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达尔《爱与文学》 (依仁山人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3:35:18

《爱与文学》莫达尔著,郑秋水译,湖南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版。

《爱与文学》是心理分析派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曾得到心理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依德的赞赏。本书运用弗氏的理论对著名作家和作品进行分析、诠释,对 我们阅读分析文学作品很有帮助。它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了解作者,从而认识、了解自己的内心。全书十八章,二百四十六页。

第一章:绪论

一个人所读的书、早年受的教育、与世界接触的方式、一生的荣辱无不影响着他的作品。

我们携带着整个世界的过去,很多书都有这些原始生活的沉淀物,而作者自己并不知道。

创作冲动大多是不自觉的,唯一自觉的是写作的艺术。

文学作品是个人的心声,可以追溯到作者的潜意识。每部文学作品即使不记录梦境,它本身仍是作者的一个梦。

文明毕竟只是一种虚饰,一点微弱的因素就可以挑起许多人的兽性。

爱伦坡说,没有一个作家敢真正写出心中的全部思想和情感,怕纸张会被这些思想和情感烧毁。

写轮回的作品,描写人们记得前世的经验。如吉卜林《世界最佳短篇》,乔治桑《康素爱萝》(Consuelo)、杰克伦敦《孤星》。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轮回、科学的遗传理论、心理分析学的潜意识三者很类似。

作家在作品中现身的成分远超过他的自觉。以角色自居,以自己为模特,他们常常根据潜意识来塑造反面角色。

儿童也有自己的爱情生活,这往往影响到他的一生。

第二章:性爱与人生

无论我们多么道德多么虔诚,还是常有性幻想的。

正常的爱情因经济、传统的原因而中止,性幻想会更生动更丰富更富变化。精神上的不幸、身体上病痛许多是现代文明强迫我们在性方面的荒谬禁欲所致。

情诗都是性爱诗。诗与文学的伟大就在于性爱。生命中性爱占重要成分。称呼佛来尔(Paul Verlaine,法国象征派诗人,1844——1896年)等诗人为性爱诗人是恭维不是诽谤。他们的诗未必比《旧约•雅歌》更“色情”。

文学不叙述爱情和性爱简直就不能存在。雅各(Jacob)和拉结(Rachel)、路得(Ruth)、大卫王(David)和乌利亚(Uriah)之妻的故事都是《圣经》中性爱的美好例子。

人们都喜欢讲和听淫荡笑话、性爱俏皮话、放荡故事。工厂里的一天与俱乐部的一夜都显示百万富翁和贫民骨子里都是兄弟。

人的本质就是性爱,婚姻未必能完全满足男女们的爱情本能。今天“最纯洁的人”也往往私底下沉迷于淫猥的东西,这是满足爱情生活缺憾的唯一方法。不敢面对诚实坦白的有关性爱的东西,正表示饥渴或某种不健康的趋向。

女人选择服饰装饰外表无非是吸引男人。

爱情、婚姻的不幸,是不可能从财富、名声中得到补偿的。歌德说,唯一幸福的人就是家庭生活幸福的人。

诗歌文章一旦写成,便不只是个人记录而是永恒的艺术。它比生命更真实、更永恒,它复活过去,震撼人心。

一首不直接描写性爱的诗,从动机看也许是更深沉的性爱。

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都不是和初恋者结婚,但初恋具有持久的影响。

忠贞的观念鼓励了感伤和虚假的文学。婚姻的不幸使人更怀恋自己的情史。

爱人的死亡往往使人写出不真实的过去。

第三章:梦与文学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最佳途径,我们最大胆最不道德的愿望都能在梦中实现。梦表达内心深处的思想,它用象征的语言使我们对自己痛苦的欲望朦胧不知。

英国作家哈兹莱特(Willianm  Hazlitt)的散文《谈梦》:“我们在睡眠中不是伪君子。我们的情绪束缚已经解除,想象力自由飘荡。醒着时,我们检查这些念头,幻想我们并不曾这样想过。……婴儿是不会伪装他的思想以避人耳目的,在睡眠中我们自己泄露了秘密。”弗洛依德的理论是这位英国大批评家的非凡主张的注解。

第四章:恋母情结与兄妹情结

极端依恋母亲是未来神经症的根源。

最初的爱情挫折或压抑会左右人对世界及恋爱的反映方式。如果他成为作家,他的作品就会带上这种调子,这是他与父母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小泉八云和爱伦坡在文学上成为不快乐的社会敌人是因为失去母爱。

恨父亲的人会在未来的很多敌人身上看到父亲的影子;过分依恋母亲的人寻找伴侣时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母亲的翻版。

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指向作者早期对父母的态度。

罗斯金(John  Ruskin)虽受严格教育,却是被宠坏的孩子。他终身依恋父母,与妻分手后又回到父母身边。他后半生常常行动古怪陷入精神错乱。他曾应邀演讲艺术,却大谈经济。

白朗宁乐观哲学的种子是在与母亲平静的情感中播下的,他与妻子伊丽莎白幸福的婚姻更巩固了他的乐观主义。

每个人会把对母亲的情感转移到最象母亲的姐妹身上。华兹华斯,爱他的姐妹、自己在法国有个私生女,却不能与其母结婚。这种对姐妹的爱和罪恶感导致了他的诗避开爱情。

拜伦爱同父异母的姐姐。雪莱很爱妹妹,要自己的朋友娶她,妹妹离开了又伤心不已。这未必导致他们乱伦,却激发了他们的诗情。

第五章:不自觉的流露

倾诉悲伤的伟大作品,作者一定经历过其中的悲哀。乔治桑的不幸婚姻,海涅、缪塞的失恋就是。充满哀怨的生命不需再去创造,写实就是了。

为消遣或商业目的写作,个性也许不会在作品中出现,正如社论作者根据政策而写,是不会有自己真正的意见的。

故意隐藏自己的作家,在关键时刻就会泄露自己的本色。也有反向的,梅里美和尼采的书其实与他们平时的为人完全不同,梅里美并不冷漠尼采也不残酷。

要一个少女去爱自己意中人的妻子是不可能的。

一个作家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同一主旨或某一口气,那么一定可以在他个人生活中找到原因。

狄根斯成功刻画了男性角色可女性角色完全没有个性。这在于他曾遭少年期恋人的抛弃,对妻子没感情,喜欢的妻妹早死,对母亲没有愉快的回忆。

受伤心灵的哀泣在文学中最有力量。

(联想到一句:“七乘七”。七七四十九,谐音“思实久”或“思久”)

第六章:潜意识的自慰机制

许多作品是自欺,作者描写的是假的,只是他的希望。约翰生博士曾说,意在证明贫穷好的论点都证明并非如此,从来没有人向你证明财富的益处。

自欺文学总是乐观和安慰性的,其价值在于防卫,它是谎言,然而有效。

生活境遇不佳的作者写出了使自己振作的作品。他们从不幸的经历中学到了许多,他们不希望成为不幸的牺牲品。假装为失败得意,内心却希望成功。

贬损生命中珍贵而有价值的事物,宣扬禁欲、死亡、独身通常都是不自觉的虚伪。得不到而假装没有更富足,是为了支撑自己。

白朗宁《拉比•班•伊兹拉》:“我希望成为的,实际却不是,令我安慰。”白朗宁赞美青春失去而不遗憾是勉强的。失败就死心虽好,但不见得能对自己的不幸满意。失去了青春,假装老年是生命中较好的时期然后去享受它,是自我安慰。富有成功的老人都愿再年轻,青春总比老年讨人喜欢。

卡莱尔(Carlyle,1795——1881年,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的绝望是由于他不快活。

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心灵。我们也许自认为诚实,其实正在自欺。

单身汉斯宾塞因从未满足爱情的渴望导致神经困扰;梭罗安慰自己只是缺乏社交魅力,他奇怪的论调、性格使他除了爱默生等人外几乎没有朋友。

斯宾塞说,爱上帝的人不渴望回报。是独身生活把他压抑的爱升华成哲学思想。歌德说,我爱一个女人不奢望她来爱我。其实爱情的本意是寻求对方的回报。所谓的无私其实是心灵与身体的不调和。精神性疾病是为了净化自己,压抑自己的情感是不成功所致。人类知性的毁灭往往是个人的不幸造成的。

反冲力(反向作用)在文人命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几乎横扫了整个时代网尽所有文人。莎士比亚出身下层却攻击平民,尼采个性温和受过很多苦却维护残忍。彭斯反对引诱罪,也许他自己就曾犯过。萨克雷疯狂爱上已婚妇人却遭拒绝,便假装讽刺嘲笑失恋。西塞罗最爱荣誉,却写书反对。最苛刻的道德家、清教徒往往过去是浪子,痛责罪恶的人也许自己正挣扎在诱惑中。严肃的科学家常常变成虔诚的教徒,这一切也许正是潜意识的反向作用。

第七章:投射、讽刺及反派造型

斐斯特(Pfister)牧师说:“渴望援手,渴望伦理上的解救,却不能从周围的现实里求得满足的人,就会在神圣的天父之爱中找一个避难所。得不到同胞的了解、得不到爱的回报的爱情饥渴者,在对救主的爱中又会振作起来。”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把自己刻画成尤金•拉斯狄内及伏脱冷、杰克斯•考林。巴尔扎克始终在设法发财以偿还债务。他总是忙着想发财、实现野心。他一定不知不觉认为财富、爱情、名誉都可以违反社会道德取得。伏脱冷等坏人性格中的东西是巴尔扎克潜意识的一部分。歌德塑造梅菲斯托福利,弥尔顿塑造撒旦也是。坏人对我们有吸引力,潜意识表明坏人是我们遗忘已久的兄弟。

作家在作品里惩罚自己,让书中人过着与自己相同的生活和受苦。作家猛烈攻击某种罪恶时,他潜意识中必定曾犯过这种罪行。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作家很可能从反角身上满足自己根深蒂固的本能,这些本能已被文明世界的礼仪风俗逼回到神秘的潜意识深处。他赋予书中人血肉时,也为自己无法表达的心灵带来了生命。他的满足是一种感觉的解放。”天才的作家都能洞察潜意识对自己的指导。

罗其发考(La  Rochefoucauld)《箴言集》:如果人们不成为彼此的受骗人,他们在社会上便无法长久生存。“机智使我们鲁莽行事而不受惩罚。”

世界的进步是由于大家为了慈善为了面子而隐藏了自己的潜意识。最谦恭的人在潜意识里也是自负的。贞洁女人的潜意识里也有不道德的本能,也同男人一样不希望爱情和性受压抑。

太匆忙的感恩、报答是忘恩负义的行为,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好处而已。

生命往往靠自欺过程才能完成,太多的自欺正是个人和社会的罪恶根源。

第八章:天才与潜意识

文人把梦想化成艺术,治愈了自己的焦虑与创伤,也安慰了许多人。

《忏悔录》第九章,卢骚告诉我们,他四十五岁时才体会到他从没享受过的真正的爱情。

表现白日梦与实际的恋爱,渴望实现理想的心理,把情绪和概念化成书信对话就诞生了文学作品。作品大多是作者受压抑的成果,他们喊出自己的悲哀,或者描绘没有悲哀的理想情境。

有效描写压抑的是艺术家,发现避免压抑方法的是思想家,告诉世界如何得到得不到的幸福的是人道主义者。

歌德说,每位天才生前一定认识某些默默无名不曾创作,却比天才更有智慧创意的人。天才的本分就是描写社会希望在潜意识里的情绪,愈根据潜意识来写作,就愈不必用到实际经验。

洞察情绪压抑的心理,优美地表达压抑,并从中引出有价值的知性推论。这能使作品多姿多彩,激发人的情绪、思想。

第九章:文学情绪与神经病

每一种情绪冲突、每一次爱的压抑都是初期的神经症。作家是神经病人也是医生。生活中最普遍也是文学上描写最多的神经症就是焦虑性歇斯底里。

“拜伦心境”成了悲哀、对世界敌意、对人类轻视的专用名词。他的名篇成了处理失恋的重要诗篇。跛脚的拜伦从没有父爱,母亲反复无常。他经历了头三次恋爱的压抑,最终赢得了鸠西奥拉伯爵夫人完整而满足的爱情。所有早期诗作不自觉地在恋爱中寻找母爱的替身,而晚年爱的满足使他完全丧失了固有的风格。因为拜伦已经成了成熟的男人。

人世最大的悲哀是失子之痛的强烈压抑。没有压抑就不会有文学。

人生没有任何事是被遗忘的。那些看起来已经走出记忆的往事成了潜意识的一部分,它会在梦里复活。年轻时的印象最强烈,会在老年时折磨我们,神经愈敏锐就愈不会遗忘。失去孩子的母亲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哪怕以后再生了孩子。

作者无法逃避过去,打开的心灵渠道总是比自己所察觉到的多。

第十章:作家幼年的爱情生活与升华

王尔德和佛来尔曾因同性恋被捕入狱。

爱情生活大部分取决于幼年性生活的性质。早期的压抑、引诱、坏的训练会影响以后的生活。训练有素的父母不过分爱抚子女或做任何过早唤起性活动的事。性倒错或同性恋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爱情生活。幼年都有两性倾向,如果不正常发展,就会导致真正的同性恋,同样也可导致这种早期倾向的升华。发扬友谊的文学作品就是这种升华的证明。

持续多年缺乏羞耻心的孩子会变得很虚荣,成为作家就会写不正经的作品。

残酷的孩子爱好比赛竞争,成为作家会写残忍场面或恶毒糟踏人民的作品。

由痛苦而得到快乐的孩子也许会对解决复杂问题感兴趣,他用解决问题来折磨自己。他也可能变成坚定的信徒把自己钉在教会、国家、家庭的网架上而引以为乐,或变成某一概念的殉道者。若成为作家他会描写烈士或沉迷于自怜。

许多文人后来都有性变态倾向而不自觉。艺术上对抗的清教徒其实是喜欢裸体的,描述人们的失礼姿态往往暴露了偷窥或暴露的欲望。文人在作品中成为暴露狂是发泄他无法满足的冲动。即使他是为了钱为了引人注意而写暴露,但掩盖不了他童年的暴露、偷窥的倾向。

文学作品中描写暴露和性与作者试图为强奸诱奸等性犯罪辩护的真正不道德作品是不同的。暴露狂特质的另一种升华造成作者直接间接的吹牛炫耀。升华不完全,再加上自我主义,暴露就更疯狂。蒙田的《散文集》卢骚的《忏悔录》就是这样的两部伟大作品。古人中最自负的是西塞罗和恺撒,他们的著作显出幼年时代强烈的暴露狂倾向。

作家充满对仇人残忍的刻画,如亚里斯多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杜斯妥也夫斯基笔下的屠格涅夫,乔治桑笔下的旧情人肖邦和缪塞,都表示了虐待狂的特质。有时虐待与被虐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

哈兹莱特《恨的乐趣》(Pleasure  of  Hating):“恨是一种真正的本能,是需要满足的,那是野蛮时代的残迹。”

描写痛苦的文学是虐待倾向的升华。虐待癖也常升华为比赛的兴趣。这可以追溯到幼年虐待动物的快乐。被虐升华的另一面就是折磨自己,包括力图解决困惑、难题,与其说是追求知识,不如说是自我满足。爱伦坡具有升华的虐待本能也有被虐冲动。对神秘和侦探小说感兴趣表示被虐本能在人性中的力量。被虐升华还可以是自我牺牲或赎罪。烈士、英雄、理想主义者的故事泄露了升华的被虐冲动。

喜欢虐待动物和玩伴的孩子,往往性感带活动强烈,有早熟的性活动。缺乏同情心会造成危险,幼时形成的残忍与性感冲动之间的联想,日后会无法破除。

凡是恨得很凶猛、报复性很强烈,具有残酷倾向或喜欢折磨自己的人通常有强烈的性冲动。

自恋是文学中自我主义的根本,与极端的个人主义有关。史坦那(Stirner)、尼采、斯丹达尔都是自恋者。惠特曼是幼年自恋,日后升华的典范。

心理分析显示气味对人很重要,但若过读度就成了恋物癖、拜物狂了。

女孩的性唤起和性道德感发展比男孩早,这是某些女作家一本正经的原因。

第十一章:文学中的性象征

对异性爱的情绪中,仰慕、尊敬、自我牺牲、温柔等高贵情感虽重要,但自觉不自觉地总有身体的吸引。爱情必须身心两方面都使人满足。它是生命力集中在异性身上,伴随着温柔情感产生的。气味的吸引是对异性爱很重要的特质。

爱的哀叹都是得不到意中人的呼声或由于遗弃、欺骗、死亡而不再能得到爱情和幸福发出的呼喊。情诗是生命力受阻的哀叹。

没有任何一种冲动象性冲动一样强烈。梦中出现的龙蛇是性象征,是古代阳具崇拜的痕迹,这是人类本性好色的一面。

乔叟的《特洛勒斯与克莉西达》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情诗之一。欧维是最伟大的爱情诗人之一(代表作诗集《爱情》)。白朗宁的诗很少直接写性,可《最后的同骑》充满了性象征。华兹华斯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自然诗人之一。

男人在大自然面前最容易渴望女人的爱或思念她们,爱情与自然有密切的关系,激起人的爱情是大自然的伟大特色。

八世纪英国诗人西尼武夫(Cynewolf)的《埃克塞特书》(Exeter  Book)中有很淫猥的谜语而谜底却是不带性意义的普通物品。其实许多物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性象征,它靠的是双关和暗示。人类谈及性尤其是爱,喜欢用象征的语言,这与文学、梦境、潜意识是一样的,可人们自己并不知道。

第十二章:食人风俗:阿特瑞斯传说

食人肉是野蛮时代的遗留,古希腊阿特瑞斯的复仇故事是代表。古代文学作品描写食人的有: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特斯》三部曲中的《阿加曼侬》,格林的神仙故事《杜松树》,西尼卡的《色斯特》,沙顿(Saturn)的故事,柏拉图的《共和国》等。现代文学描写食人的有:康拉德的《法克》,杰克伦敦的《鲸牙》,瓦德《刚果的呼声》,威克斯的《处身刚果食人族》等。用人作祭品是食人的继续。弗洛依德《图腾与禁忌》认为性动机是某些食人风俗的来源。

人类最恐怖的行为是弑父、娶母、食子。这在历史上发生过,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过,这成了人类的潜意识之一。

第十三章:心理分析与文学批评

乌托邦都是枯燥无味的,它不容许本能存在,作者对自己也不真诚。理想主义文学建立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宫殿,但丁的《乐园》本扬的《天国》就是。理想主义不会绝迹,因为每个人都做着依照欲望重建生命的白日梦。人的一切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喜爱传奇故事就是为回到童年的原始情绪找出口。爱好打斗或对危险和克服障碍着迷,是民族战斗历史的潜意识表现。神仙故事是人类早期的愿望,对它的分析应该与梦一样。

寄希望于超自然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喜好神仙故事的原因。浮士德在歌德的诗中获救,普罗米修斯在雪莱的诗剧中被释放,十字骑士在斯宾塞的寓言里战胜恶龙。我们面对现实力量有限,所以喜爱超自然的东西。传奇故事、理想主义作品就象梦,是一个民族初期心灵生活的断简残篇。

布兰达斯指出,是潜意识使我们对儿童心理感兴趣。

尼采说,我们祖先的浪漫生活、思考方式在我们梦中重现。

我们希望与死者沟通,证明我们不愿死的愿望。因此就有“通灵者”存在。

我们特别爱某类书,是因为它写出了我们的潜意识,满足了我们压抑的愿望。全世界爱读《圣经》,是由于它的多样性,表达了我们各自的潜意识。《圣歌》唱出了人类的悲哀,《以撒亚》的预言表白了对正义的热爱,信徒列传、约伯的哲学性戏剧吸引青年的幻想,约书亚和大卫的英雄气概……

文学让每个作者和读者找到自己的师傅。某人说某本书改变了他的生命,那就是说此书让他认识了自己的潜意识。对书的品质的不同评价是因为分别迎合了他们各自的潜意识愿望。

作家不会以描写时代精神为出发点的,他表达的是经过修饰压抑的潜意识,作品自然要写到时代背景文学潮流。作家不可能离开时代、文学风尚。文学流派、文学运动主要是经济和对前一代的反动。

模仿是一种强烈的本能,连最富有创造力的作家也难免。

最具个人色彩的诗人会永垂不朽,各类文学作品也是。

哥白尼、达尔文、弗洛依德这类先知先觉的思想家不被时代所容,伟大的新思想指出以往的错误,道出真相。逃避痛苦是人类本能,于是遭到竭力反对。人们天生不大愿意去研究令人痛苦的东西,宁可顺其自然保持原状,也不希望有人打扰他自得的状态。

第十四章:济慈的情诗

济慈二十三岁邂逅芬尼•布朗小姐,半年不到发生争吵受愚弄,几个月后成为公开的恋人,三年不到济慈吐血死。济慈死后,布朗说,她不认为济慈是大诗人,大家最好让他的名声消逝。

济慈是七个月的早产儿,诗人五岁时握剑守在母亲病房,十岁母亲改嫁,他痛恨继父。十四岁母亡,痛悼不已。恋人布朗是母亲的替身,济慈为此饱尝了悲哀痛苦。他不同于得不到爱情就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的潇洒的华兹华斯;也不象拜伦只是以自己的口气诉说自己的悲哀;更不象雪莱愤而传播改革婚姻的激进观点。济慈把未能满足的肉欲升华成崇拜美的诗篇。

第十五章:雪莱的情诗

雪莱有多次恋情,两度结婚,但一生未获爱的满足。粗看风流放荡,其实是个有一夫多妻倾向的规矩的男人。十九岁初恋遭弃,曾想自杀,在牛津大学因散布无神论被逐出学校。他憎恨偏狭、宗教、帝制,崇尚完全的自由恋爱。

雪莱《阿多尼斯》悼济慈说:“在别人的命运中哀泣自己”,悲叹自己的失败。

第十六章:爱伦坡分析

爱伦坡三岁成孤儿,先后失去领养他的爱伦夫人和朋友的母亲史丹那夫人(这是十几岁少年的纯真的爱)。到二十三岁时已三度失恋,二十七岁与十四岁的表妹维吉尼亚结婚,维死于血管破裂。爱伦坡终身受酒精和神经症折磨,不到四十岁去世。爱伦坡擅长写变态、恐怖,表现出明显的受虐和被虐的倾向。他的小说时代不明,说明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的梦幻中。

第十七章:小泉八云的思想

爱尔兰作家小泉八云母亲是希腊人,他归化日本皈依佛教。他饱受贫苦、追求知识、崇拜美、喜欢法国文学。他关于潜意识的观点与弗洛依德不谋而合。

我们先祖的情绪生活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

神学法规盲目反对人类的弱点只会加剧社会混乱,反对快乐的法律只会助长淫荡。人性的激情比理性更有力。精神和道德的进步只有借助远比理性或道德感更古老的奋斗——对抗原始兽性生活的本能与欲望——才能收到效果。

每个人脑子里都锁着遗传的记忆,这是先祖经验的总和。人具有致命的无法克服的罪恶本能,与本能强烈的先祖是一样的。我们身上包含着祖先和动物的道德倾向和心灵属性,先祖的情绪和特性的丝丝缕缕埋藏在我们潜意识中。

母亲的微笑会超越一切而存在,生命永不会从宇宙中消失。

第十八章:结论

认识作家生平的某些插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的作品。莎士比亚写无辜的妻子无邪的少女被诬告不贞,是莎士比亚的妒忌。是他忘不了自己婚前就与太太有性关系,在伦敦与有夫之妇发生恋情,然后又被抛弃的经历。

我们不喜欢生活沉闷冷漠的人,文学也是。

王尔德认为生命常常模仿艺术。惠特曼说到自己作品时说“接触这本书,就接触了一个人。”吉辛、福楼拜写平民而自己是贵族,他们只是同情和看不起他们,他们只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感兴趣。

阅读别人美丽的生活,是一种高尚的生活形式。文学是真实的,读文学作品写文学作品也是生活。

二零零七年三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