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伍教材为啥还在用还在出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36:52
最近10年,高校教科书的出版量增加了3倍,质量却被批评为“一代不如一代”——落伍教材为啥还在用还在出版      白教授不久前受聘于上海一所名牌大学,即将到来的新学期,他要为大二学生上一门专业基础课。暑假里备课,这位“海归人才”有点心烦:学院指定的教材让他很不满意,“这本教材还是国内知名学者编的,但相对现在的学术研究进展,已经明显落伍。”用还是不用?
    大学里,几乎每门课的教材都是“花色繁多”。有统计显示,最近10年,高等教育教科书的出版量增加了3倍,但它们的质量,照有些学者的说法,是“一代不如一代”:“如今大学里‘垃圾论文’很多,可以与之‘等量齐观’的大概就是‘劣质教材’了。”
   
专业课教材多“落伍”
    今年暑假前,电子工程系应届毕业生徐浩跟同寝室几个哥们在学校bbs上变卖“家产”——大学四年里积攒下的专业教科书、专业辅导读物和各种外语课本。他们发现,专业教材最卖不出去。
    大学教材一般分三种:基础课教材、专业基础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不少老师评说:基础课教材偏重学科基础知识,无关学术前沿,精选一本总还能用;而专业课教材问题就大了,主要是陈旧过时,新知识的含量很低,但它们仍然被院系指定要用。
    可恼的不只是浪费纸张和浪费学生的买书钱,真正可怕的,是落伍教材照用虚耗着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徐浩说:“我们大一、大二时学过不少仪表、仪器知识,都是跟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仪表工业挂钩的东西。老师也坦白讲这些内容已经没用了,但他还是要讲,我们还是要学。”
    “教材落伍,往往就是因为大学的课程设置落伍——教材是跟着课程走的。”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陈慧说,如今不少大学课程与技术、产业的实际已拉开较大距离,但调整课程设置“动静”大、障碍多,不容易操作,所以迟迟不见动作,配套教材也就惯性沿用。
   
编教材也搞“分包制”
    眼见得过时的指定教材误人子弟,不少有责任心、有自我要求的大学老师,自己埋头编写讲义,把专业新知识补充进去。
    白教授暑假里花了许多时间编讲义,还打算拿一本国外教材作为指定参考读物,“这一来,我的课就升级为双语课程了,倒能顺带着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他在国外时收集了很多专业资料,如今成了备课的主要素材。
    在国外,重要的学科领域都有经典教材,皆出自一流学者之手,而且不断更新内容、不断推出新版。经济学教材就有著名的萨缪尔森版、哈曼版等可供师生选用,它们已惠及好几代人。
    但在国内,正处学术黄金期的教授们忙于科研、创业或者身陷行政事务,没空、没精力也没兴趣坐在冷板凳上编教材。那么谁在编呢?听听一些教材的出笼过程,你会吓一跳,也就能明白教材内容落伍、水平不高甚至低劣的原因。执教于沪上一所高校的一位副教授简单描述道:教研室先召集个会,告知老师们现在承担了教材编写任务,接着给每人分派章节,明确进度和交稿时间。“这架势,就像修一条路,几个工程队分包。参加教材编写的多是年轻教师,学术上不成熟,也没多少科研经历,对前沿还没摸着边,无非找一堆资料包括先前的教材东摘西抄;主编嘛,由院系里名气最大的教授担当,有的是挂个名,有的是快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老教授,于学科前沿多少脱节了……”
    “《史记》之所以为《史记》,那是因为司马迁一个人从头写到底。假如司马迁当年公务、私事繁忙,也组织众多门徒搞‘分包制’,那样编出来的《史记》还能流传千古吗?”这位老师感叹不已。数字革命能带来转机?
    更可恼的事还在后头:一帮老师编了教材,尽管教材水平不高,但他们开课时一定“自产自销”,不仅将其指定为必读,考试也以此为本,全不问学生利益;而既然“主编”可能正担任着院系或者学校的行政领导,就算有老师觉得这教材不行,但“谁也没胆子提出要换”。
    在国内的大学里,编教材几乎被公认为“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据说,如果有哪位教授真想“单挑”编教材,耗费的精力可不只是编写,教材编成后联系出版乃至“策划营销”,也得亲力亲为。相比之下,搞科研省心得多,不仅有团队支撑,而且经费支持也比编教材充足得多。
    另外,纸质教材自有先天不足,再怎么更新却总也赶不上如今更新速度飞快的技术和知识。
    好在,有些教授说看到了转机:大学教材正经历一场洗礼——数字革命。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以及手提电脑和今年一面市即大热的iPad之类的电子阅读器普遍成为学习工具,教学正迅速数字化。在如今许多美国的大学里,教授们纷纷借用新技术把前沿知识随时补充进课程教材,“自定义教科书”日渐流行。
    不过记者不那么乐观。美国人用电子版本更便捷,但跟白教授自编的纸质讲义其实功能一样;白教授用自己的讲义上课,“废了”指定教材,但他能拒绝上级、得罪同事,不让学生买废纸吗?再说,“自定义教科书”总还要有公认的好教材做基础,并不是哪个老师都有足够水平自编讲义“自定义”的,那么,“公认的好教材”——不管是纸书还是电子版本,又怎么编出来?大学的诸多深层次问题不解决,教材就将一直成问题。
    本报记者  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