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生的一次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1:42:39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对研究生的一次讲话

 

刘梦溪

 

我们的研究生院今年三十岁了。按孔子的为学次第,已经是“而立”之年。

我是看着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一点一点成长的。当招收第一批研究生的时候,我曾经给他们上过课。当时听我课的人,有的比我的年令还要大些,现在他们不少已经从自己的岗位上退休了。

当我们庆祝自己的研究生院三十岁生日的时候,我作为研究生院的导师,除了祝贺之外,还心存感激。我深知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就像我们的国家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来之不易一样。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研究生教育,归根结底是为国家造就各学科的专门人才。我们国家人很多,但人才依然感到缺乏。原因是,并不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够成才。甚至读完了大学本科,读完了研究生,拿到硕士或博士学位,也不一定都成为人才。相反,不拥有学位的人,同样可以成为人才。二十世纪的能够当得国学大师称号的马一浮、钱穆、张舜徽,都没有上过大学。王国维也没上过大学,也没有学位。当然有学位又是学问大家的,同样在在有人。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陈没有学位,但赵元任却是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梁启超是前清举人,也算学位。而讲师李济则是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大名鼎鼎的胡适之,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虽然他的博士论文在读期间是否写完,学术界有不同的解读。

我的意思,学历和学位并不是一个人成为出色人才的决定性的因素

学历学位之外,个人的天分、勤奋程度和机遇,是三项必要条件。不同的人对这三项所占比重的解释有所侧重。但是还没有听说,不经过勤奋努力就获得成功的先例。俗语说:“勤能补拙。”《中庸》说的更具有操作性:“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我的师友当中,老辈如季羡林先生,他今年已经九十七岁了。他的勤奋是惊人的。一生著述千五百万言,其中一半是七十岁之后所写。我们研究所的范曾先生,是画家,也是诗人。他的诗所以写的好,家学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由于勤奋。他每天五点起床,必读古诗。他能用八分种快速背诵屈原《离骚》的全文。他说“三天不读诗,口舌不香” 。

我讲这些学术人物的故事,是希望我们研究院的研究生,能够珍惜研究生的在读机会。如果说机遇是成功的一项条件,那么在人生的此一阶段,你们已经拥有这项条件了。问题在于,是不是能够珍惜。实际上,只有懂得感激,才有可能懂得珍惜。感激和珍惜,是人生幸福的精神源泉

第三,我们中国的教育传统,是包含着传道的内容的。所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晚清以来采取现代教育制度,无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都已经摈弃了传道的功能。为师者只教书,不再育人。问者也许以西方的教育体制作为反证。然而西方并非不传道,只不过它有另外的专门担负此项功能的宗教系统。可是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之下,当传统的教育体制向现代转变的时候,道之不存,不能不认为是重大的遗漏。弥补的方法,我认为,在于接受现代知识的同时,需要重视学子生命个体的修为,也可以以古为今,继续叫修身。《中庸》里说:“修道之谓教”、“修身则道立”,就包含有这方面的意思。《中庸》还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等于给我们揭明了指明了修身的直接目标和具体途径。

好学、力行、知耻,其实应该成为我国国民的公德和共德。换句话说,就是“知行合一”、“行己有耻”。“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话,“行己有耻”是孔子的话。孔子的原话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孟子称“羞恶之心”是人作为人的“四端”之一,他以他一向直截了当地风格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则概括为八个字:“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强调,“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他的很有名的话是:“廉耻,立人之大节。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一个人显然不能什么都做,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无所不为”,就是人生的歧途乃至恶德了。

总之,一是感激,二是珍惜,三是修身明道。而明道,首先是知耻。“知行合一,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这是当本院研究生院三十年院庆之际,我乐于向大家讲的话。让我们共勉!

其实,如果懂得珍惜和感激,就已经近道了。

谢谢各位,我的话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