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39:43
今天继续讲四圣心源。以前脉法讲完了,下面继续往下讲四圣心源卷四,也就是各科辩证这方面。黄元御先生在开始写的这段话我给大家念一下:

人不能有生而无死,而死多不尽其年。外有伐性之斧①,内有腐肠之药②,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③,而医药无差,冀挽之桑榆④。古圣不作,医法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乃逢医而人废,金将军且将玉碎,石学士未必瓦全。叹竖子之侵陵⑤,痛鬼伯⑥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作劳伤解。

这段是黄元御先生对各家杂病写的序。现在给大家讲《劳伤解》。按着黄元御先生的分法,先讲的是中气,劳伤就是说,首先是阴亏、阳亏、气亏、血亏、精亏,然后分别加以阐释。

先看《劳伤解》的中气篇,黄先生说百病所生皆由于中气不得运转有关系。所以虚劳篇先讲以中气为主,在过去道家里修证就是说,五行四象皆己土,就是说四象五行,四象就是大象运转的几种状态,五行就是五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升降浮沉,前后左右,不同的变化跟象的转化都需要中气的运作,而中气的盈缩恰恰又是整个现象的归纳。先天的变化,我们人之生,先成精,从精气的角度说,先天的部分由一团元精、元气、元阳组成。其实这些是一个东西,它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用的情况下名字叫的不同而已,然后这一元真气有盈有缩,这一元真气的盈缩合于天地就会产生推动我们人体的种种的气血周流,经脉运行,等等,所以元气的根本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来源。

郑钦安先生就把握住了这点,然后从一元盈缩立本,来治疗大病重病,这是非常高明的,能把所有疑惑、病机归为一,把阴阳归结为一,这是在古今医家中十分罕见的。我们讲的是先天是一元真气,而后天的饮食在于先天的元气,先天元气不可能一下受损,也不可能瞬间受到扼制,因为平常人生的很多病都属于杂病,极危重的状况都是暂时的或者比较少见的,而在杂病的调理之中就以后天脾胃、中气的运转为根本,而中气的运转又受先天原火的温煦,所以这两点其实是不矛盾的。

我们学习黄元御的四象中气运转的观念的时候,不要把一元盈缩忘掉,每个病都是这样,它表面上是中气运转四象浮沉这种关系,但底面又是一元盈缩,所以一元之际有亏的时候,我们就要建立起大的观念来调理。为什么很多病人要加附子呢,因为很多病人有元阳亏虚的一方面,所以重用附子,很多杂病很容易收到效果。黄元御这篇“中气”节可以说讲的十分的浅显,大家读过一篇就会有这种感觉,但是要把“中气”节,中气之往来,与五行的关系,牢牢的在脑子里建立起来,然后每一动念,见了病人的症状,一动念分析,每个症状的分析过程之中都牢牢的建立起来这个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中气又分阴阳,体为阴,阴中生阳,所以升清,脾阴可以生达阳气,所以又称脾阴又称脾阳。对胃来说《内经》上始终谈的都是胃阳,因为胃为腑,体为阳,用为阴,胃通降为本,所以我们又称胃阴,胃是喜湿而恶燥,脾是喜燥而恶湿,所以临床经常遇见脾湿而胃燥这种现象。

黄芽汤立足于脾湿,人参、甘草、茯苓、干姜,中气之至崇阳补火,用的是中焦培土泻水,然后是温补中焦阳气为主,脾湿不化就要利湿,用的是茯苓,中焦脾土不厚的话,就要从土,所以用的是人参、甘草,脾阳不得升达,升散就用辛味,所以辛味以散之、以升之,所以辛味助其用,发散,升达木气所以脾气因之而升达。

在临床上常遇到两种现象,一湿一燥,这在很多的病情会产生很多复杂难以判断的症状,因为病人既有脾湿的症状,又有虚火燥热的症状,这里面往往有很多的因素错杂在一起,由于己土湿郁,就是说脾土湿郁,肝木不得升达,厥阴之上,重现相火之化,少阳胆火就不容易降,上面化少阳相火,少阳相火不降,直接就会引起阳明经胃气不降,所以很多肝病的病人,肝家的病人嘛,往往是饥而不欲食,知道饿,一吃就饱,《内经》里说善饥者胃热,就是说很容易饿,这是胃中有热,很容易就吃饱了,这是脾中有湿,经常肠鸣,肚子咕咕叫,这是腹中有寒,肠道有寒,所以很多种病人是处在寒热错杂的情况下。

首先在这里讲明白一个问题,我们平常谈燥、湿,湿从何来,燥从何来,给大家提这个问题,大家想想,湿是怎么来的,燥是怎么来的,你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说,湿是怎么来的-脾湿,燥是怎么来的-胃燥,阐释它是怎么变化,因为在阐释这种基本医理的时候,你必须用比它更朴素、比它更直接的思维来阐释它,你不能用更复杂的东西,在它之上的观念来阐释它就可笑了,大家先进入这种状态想想,湿气是怎么化,燥是怎么化。

我们今天谈的是中气,《劳伤解》这篇,需要对中气的往来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就是说燥、湿二气皆为水火之中气,后天以水火立极,水火往来产生了燥湿,水火往来产生了金木二象,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立极先讲水火,由水火的变化而产生了这种升降,产生了金木,而在其中燥湿就产生出来了。

“附中”(学员)讲的是“阳不足则生湿,阳气郁就化燥”。……嗯,这还是有问题,阳不足燥的病人很多,象冬天的病人一派干燥之象。

“大海”(学员)讲的是“湿是由脾不升,燥是由胃不降”……呃,这还比较正统一些。但我来讲湿是由何而来的,湿是由水化为火的过程中生湿,由阳入阴时化燥,这是燥湿两个不同的地方。由阴出阳,水生木,木生火,它是由阴气蒸动,举个例子说,地气上为云,天气降而为雨,地气上而为云,这里就产生出来,如果地气不上呢,阴郁在下,湿气弥漫。天气降为雨,天气要不降呢,它也是一种燥象,由阳入阴产生燥。

我们人生活在气交之中,天地气交,上为天,下为地,上为乾,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是先天八卦的方位,而我们人用事是自身的小天地合于外在的,水火立极的,是以心肾,心肾往来,水火既济,这样产生了后天为用的小天地,所以说以水火为用,所以我们讲究燥湿时,湿气重的时候,地气不升,这时怎么来燥湿?

再来给大家出个问题,湿气弥漫的时候怎么去燥湿?同样还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解释。水火之中气郁扼住了,地气不升了,你怎么样地气升上去,临床上有很多病人舌苔厚腻,心情抑郁,就是温滞的,就是清不了湿,怎么办?温病学派来了,要清热利湿,分消水湿,各种润湿,燥湿……还有那个火神派来了,让在大太阳里晒上几天,外燥内湿,把病人晒的……

白术茯苓只可解一般湿,真正湿气弥漫的时候,光白术茯苓干不成事,如果只有白术茯苓能去中焦湿郁的话,天下就没有湿郁了。还是那句话,风能胜湿。升达木气,用什么药升达木气呢?不要一看黄元御的书一看就是桂枝,就用桂枝试试,湿没解除,三阳气逆上去了。

风能胜湿,肝木要能升达,荆芥,防风,藿香藁本,风药羌活独活,风能胜湿。在临床上久病湿郁的病人把握这一点,这些病人要适当的用些风药,藿香什么的……不是简单的芳香化湿,如只这样理解就窄了。这里面呢,风虽然胜湿了,本身脾土太壅滞了,怎么办?你得消伐一下,怎么消伐?木郁达之,土郁呢,金郁泻之,土郁决之,就是土气如果太庸滞的话,用苦味泻药,清降一下肺胃气,苦泻燥,苍术、厚朴、枳实这些。脾土的厚薄怎么看?如果一个人先天啊形质平时比较臃滞,秉赋就土厚,先天秉赋骨头露在外面,比较瘦弱的这些,秉赋土气就薄些,后天变化看舌头,舌胖的人土雍,舌瘦的人中焦土气偏薄,土气薄的既要用风药也要用甘缓之药,白术、甘草、人参,人参有点苦,也是偏于泻,土气薄的直接用白术,人参不要用,甘草也不要用。直接白术、茯苓干姜。古人很多人用药都非常讲究,包括温病学派的各大家们,很多地方用白术,很多地方用甘草、用人参不用白术,这里是有讲究的,我以前讲过中药的取舍,大家把黄元御的书关于这几味药看一看,理解理解。

通过这一点在临床上碰到中焦湿郁的病人,这种病人往往情绪还有问题,脾主意,长期中焦土气湿郁的话,情绪烦燥,然后有脾气古怪之类,通过化解中焦的湿郁,其它的几行的问题,金水木火都可以得到缓解。

跟着再看黄元御先生: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这一点是中气旺,怎么样才中气旺呢?这里面在反复强调这一点。黄元御先生种种调病之法,过去古人讲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治什么治什么,黄元御的方药是治乱,就是中焦已经逆乱了你用这种方法治,如果中焦没有逆乱,只是秉赋于中气虚,偏滞,不在治病范围之内,这个需要养生之法调整,需要平和之法调整,需要通过守意,通过平常养生,来达到目的,如果通过汤药达到养生的目的,这是缘木求鱼。汤药是草木之气,草木之气入于人体来调整有余不足的偏气,本来就需要人身的元气进行运化,而草木之气都发散,本来就耗散元气,所以用这些药,既希望通过药物把中气调和,然后是经脉之气的有余不足,达到以和为期的目的。所以你看中气旺或中气亏怎么着,中气旺不是靠药来旺,中气亏,中气虚以后产生什么问题,然后通过药把这些中气亏产生的逆转问题把它解决了。

“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黄元御先生这些用词用字,如果是做职业大夫,以后以看病为生,要花点时间在医学这上面的,我建议对这些话要熟读,要经常读,然后达到,自己随口就能说出来,感觉这不是黄元御说的,就是自己说的,就跟自己的东西一样,要达到这种状态才行。如果不能达到这种状态,好象有隔阂,黄元御说怎么样,这不对,你没理解,中国文化讲传承,你彻明以后这个东西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的,这个东西就是你的东西,这就是传承,而不是说他发现怎么怎么回事。这就是阴阳五行的道理。

最后一点你要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以后,才能对这套理论生起不疑之信,真正的大信,有了这种信以后,慢慢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真正才能妙笔生花,才能出现对医理的豁明。象我们开始学医,其实也是一种盲信,就是相信,有这么个医理,有这么个东西,有这个事实,最后医理通达,有这么个境界,所以拚命的求索,拚命的不断琢磨,如果开始你要没有这个信念的话,你不会有任何成就,因为你就不会在迷茫之中探索了。这是不可能的。你就尽量找亮堂的地,怎么简单,怎样明白,怎么样能够得到一个暂时的解释,这就是一般学者做学问,那也是糟塌学问,我们中国医学的种种东西,它都是靠实证来,要不怎么说医道,画道,五道,干什么都与道联系起来,这不是凭空说的。所以论坛里有人说讲出来好辩论,没什么好辩论的,就是一言堂,老想着辩论搞清楚,就象黄元御先生的学说一样,这套学说也需要经过实践上的、理论上的印证,佛家修证分两条路,一条事证,一条理证,理证通过止观、观想这种禅定的思维来领悟的道理,这是理证,这不叫事证,而事证是从阴阳的变化,从身体经脉的变化,从这上走,从事上走是古往今来是非常罕见了,就象古人说的,能通阴阳者,山河大地皆可变化,天地宇宙皆在一掌中,这是真正的事,所以我们只是说一说,没有资格谈这类事情,大家都是从理上谈,这种理不是口头上的理,也不是靠文字、是靠止观,一步步也是靠工夫来的。

“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⑦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

所以黄元御先生也觉得道家这个学说,如果通过其它方面的书,侧面印证《黄帝内经》的要义的话,大家可以看看《钟吕传道集》,还有那个邱处机的《大道歌》《金丹知止》。。。。。等书,主要看前面一部分,后面一部分不用看了,只看对天地阴阳的解释,看这个人体内,婴儿姹女的变化,铅汞的这个交替。

“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⑦之交,非媒不得。”婴儿姹女之交是指水火之交,婴儿讲的是元阳,就是一阳升动,然后火气降的话是兑卦是肺金,是少女,所以讲的是婴儿姹女⑦之交

“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这就是确立不疑的,中土常从湿化,《内经》始终是讲这点,太阴阳明从本,太阴的本气是湿气,太阴从本化,阳明从如中现,阳明之上中现是太阴,燥气治之,中现太阴,所以阳阴之气从乎中现,这是讲的大方向,所以脾胃的大方向就是从湿化,何况先天一元真气温煦中土然后腐熟水谷,产生的水火往来,皆在于先天元阳的温煦。杂病上,从湿化的病人,十之八九都不止啊,基本都是。真正需要急救经验的少之又少,可能这辈子能遇上几个,但是肾水寒冱下焦一片寒湿的病人还是非常多的。

临床会遇到很多种舌苔光剥,没一点舌苔,按中医讲,一见舌苔光剥的话肯定就是阴虚了,这一点舌苔光剥是中土亏了,但是舌头光剥是淡紫、还是淡暗、还是真正的红,没有舌苔是燥还是润,这点要分清,舌苔光剥但是舌面是润的,这样的病人也有,这种病人还是纯寒,是由于火不能升土,对于这个问题,火神派拿手的,但是由于中土亏了,舌苔光剥有时也是真的阴液溃乏,怎么阴液溃乏了?大家知道风能胜湿,木能克土,这现在木气大胜,风气大作,自然中土要亏乏,这时要滋水涵木,温病学就是这样考虑,要等等、、要柔肝要熄风,但是他没考虑下元的一元种子。我记得有一位名医好象是高士宗说过一句话:“千古滋阴皆是误,绝知中土要扶持。”他是在黄元御之前的一位大家,可见古今医学达者殊途同归,千古滋阴都是误,这句话不能单挑出来看,绝知中土要扶持,千古滋阴都是误,你不知道扶持中土的,滋阴都是误,学了丹溪的,一片糊涂,到处害人,就是因为不知道中土要扶持,丹溪没强调这个,丹溪本人也是从内经里过来,他知道这个,但是他没有把这个点出来,而在他脑子里对这个东西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他就遗害千古,他自己并不遗害多少病人,他的徒弟遗害病人。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土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黄元御先生治乱这一途还是比较深的,对养生治治这个还是可以商榷的。

下面讲黄芽汤的加减法,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一点。我们学了温病学派,要结合黄元御先生书,要考虑到中土的扶持。学了黄元御的书以后,还要考虑扶阳要敛藏,风木要柔润,就象小树苗似的,不给阳光不行,给阳光不浇水也不行,所以水火往来,即要有阳光也要有水,都有了以后,中焦土也要好,中土要培持,土跟木相辅相乘,相生相克,本来风木克伐,风能胜湿,风木克伐脾土,所以要抑制风木,风木得到抑制后,脾土才能不受克,所以后天生长是相互制约,制则化,《内经》上说,甲已合化而为土,风木的关系调和好了以后,阳气才能升动,土木无悔,一阳来复,复卦。制则化的制,内经里面是制度的制,亢则害,承则制。

一个方子学了以后,最重要是加减法,把这些加减法融会贯通以后,这个方子就打开了,一个方子是数个甚至是十数个方子。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在上之火,心君,心为君主,君主不病,病则清君侧,君侧是相火,相火上逆扰动,心慌心悸都是讲的都是相火扰动,木能生火,实则泻心火,用黄连用白芍,白芍是正药,应该加上黄芩、白芍,黄芩是黄元御先生经常用的,还有黄连。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丹皮这味药,虽然凉,辛凉,凉、滞,它不象白芍,白芍有滞,白芍苦平酸敛,肺气右滞,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肝血左郁,肺气右滞,左加为郁,右边为滞,一个是血为郁,一个是气为滞,它这个用词都是比较讲究的,大家以后也要象他这么讲,象他这么说,这样就比较形象,后人一看也就觉得是行家,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四维之根本也。

看完加减法就可以给人搭搭脉,然后口头开个方子,能吃的稍微用一用,不能吃的开一开过过脑也是一个乐趣。

今天主要给大家燥湿,中气的燥和湿的关系。以及中气升降变化产生,大家回去后把这一段融化以后,其他阴阳气血精气神就好讲多了。
   
下节课继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