古师表千年老妖孔老二。当蒙古大军铁骑南下之时,这位天下第一府的掌门人就审时度势,决定卖身投靠,毅然而决然地投入到元主忽必烈的怀抱中,并率领族人光荣地入伍到元军之中,清剿和镇压汉人对元军的抵抗和反叛,最后不幸死在军中。孔元用为蒙元的天下统一大业而死,死得光荣。遗憾的是他的后人并没有得到忽必烈的支持而成为衍圣公的正溯传人,孔家的另一支人马孔元措抢班夺权。

 

恶心人的事情还在后头,为了取悦忽必烈,孔府还派出大儒张德辉与元好问等觐见忽必烈,跪请他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也不要脸,斗大的汉字不认识几个,居然愉快地接受了这一请求,心情大好之下,忽必烈把儒生的社会地位给提升了一个次位,所谓的九儒十丐,“臭老九”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在元代,儒生比要饭的乞丐牛逼。

 

文天祥与孔元用,我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记住这两个人名字,即使忘记了文天祥,也要记住孔元用,这是孔老二的嫡系子孙,一个无耻之徒!忠、孝、信、勇、礼、义、廉、耻,无耻即忘八!王八者,鳖是也。

 

忽必烈在见识了文天祥的气节与孔元用的无耻之后,还接见过一个汉人,就是丘处机。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全真七子”之首,神雕侠杨过他爸爸杨过的师傅,道教的代表人物。当时忽必烈是想选择一种宗教作为国教,建设精神文明。他听说道教人物丘处机是个活神仙,于是召见了他。我估计牛鼻子老道丘处机把长生不老、点石成金、房中术这三大行走江湖招摇撞骗的绝技都使出来了,但是没有忽悠住忽必烈。忽必烈又从西藏请来个喇嘛,说你们两个辩论吧,谁的理论能自圆其说,谁就是大国师。结果,喇嘛胜出,丘处机遁去。

 

中国人谈起元朝这段历史的时候,对蒙古人充满了轻蔑之意,认为他们没文化,大元朝八十余年对中原的统治,除了给北京留下“胡同”一个名词之外,再有就是涮羊肉的大铜火锅了。至于其它,了无痕迹。有苦大仇深的人言之凿凿地说蒙古人对汉人实施民族压迫政策,有“菜刀实名制”一说。我没有看到过相关的佐证史料,我不敢肯定这是真的。所谓的“菜刀实名制”除了现在的北京、上海、广州正在实行,没听说过哪个国家哪个朝代干这种荒唐事的。当然了,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什么事都可以干出来,情有可原。

 

蒙古人没有文化,是相对于中原人民而说,因为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差异。蒙古人凭着铁骑金戈征服了中原,初来乍到,他们感觉新鲜!除了拉屎撒尿需要进厕所之外,其它的感觉都很爽! 可不是嘛,有青砖碧瓦的房子住,谁愿意钻臭气熏天的蒙古包啊!有西湖龙井和黄山毛尖,谁愿意喝牛奶啊!那时的蒙古人以喝茶为时尚,认为喝牛奶很三俗,很不高雅。不像今天的中国人,喝了三鹿喝圣元,喝得男孩木鸡鸡,女孩长咪咪。

 

蒙古人没文化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从来不知道文化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得士人者得天下”的大道理。今天有人篡改说什么“得民心者得天下”,那是胡说八道,急好像他们多得人心似的!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在很长的时间之内,不开科举,断绝了天下读书人的仕途前程,文人们很生气,但是,貌似后果并不严重!

 

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为了生存,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元朝统治者起初不开科举,后来也是时断时续,反复无常,天下读书人衣食无着,前程黯淡,于是乎,纷纷改行转业。读中国的古书有这样一种好处,就是可以成为交叉型多用人才,就业工作的面很宽。比如,你以前读书是为做官,现在官做不成了,你可以做吏。官吏官吏,这官和吏是有区别的,官者为主,吏者为奴。即使在牛逼的吏,也没品位身份!就跟今天的城管队员一样,别看他气势汹汹地砸人家赖以谋生的摊位,在人家眼里,就他妈的是一条狗!(这个比喻有点不恰当)

 

读书人不能为官,做个刀笔吏觉得屈辱,没关系,还有出路,可以悬壶济世,做妙手回春郎中!因为中医这玩意,不是纯粹的医学,假如你忽悠的功夫好,你可以把它变成哲学。遇到那没病找病的,你就跟他谈医学,给他开方子,别吃死他就行。来一个眼见着就活不成的,你就跟他谈哲学,把他谈的心服口服,也算是临终关怀。

 

还有的读书人,既做不了吏,也行不了医,没办法,学做生意吧。这文化人学做生意,可不得了,跟流氓学了武术一样,卖个臭豆腐都有腔有调,生意好的一塌糊涂,拦不住了!所以有西洋人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的时候,感觉大元朝一派繁荣景象!

 

中国古代,素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元朝的读书人转业改行,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人总得活着,活着就得混口饭吃。但是,还有那么一种人,天生读书的虫子,吃的还是文化饭!你大元朝不开科举没关系,俺们还不喜得去呢!谁愿意读那四书五经劳什子玩意啊?!俺们写曲、编剧本讲故事,为人民服务!于是乎,元曲诞生了!它可与汉赋、唐诗、宋词比肩媲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占有重要地位。

 

翻开中国文学史,它会告诉你元曲是怎么一回事,其中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如果让这四位爷从书本里走出来,代表元曲作家们发表感言的话,他们一定会先感谢国家,再感谢父母。因为他们之所以在曲的创作上取得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完全拜托于蒙元统治者给他们提供了一片自由耕种的土壤。

 

蒙古人跟汉人不一样,不仅没文化,还缺心眼。你想啊,牧马放羊跟与汉人打交道能是一回事吗?汉人里面,有装高雅的,有装孙子的,谁见过哪头毛驴在那装高雅装孙子啊!所以说蒙古人不知道让读书人在四书五经里转圈打滚的重要意义,更不懂得进行文化管制和思想钳制对维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元朝统治者把科举制度基本上是给废了,把天下读书人当羊放了,有草你吃,有水你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爱咋的咋的,别来烦我!不仅如此,在大元朝的组织构架里似乎没有宣传部,这是政权的喉舌,多么重要的器官啊!对于文人们的文学语言和艺术创作,他们好像也不设置敏感词,从来不进行移动、删除和屏蔽等等这些下流龌龊的动作。因为他们不会咬文嚼字,不知道码方块汉字是有意境和水平的。比如说有人骂街,意境深远水平高超的主儿,可以不带一个脏字,连你家祖宗八代都给问候了,你听着还如痴如醉呢!可是蒙古人不在乎这个,你乐意骂就骂,反正爷听不懂,等爷生气的时候,一瞪眼珠子,你还是孙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文字狱绝对是一个人祸,文化人因言获罪、因文字获罪、因思想获罪的事例,屡见不鲜。宋朝有,明朝有,清朝有,当今红朝?赵本山说这个可以说有!小沈阳说这个真的没有!但是,在元朝,好像没有!从史料上看,元朝几乎没有关于文字狱方面的记载,不仅如此,蒙元统治者还不反三俗,他们所喜欢的,还就是俗的!元朝的官,元朝的款,左抱二奶,右拥小三,喝着西湖龙井,听着关汉卿的《窦娥冤》,怎一个爽字了得!

 

与前朝相比,元曲对于宋词,它沾一个俗字。其实宋词也是俗物,只是填词的人有士人的身份,有高高在上的地位,填词是士大夫们之间的文字游戏,所以它显得不俗。而元朝的文人们则失去了这一身份,他们没有社会地位,关汉卿们面对的受众不是一二知己好友以及青楼里的那些妓女,曲的创作完全是为稻粮谋!广大的听众群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的曲目必须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所以说元曲的作者们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他们才可以堪称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显著的,对中国语言文学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最起码在大明朝,曲词流行,极大地丰富了明朝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都知道《金瓶梅》这部文学名著,虽然它以宋朝为背景,讲的其实是明朝的故事。在书中,西门庆身边的那些男人和女人们,一张嘴都能唱几曲,就像今天,是个人就能在KTV里卡拉OK一番。

 

大明朝虽然是个极端专制的王朝,东厂西厂锦衣卫特务横行,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是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但是,统治者在对于民间的俗文化的管理和钳制方面,并不严密。最早的朱元璋因为要过饭做过和尚,卑贱的出身使他心理变态,兴过几次文字狱之外,后面的皇帝们好像对文字并不是很敏感。这跟明朝的皇帝们的个性大有关系。比如万历皇帝,一闹情绪就罢工,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致使全国行政处于瘫痪状态;还有嘉靖皇帝,躲在深宫修炼,特别想成为神仙,做皇帝几十年,一算上班的时间,三年有余,这是什么鸡巴人啊!后面皇帝们更不用说了,一个比一个二百五,直到灭亡。但是,统治者们对于文化和思想活动的松弛管理,不极端专制,不特别钳制,这是绝大的好事!中国古代有四大经典文学名著,其中有三部是在大明朝里完成创作的,这绝非偶然的事情。

 

《红楼梦》是清朝的作品,在这本书里,贾宝玉们的生活跟西门庆们的生活有很大差别,荣宁二府里的人们不唱曲了,都改做吟诗了。别说林黛玉薛宝钗了,大舌头史湘云放到今天,得弄个诗协主席的头衔,臭流氓薛蟠一张嘴也是语惊四座,令人钦佩不已。这是为什么捏?因为清朝统治者提倡高雅,反对三俗,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汉人,清王朝也算是异族统治者,但是爱新觉罗们特别聪明,还特别敏感,他们勤奋好学,深刻思考,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于是把文化专制和思想钳制作为治国的重要方略。在有清一朝,屡兴文字狱案,统治者根据只言片语,加其罪,灭其族,剖棺戮尸,无所不用其极。使得天下文化人说话行文心惊胆战,如履薄冰。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于文化进步这件事上,没有尺寸之功。

 

东拉西扯了这么多,已经颇觉吃力,有词不达意之感。说的是元朝,扯的是文化,我以为统治者于国于民,最大的行政之恶莫过于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文化专制与思想钳制,对现实无益,于历史无功。元朝的放任自流,给历史贡献了元曲四大家,明朝的疏忽大意,出了三本经典名著,清王朝天网恢恢,人们只能去天桥看打把式卖大力丸的,或者去听相声。

 

一朝一代的统治者,但凡能使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的,都需要统治者具有深远的目光,宽阔的胸襟,强壮的魄力。一篇文章能倾覆你的天下,一把菜刀能让你魂飞魄散,你们自己觉得有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