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十七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4:35:00
作者:谭晓玉    文章来源:文革网    点击数: 422    更新时间:2007-8-4
1978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之后,在我国教育界开展的对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分析,都远远超过建国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就研究范围来看,涉及到毛泽东教育思想概念、体系以及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有关各种教育问题的观点、看法。从研究视角看,涉及到理论、思想、实践。就研究质量看,学术性明显加强,从学术角度探讨的比重明显地逐年增多。下面我们就这一历史时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观点纷争作一检视。
一、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称谓与概念界说
学术界开展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首先是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概念探讨开始的,许多研究也是围绕着与概念有关的问题展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称谓的历史沿革
目前,学术界趋于一致的观点是,毛泽东教育思想这一概念,最早是1951年6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钱俊瑞为纪念党的30 周年而作的《学习和贯彻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一文提出的,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概念的广泛使用是在1981年《决议》发布之后(曾繁辂,92—5 *** ;参见张佳伟,93—9—27)。从1978 年以来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论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最常用的一个提法;此外,还有以下称谓:“毛泽东教育学说”(厉以贤,81—7)、 “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苏甫,83…7)、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教育理论”(吴泳,92—2)、“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参见吴泳,92—2)等。
概念界说
给毛泽东教育思想下一比较完整、准确、科学的定义,是研究者的首要任务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是仁智各见的。从现有研究看,人们对于毛泽东教育思想这一概念的理解,赋予广、狭两种含义,广义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袖群体的集体智慧,狭义指毛泽东本人的教育思想。由此而引发了毛泽东教育思想这个概念的“集体智慧说”、“个人思想说”、“个人—集体智慧说”之争。
——集体智慧说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中国无产阶级老一辈革命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过程中集逯腔鄣慕峋Вú渭踅ㄎ涞龋?2—4 )。这种界说,是源于《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的界定,是从“毛泽东思想”转化而来的。在具体表述上存在一些差异: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教育理论(参见宋才发,82—8); 另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考察和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教育经验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参见凌小言,90—2);还有论者主张,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教育经验作了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教育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参见刘建武等,92—4)。
“集体智慧说”的核心是强调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集体力量与智慧。持这一观点者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将毛泽东教育思想置于毛泽东思想范畴中,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即教育领域中的毛泽东思想。因此,反对把毛泽东教育思想单纯作为毛泽东个人的教育思想(参见罗洛,93)。
——“个人思想说”
持这一观点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指毛泽东本人的思想,即毛泽东关于教育工作的一切讲话、著作、书信(杨黎初,82—10)。此观点不主张在毛泽东教育思想中把错误的言行和正确的理论、实践割裂开来。这一观点持有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教育现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和总结而形成的具有鲜明阶级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理论,是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和反映教育一般规律的理论(参见刘建武等,92—4)。
——“个人—集体智慧说”
这种观点是前两种观点的中和。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立场、观点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讲话和批示中。它对当前的社会主义事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谈及这一概念的内涵时,论者指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智慧与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合。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正确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但在研究中不排除毛泽东在教育上所犯的错误。而且,论者不主张把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育思想纳入毛泽东教育思想之中(林永柏,93—4)。
“毛泽东教育思想”概念辨析
这首先表现在“毛泽东教育思想”这一概念能否成立的问题上。持否定观点者认为,毛泽东主要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不是教育家,他没有系统的教育专著,因此不存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概念。持肯定观点者则认为,毛泽东尽管没有系统的教育专著,他一生所从事的主要也不是教育活动,但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有过重要的教育主张、观点和指示,对中国的教育实践产生过巨大影响。因此,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毛泽东教育思想这一提法是成立的(参见林永柏,93—4)。
其次,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相当一部分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教育思想与毛泽东思想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一种从属关系。因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从我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全局出发,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出发,在考察和指导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冷余生,82—10)。但持不同意见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提法和毛泽东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不能否认两个概念的联系,但是,还要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毛泽东教育思想所论及的某些原理、原则和方法,本来就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从此意义上讲,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但是,有些内容就不能这样说,因为它们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规定(杨黎初,82—10)。不难发现,持这一观点者是把毛泽东教育思想作为毛泽东个人的教育思想概念而提出的。而前一种观点,显然是把毛泽东教育思想界定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当作正确的理论与原则。
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与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或者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只包含正确的,不包含错误的成分;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教育思想,其中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方面。持不同意见者认为,这样区分完全是从政治意义出发的,从学术性角度讲,二者并无实质性差别,而是文字表述上的不同(林永柏,93—4)。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能否给毛泽东教育思想下一个准确、科学的定义,直接关系到对毛泽东教育思想内涵及外延的理解,进而影响到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对象与内容的确定乃至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性质问题,即是把毛泽东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看待,还是作为一种思想流派看待。从人们对毛泽东教育思想概念的研究看,赋予这一概念的不仅只是一个学术称谓,而且具有政治意义。从历次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讨论会来看,毛泽东教育思想这一概念均是历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然而,学术界至今未有一个公认的界定,这无疑影响到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察和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教育经验所作的理论上的概括。我们在解释毛泽东教育思想科学体系时,不能不对这一背景加以考虑。
二、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教育思想也有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现有研究来看,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这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具体阶段划分上却有分岐,主要表现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萌芽、形成、成熟、发展等的划分及其标志上,其中最大的分岐是在毛泽东教育思想萌芽时期和形成时期上,即,是在毛泽东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还是在此之后。
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萌芽、发端
多数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其标志是毛泽东1920年12月1日给蔡和森等在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的复信和1921 年在长沙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的发言(参见凌小言,90—2)。 但另有一种意见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在1917年就已萌芽,《体育之研究》等文中的教育观点就是毛泽东教育思想萌芽的标志(参见宋才发,82—8);还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是1915 年长沙求学期间, 参加了反对顽固派亲袁校长张干的斗争, 起草了“驱张宣言”,1917年11月开办了工人夜校,1918年4月,为新民学会起草会章。 这期间毛泽东的教育论文有:1917年的《体育之研究》、1919年的《新型学校计划》和《〈湘江评论〉创刊宣言》(熊齐平,84—2)。 持前一种观点者不同意这种主张,理由是毛泽东1921年才接触马克思主义,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才形成其无产阶级教育观(陈桂生,82—10;孙喜亭,82—7)。
关于形成的标志
大多数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主要是于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逐步形成的,标志是1929年12月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和1934年1 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方针(参见宋才发,82—8;滕纯,93—1; 王莉, 93—12)。另有论者提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已表明了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了(孙喜亭,82—7; 另参见刘建武等,92—4)。也有论者认为,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阶段是1920年至1927年,并提出这期间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和活动有:1920年9月,在湖南一师小学部任主事,兼任国文教员(何东昌,84—7 ); 1921年8月,创办“湖南自修大学”,自任教务主任;1926年8月,在广州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亲任所长;1927年3月, 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熊齐平,84—2;另参见罗洛,93)。 还有一种意见表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阶段是1917—1921年,1917年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期,1921年毛泽东发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少数论者认为, 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参见宋才发 , 82—8)。
关于成熟的标志
多数论者认为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达到成熟(参见宋才发,82—8; 另参见刘建武等,92—4)。
另一种意见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成熟应分为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两个阶段。这是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决定的。作为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经过艰苦的探索,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成熟起来(参见刘建武等,92—4)。
还有少数论者认为, 毛泽东教育思想成熟于建国以后, 标志是 1958年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以及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对教育方针的全面论述(参见宋才发,82—8;另参见刘建武等,92—4)。也有论者提出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参见高深:《全国第五次毛泽东教育思想研讨会综述》,《毛泽东思想论坛》96—1)。
关于发展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继续发展(孙喜亭,82—7;曾繁辂,92—5)。另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是在建国之后(参见宋才发,82—8)。 但从一些论者对此观点的阐述中可以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教育思想得到了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旧教育的改造和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以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政策代替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和政策上。教育理论界持前一观点者较多。从时间的延续性来看,这也是使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在时间上衔接起来。
也有论者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来论述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金城,94—2)。
论者并非都按以上4个阶段来划分,如有“3阶段说”——形成、发展、进一步发展(王莉,93—12)。尽管分段不同,但讨论的内容却大致相同。另外,还有论者提出了下面这种意见: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上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相一致(孙喜亭,82—7;参见凌小言,90—2)。
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上的争论,从表面上看好似一个时间分段问题,实质上涉及到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的深层次内容,如毛泽东的教育观与其世界观之间的关系,这就不是可以用时间简单地分阶段的问题了。
三、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渊源
从现有研究看,学术界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这一问题的讨论的:(1)毛泽东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2)毛泽东教育思想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3 )毛泽东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理论;(4)毛泽东教育思想与中国革命教育理论与实践。 并由此引发起了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单一文化说”、“双重文化说”、“多重文化说”之争。
——“单一文化说”
对这一文化来源观,从已有研究来看,并没有论者专门论述。但持这种观点者却似乎大有人在。众多的研究者把毛泽东教育思想看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并且在探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时,许多论者运用的一把尺子是:毛泽东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时间(参见孙传宏,93—5)。
把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来源归于“单一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命题本身就值得探讨。从方法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毛泽东教育思想之关系的一种定势的思想模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既然在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于是乎,在提到毛泽东教育思想时,就认为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而且是唯一的来源。于是乎,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在中国的体现,因此,它的理论依据和产生的来源只能从马克思那里去寻根。
——“双重文化说”
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来自于两种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论者提出,从“毛泽东教育思想”既有定义看,现阶段学术界对毛泽东教育思想文化来源持单一文化来源观是不恰当的。马克思主义只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两大文化来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另一来源。其理由是,从其形成过程来看,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实践化的产物;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文化来源之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以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也必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来源之一。从毛泽东的知识背景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认识方式、思想表达交流方式,均受其影响(孙传宏,93—5;参见罗洛,93)。也有论者提出,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民族传统教育思想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喻宝善,91)。
另有论者专就“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教育”作了分析和研究,认为湖南自修大学显然是对我国古代以书院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弘扬。而由湖南自修大学所继承的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工农红军的教育中,广泛地生根、开花并结出了累累硕果。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继承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并结合教育实践所创造的宝贵经验,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展。建国后,毛泽东提出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就是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中外的教育传统,结合我国国情与民族特点的新创造(车树实等,91)。
这里需要指出的,毛泽东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而是党和政府根据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在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的指导思想,以此为思路,在1958年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体制构想的(参见罗洛,93)。
也有论者探讨了毛泽东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认为毛泽东继承了孔子关于教育价值的思想,其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观点与孔子主张的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思想,以德育为首、德才兼备的思想有着不解之缘。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认为继承孔子的思想更多,如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自学、知行相结合等(喻宝善,91)。
——“多重文化说”
这种观点持有者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1 )扬弃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2)批判地吸收西方教育理论。 毛泽东对西方的各种理论和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并在思考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思想观念。(3)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毛泽东经过探索、尝试, 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包括的内容,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观点和论述有着明显的相通之处,毛泽东等人提出的许多教育主张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喻宝善,91; 另参见罗洛, 93)。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渊源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毛泽东教育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的理论问题。从已有研究来看,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能够从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扬弃,对人类精神财富的继承与发展、批判与吸收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联系时代需要与阶级利益等深层次问题加以讨论。
四、关于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毛泽东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理论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已有研究来看,特点是:研究时间较长、研究力度较强、涉及范围较广。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在哪些方面继承与发展了,人们从多方面加以探讨。从讨论中不难看出,人们对继承与发展方面的不同认识主要表现在表述形式上,似无实质上的明显差异。此外,人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探讨的角度也不同,有的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广义出发,有的从狭义出发;概念的界定不一致,又影响到所涉及问题的内容。
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从现有研究看,实际上是在论述邓小平教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和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参见罗洛,93)。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笔者另有专论。
——三方面
有论者提出,毛泽东教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 )“两条腿走路”和多种办学方式;(3)改革传统的教育、 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提倡启发式教学,要求在学习上有主动性,要有创造精神(陈云恺,94—5)。关于办学思想,有论者提出, 毛泽东有关办学的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说的重大贡献,填补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在这方面的空白(参见罗洛,93)。
——四方面
还有论者从4 个方面论述毛泽东教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在教育目标、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4 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徐嫩棠,93—6)。
——五方面
另有论者从以下5个方面, 来论述毛泽东教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继承与发展:(1 )全面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观察教育问题的基本观点,并根据马克思主义观察教育问题的基本观点,制定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2)在培养人的问题上, 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的规格,作了质的规定;(3 )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教育建设之路,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4 )精辟地阐明了学校教育内部的许多关系;(5 )确立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权(孙喜亭,82—7)。
——七方面
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上的贡献体现在:(1)唯物地、辩证地对待教育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 创造性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本质的基本观点;(2 )对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作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3)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 社会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4)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改革思想;(5)重视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建设,制定了重要的知识分子政策;(6 )坚持教育工作的群众路线,开辟了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事业的道路;(7 )强调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参见罗洛,93)。这里应当提出的是, 前面3种都是从狭义的毛泽东教育思想出发,后一种则是从广义出发的。概念内涵的不一,无疑将会影响到对“继承与发展”的正确认识。
五、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特点
毛泽东教育思想有何特点?这也是教育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从研究情况看,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视角,都是丰富多彩的。
——一个特点
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最基本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教育具体实践相结合,着重分析和解决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问题,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同一般教育专家们的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区别(陈桂生,82—10)。
——两个特点
有论者认为,“开放性”和“民主性”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两大特点(陈天权,94—1)。
——三个特点
有论者提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特点表现在其严密的科学性、理论联系实际、鲜明的战斗性(罗明基,82—2)。也有论者提出, 毛泽东教育思想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实践本位、群众本位、伦理本位上(陈桂生,93—11)。
——四个特点
从已有研究来看,不少论者从4 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特点。其中观点纷呈,主要有下列说法:(1)民族性、人民性、 科学性和实践性(参见张建新,93—12);(2)方向性、多功能性、 发展性、民族性(参见刘建武等,92—9);(3)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工具,强调和提倡从实践中学习、提高,主张教育必须全面主动地发展学生个性,极力主张革新、创造,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吴畏,93—1);(4)毛泽东教育学说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不是照搬外国,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着眼于人民大众,主要是着眼于工农群众,还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把吸收历史遗产和总结实际经验结合起来,进行了广泛的实践,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有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厉以贤,81—7)。
——五个特点
论者主要有两种观点:(1)革命的教育、人民的教育、 注重实际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的教育、主动活泼的教育(杨黎初,82—10)。(2)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中国无产阶级实行教育变革的理论总结;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在我国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直接指导我国教育实践的方针政策的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但却未充分展开(冷余生,82—10)。
除此之外,还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整个观点、原理都贯穿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汪锡龄,94—2);也有论者从教育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3个方面分别探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特点(陈彭叶,94—4)。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因此,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有其独自的特色。在探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特点时,应对以下方面加以考察:它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出发的;它着眼于人民大众;它把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结合起来,把实践与理论联系在一起。这也许有助于正确把握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特点。
六、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体系
由于人们对于毛泽东教育思想体系内涵与外延的不同认识,以及对毛泽东教育思想在结构与逻辑体系方面认识的差异,导致了对毛泽东教育思想体系的不同认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认识已较趋于统一,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有一定的体系或完整的体系(苗锡禄,94—2)。
“有体系”与“无体系”之争
从已有研究看,持毛泽东教育思想有体系观点者居多。其判断的标准是:(1)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必须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 独立的概念、范畴和方法论,以及它自身的逻辑起点。同时,还要具备下列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教育论述,二是要有实体化的东西。(2 )衡量一种思想体系能否成立,主要看其是否能够用来解决教育中的基本问题,包括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问题,并且发展了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意义,能够成为决策的依据(参见刘建武等,92—4)。(3)判断一个人在某个学科领域有无内在的理论体系和学说,一是要看他在这个学科领域内有无提出自己的一系列观点,这些观点之间有无内在的联系,二是要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他的这些观点与前人的认识相比较,有无自己的特色,三是要看他提出的理论是否概括了这一学科领域的主要规律,并且概括到什么程度(厉以贤,81—7)。(4)也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由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核心思想而发展起来的开放的独特的教育思想结构。这个独特的思想结构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种核心思想,显示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证明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有一定体系的(陈桂生,82—10)。
持“无体系”观点者不多。他们认为,毛泽东没有教育方面的专著,没有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经验,不是教育家,没有教育思想体系(杨黎初,82—10);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观点散见于其言论、著作和谈话中,缺乏系统性,因而构不成一个体系(参见罗明基,82 —2)。
体系完整与否之争
在毛泽东教育思想体系完整与不完整上存有分岐。持肯定态度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一个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苗锡禄,94—2; 参见罗洛,93)。还有论者提出,毛泽东教育思想具有牢固的哲学基础,运用了实践的观点、变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这3 个基本的观点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沧南,93—6)。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只能说是有一定的体系。因为它所揭示的教育规律,主要是关于教育作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方面的一般规律,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教育的一切规律(厉以贤,81—7)。
关于体系的构成
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很不一致。
——两部分说
有的论者认为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部分构成(陈祖兴,93—10)。
——三部分说
有的论者认为是3部分构成, 这种观点持有者在具体内容构成上存在着分岐。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由教育本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3部分组成。教育本质论阐述教育与政治、 经济的关系和教育内部规律;教育目的论阐述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方法论阐述的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即,毛泽东教育思想是由以改造中国为目的的本体论、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认识论、 以文化哲学为基础的方法论这3部分构分(参见张建新,93—12)。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构成是:教育哲学,这是最高层次,是基础;教育决策,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对一般教育理论的分析和批判,也包含了对自身理论建构的反省(参见刘建武等,92—4)。再有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由一个核心、 两个方向、四个必须构成。“一个核心”,即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两个方向”,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四个必须”,即必须具有民族性,必须充分吸收世界文化教育的优秀成果,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参见刘建武等, 92—4)。此外,还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体系由以下3部分构成:一是毛泽东同志在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有关教育的论述,二是他提出和亲自制定的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工作的指示,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关教育工作的言论和指示(参见宋才发,82—8)。
——四部分说
还有论者从4个方面论及毛泽东教育思想体系。其中, 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由规定教育价值取向、分析教育现状、确定教育目的和揭示实现教育目的等4部分构成(崔相录,93—8)。另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由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培养新人的培养目标、为总路线服务的教育方针和适应国情的办学体制及教育方式构成(参见罗洛,93)。还有论者从结构上进行分析,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体系是由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核心思想而展开的独特的教育思想结构,这个独特的思想结构构成了以下4 个由里及外的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教育具体实践相结合;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教育观;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教育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团结教育知识分子等一系列基本政策原则(陈桂生,82—10)。
——五部分说
有论者提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由以下5 个层次构成: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为指导,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道路。第二,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的思想观念。第三,关于在不同时期完成不同的政治、经济任务,以及所规定的教育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内容的观点。第四,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教育方针和围绕教育方针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政策。第五,关于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些具体论述(参见罗洛,93)。
——九部分说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体系由以下9 个方面构成:教育目的论;教育和教学的认识论基础——实践论;教育和教学的方法论基础——矛盾论;德育;智育;体育;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关于青年运动;关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韩向明等,90—3)。
观点的纷呈,主要在于人们认识的角度不同,或按照教育学一般体系,或按照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或按照教育思想产生的方式。在每一种视角,概括程度也不同。这里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出发点是什么?
七、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学术界对毛泽东教育思想基本内容的研究比较深入。这些研究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了教育理论、教学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教育活动。从已有研究来看,学术界就以下方面着笔较重。
早期教育思想研究
恩格斯认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反杜林论〉旧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65页)。毛泽东教育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民族形式,同样是一种历史产物。要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就必须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原则,从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起点开始,探寻其历史逻辑。关于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研究,在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中占的比重较大,内容也较丰富。
——毛泽东的早期教育思想与毛泽东教育思想之关系
有论者认为,毛泽东的早期教育思想并不属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理由是毛泽东本人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教育思想中还带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孙喜亭,82—7)。另有一种观点则认为, 毛泽东教育思想体系包括毛泽东早期的教育思想在内,它们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萌芽。理由是,毛泽东个人的教育思想不管早期还是晚期,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均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林永柏,93—4)
——关于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地位
关于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地位,有两种观点:“逆化说”和“顺化说”。前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许多观点带有不科学性并且在实践中证明是错误的。在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中,毛泽东与他的早期教育思想彻底决裂,从而使其教育思想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后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的早期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许多重要理论与观点都可以从其早期教育思想中挖掘出来。毛泽东的早期教育思想在他后来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仍然闪烁着光辉,具有永不消失的生命力(参见唐振南,91)。
——关于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论者从4 方面探讨了毛泽东的早期教育思想:改造中国先从教育入手;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工读新村的尝试;提倡“自动教育”和“自由研究”,反对填鸭式和奴隶式教育以及惩罚性的考试制度(张慎恒,85—4)。另有论者从8个方面论及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汇合百家,改良其旧,创造其新;教育是促使社会进化的工具,而优质的教师则是运用工具的人;发现真理,造就人才,是其教育宗旨,而改造社会是其教育目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体是基础,德是首位;强调学习的自觉性,提倡人格主义教育;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提倡男女平等,教育平等,主张教育经费独立,保障教师权益;注意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唐振南,91)。还有论者从教育改革观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毛泽东认为其青少年时代的教育腐败不堪,其原因在于,教育的非民主主义性,推行复古主义的教育,残害学生身心,戕害人性;毛泽东早期教育改革总的目标是创造“适应人性的教育”,其早期教育改革主张是:实行平民主义教育、实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实行“自动”的教育(吴定初,91)。
——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特点
有论者认为,毛泽东的早期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思想紧密相联,一方面通过其教育思想与实践反映他的政治思想,另一方面又把教育思想及活动服从于他的政治思想与活动。这是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最大的特点(唐振南,91)。
加强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研究,将更有助于从历史与逻辑结合的视野把握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学术界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研究情况看,不少论者持这种观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与其世界观的转变有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即多认为毛泽东的教育观是随着其世界观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观点值得讨论。通常来说,一个人的教育观是其政治观的组成部分,但这并不等于说当一个人的政治观发生变化时,也必然导致其教育观的根本性或整体上的转变;或者也必然导致其教育观发生同等性质或同等程度的变化。毛泽东在本世纪20年代初发生了世界观的根本性转变——由非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但并不能由此而认为毛泽东的教育观都与其过去的一切决裂,其教育观完全转变到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方面了。我国已故教育家曹孚先生认为,一个人的哲学观点、政治立场与其教育思想之间并不是永远“正相关”的(曹孚《教育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参见瞿葆奎等选编:《曹孚教育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224页)。他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研究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与其世界观的关系问题不无启示。
早期人格主义教育思想
人格主义教育在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中是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界就青年毛泽东人格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理论基础、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作了阐述。
首先,青年毛泽东人格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和个人的经历背景。在五四时期的青年毛泽东,不仅对辛亥革命后社会上和学校教育中保留的封建主义深为不满,也不满资产阶级新式学校的教学方式方法、教育设施和学校制度。其次,人格主义教育以养成完全人格为教育之目的,其理论基础则为个性解放和自我实现学说。再次,青年毛泽东的人格主义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个性解放的基础上的:一方面,他以是否有利于个性解放为尺度,批评学校教育的弊端;另一方面,青年毛泽东为了矫正学校的弊端,极力提倡“自我教育”。人格主义的主张者尽管突出地强调个性人格的培养,以自我实现为目的,但是一般来说,他们并不否认教育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阐述:第一,毛泽东接受了他的教师杨昌济关于要养成有“公共心的个人主义之人”的思想,提出了“精神个人主义”的概念;第二,他主张以社会为个人发展之地;第三,如果说青年毛泽东在1919年以前其思想虽然没有完全否定社会的作用,即并不完全否认利他,但其侧重点还是重个人,主利己的话,那么,到了1921年下半年,当他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便开始转向人与己、个人与社会并重。在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体系中,重个体的个性全面发展和独立人格养成的思想,一直被保存下来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王兴国,91)。同样,有论者提出,毛泽东的人格主义教育,不仅在未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存在,就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仍然保存(唐振南,91)。
毛泽东主张的“身心并完”、探索宇宙之本源、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理论基础,深刻影响着并贯穿于毛泽东教育思想,毛泽东有关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教学观等都能从其人格主义教育思想中寻到发展演变的脉络。从研究现状看,学术界对这一论题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
毛泽东的教育价值观
从已有研究看,学术界重点探讨了毛泽东的教育政治价值观、教育经济价值观、教育本体价值观(刘继武,93—5)。
许多论者在探讨毛泽东的教育价值观时,惯以引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24页),以此说明和佐证毛泽东把教育与政治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然而,这里的“文化”是否有“教育”之意也引起了教育界的争论(张家祥,82—6)。
——毛泽东教育价值观的形成
有论者提出,毛泽东的教育价值观,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毛泽东对于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的分析和认识不是静止的,而是科学地进行了动态分析。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国政治、经济的需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重点地突出了某一方面(蒋伟杰,91)。也有论者对毛泽东的教育政治价值观的形成作了分析,认为它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是政治工具的观点和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形成的(刘继武,93—5)。
——毛泽东教育价值观的构成
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者把毛泽东的教育价值观概括为两个方面: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社会功能;促进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育人功能(刘继武,93—5)。
——对毛泽东教育价值观的评价
对毛泽东教育价值观的评价,教育理论界一般从两个方面展开,既看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提出在一定阶段上出现的失误。有论者认为,毛泽东关于教育价值观的理论,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教育的双重功能,即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个人发展的功能的关系,造成了毛泽东晚年在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蒋伟杰,91)。
关于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研究
从已有研究分析,学术界对毛泽东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讨论,是导源于毛泽东1957年提出的“三育两有”和1950年提出的“两个必须”。关于这方面的学术讨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之争,第二、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中的表述的诠释,第三、关于理论基础之争,即毛泽东指出的“三育两有”、“两个必须”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关系,第四、50年代提出的教育方针与现今的教育方针的比较研究。
——关于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之争
从现有研究资料分析,教育理论界对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的探讨,其中之一是对教育方针的阶段性认识,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异议。研究者普遍认为,毛泽东在各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的要求,其中包括: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教育方针;抗日战争时期抗大教育方针;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教育方针;建国初期提出的教育方针和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以及1958年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参见吕福松,93—6)。 对于建国之前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学术界并无大的分岐。但对建国之后,特别是50年代末期提出的教育方针,争议颇大。
有论者认为,关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教育工作方针,其基础是50年代后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肯定了教育是上层建筑,认定教育的无产阶级性质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唯一本质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方针当然“不准确、不科学、不全面”。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提法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对“结合”的解释;在提出这个方针时,不是把“结合”解释为使教育过程和劳动过程这两个独立过程的结合,而是解释为教育过程溶于生产劳动过程,成为了一个过程。这便否认了它们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因而使它成为一个错误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因此也是失败的(成有信,88—4)。
与此相反,有论者认为,50年代末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个伟大贡献。这一观点持有者在教育理论界为数不少。但在理论上肯定这一教育方针正确的同时,对于实践结果的看法却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这个教育方针指导下的我国教育实践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个方针自始自终是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总体上这一方针是正确的,但由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影响下,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一度变成了“为阶级斗争服务”(参见罗洛,93)。
——关于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
教育理论界一般把毛泽东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确定为毛泽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提出的教育目的。对于这一表述,教育界有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于表述形式的质疑。有论者对这个教育目的中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提出质疑,认为这一表述应该是“德、智、体”(参见喻立森,90—4)。二是对于这一表述的理论基础之争。 大多数论者认为,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里有3层含义,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制定我国教育目的指明了方向,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陈列,90—5)。
但对上述观点持有异议者则认为:其一,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提出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论者认为,毛泽东关于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主张深深根植于人类教育思想史中,是历史上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杰出人物身上的一次延伸和创新。其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永恒概念,西方教育思想史与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许多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曾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一条“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轨迹。其二,中外教育思想史上教育家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影响,《体育之研究》孕育了毛泽东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早在接触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便已孕育了的思想。其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教育之于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是一个手段,而不是这个学说的核心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是教育学范畴的概念,也不可能对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产生直接影响(陈列,90—5; 俞天红等,92—5)。
针对以上观点,有论者则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尽管毛泽东早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思想的提出,不是直接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一思想完全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无关。毛泽东早期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理论上有同源的可能性。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影响(孙传宏,93—5)。当然, 也有论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德、智、体”这类说法,而毛泽东早在1917年就已提出,这说明毛泽东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理论上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毛泽东这里论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与马克思论及的教育的实质是一致的。全面地、动态地考察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与演化,就不难发现,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那里找到理论上的依据的(孙振东等,93—4)。
对于5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多数论者给予肯定的评价,认为对于我国教育思想与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论者提出,毛泽东50年代末提出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对于在全国教育界彻底肃清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教育、学习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50年代末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知识分子后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骨干,这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事实(于淑云,94—3)。
但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提出的“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提法只能是指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体力劳动者,把脑力劳动排除在外。这就会给实践以错误导向:社会主义不是把体力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提高到脑力劳动者所具有的水平,从而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多方面发展,并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取消脑力劳动者,把脑力劳动者降低到体力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成有信,88—4)。
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意见者却认为,毛泽东这段话中的“劳动者”实际上包括了工人阶级的技术队伍、理论队伍和其它知识分子,但由于我们在较长历史时期过分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服务,再加上受过“左”的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劳动者”这个概念往往被理解为体力劳动者。把“劳动者”理解为不包括脑力劳动者,这完全是曲解了毛泽东的本意。毛泽东提出的“劳动者”既包括了体力劳动者,也有脑力劳动者,是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结合(孙传宏,93—5)。
——关于“全面发展”提法之辩
有少数论者认为,毛泽东原话中并没有提“全面发展”,而我们把它称为“人的全面发展”或“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本意。但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意见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不能把“几方面”或“诸方面”的发展与之完全对立起来,而认为毛泽东从来没有说过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参见车树实,82—1)。
——对“三育”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对“三育”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三者的顺序问题,存有不同看法。有论者认为,是智育为首。有的论者认为,德、智、体三者之间各有其独特的任务和作用,不能相互替代,三者的关系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它们的轻重主次、位序,从来是根据矛盾发展情况来确定的,而并不把它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参见陶侃,91)。
关于教学思想
毛泽东教学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也一直对这一研究领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从已有研究来看,教育理论工作者探讨了毛泽东教学思想产生的渊源与发展(马绍兴,90—2)、 哲学基础(李定仁等,91)、对毛泽东教学思想的认识与评价(吴定初,91),还论及了毛泽东关于知识观、学生观、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学习观等方面的教学思想。其中探讨最多的是教学方法与师生关系(刘辉汉,91)。
①产生的渊源与发展
有论者认为,毛泽东的教学思想源于他亲自参与的教学实践,他的教学体验。而毛泽东教学思想的发展,是伟大时代的斗争造就的,毛泽东的教学思想如同整个毛泽东教育思想一样,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对旧教育进行批判的产物(马绍兴,90—2)。
②哲学基础
有论者提出,毛泽东教学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观基础之上的,他把整个教学确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之下,强调教学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教学看成是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认识论中关于感性与理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认识的能动作用等理论是其思想基础和依据(李定仁等;91)。
③主要内容
毛泽东教学思想内容丰富,从教育理论界对其的研究情况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学以致用。
——关于知识观
有论者提出,毛泽东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论证了知识的来源及其辩证发展过程,正确地、全面地解决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观,是任何其他教育家都未曾解决过的(刘辉汉,91,;李定仁等,91)。也有论者认为,毛泽东的知识观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王枬,91)。
有论者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提出,毛泽东对阶级斗争估计过分,因而提出了阶级斗争是青年学生的一门主课的观点,影响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于社会实践的强调,也影响了基础理论的掌握。(王枬,91)。
——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毛泽东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界探讨较多的一个方面,其中,对毛泽东20年代末提出的“教授法”论及者较多。从人们的研究中分析,又对“教授法”中的启发式着笔较多。论者提出,毛泽东的教授法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启发式在首位,是指导思想,是灵魂,后9项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这标志着毛泽东启发式教学思想已经成熟(湖南一师,91)。论者从两方面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作了探讨:一是毛泽东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根由。二是毛泽东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基本点(湖南一师,91)。还有论者认为,毛泽东的以启发式为指导的一系列教学方法,不仅在苏区和抗日革命根据地被广泛使用,而且对解放后的学校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吴定初, 91)。
——关于教学改革思想
有论者指出,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是毛泽东教学改革思想的精髓,即提倡启发教学,提倡自学,注重能力,鼓励创造,提倡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际(李定仁等,91)。
也有论者从以下3 方面来探讨毛泽东的教学改革思想:在课程设置上,以急需、必需为原则,反对多而杂;教学的指导思想:提倡启发式,废除注入式;在学习方法上,反对闭门读书,提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吴定初,91)。
有论者提出,毛泽东生动地把“理论联系实际”概括为“有的放矢”,即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把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一贯的、系统的思想(吴定初,91)。
另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有关教学的一贯指导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统一,反对学了理论不去联系实际,不去应用;主张学用结合,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后来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具体做法上,出现了一些失误,有些言论也不免有偏激之处(李定仁等,91)。
④对毛泽东教学思想的评价
有论者认为,我们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教学思想,既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禁区”,又不能过于苛求,用两把尺子量人(吴定初,91)。另有论者认为,毛泽东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就教学问题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这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教学理论是一大贡献(刘辉汉,91)。有论者还认为,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教学思想,对于指导当前的教学改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李定仁等,91)。
八、结语
由于毛泽东本人的特殊历史地位,他的教育思想不仅表现为有关教育工作的政策、言论,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工作的教育方针的制定上。它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是深刻的、重大的,是任何近现代教育理论家不能相比的;在中国教育革命和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它对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发展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完整、准确、科学、历史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注释:
* 1994年12月至1995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和领导“教育学学科现状与发展趋势”学科调查。教育基本理论(含14个课题)是这次调查的二级学科之一;本文为其中《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课题调查报告的修改稿。
* * 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有广义与狭义上的理解, 广义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袖群体的集体智慧,狭义指毛泽东本人的教育思想。本文是从狭义上加以阐述的。
* * * “92—5”表示“1992年第5期”,下文同。
【参考文献】
1 苗锡禄:《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教育思想》,《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2 冯春林:《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教育研究》1982年第8、9期
3 王莉:《浅论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重大贡献》,《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12期
4 孙喜亭:《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教育研究》1982年第7期
5 陈桂生:《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若干问题》,《上海高教研究丛刊》1982年第10期
6 林永柏:《毛泽东教育思想概念界定之我见》,《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
7 张慎恒:《毛泽东的早期教育思想》,《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4期
8 刘继武:《试论毛泽东的教育价值观》,《山东教育科研》1993年第5期
9 张家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教育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6期
10 吕福松:《毛泽东的教学改革思想探略》,《上绕师专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4期
11 成有信:《不准确、不科学、不全面——评五十年代后期提出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年第4期
12 陈列:《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理论基础辨析——兼论我国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失误》,《争鸣》1990年第5期
13 孙振东等:《试论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山东教育科研》1993年第5期
14 于淑云:《从东西方教育目的的演变看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划时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5 孙传宏:《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两种文化来源》,《教育科学论坛》1993年第5期
16 车树实:《毛泽东论人的全面发展》,《沈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1期
17 俞天红、陈 列:《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来源再辨》,《教育评论》1992年第5期
18 喻立森:《教育目的的界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0年第4期
19 马绍兴:《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教学思想踏踏实实地开展教学改革》,《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1期
20 曾繁辂:《学习、研究、宣传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中国高教研究》1992年第5期
21 张佳伟:《“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宝贵财富: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国教育报》1993年9月27日
22 厉以贤:《对毛泽东教育学说的几点认识》,《教育研究》1981年第7期
23 苏甫:《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中国式的教育科学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辽宁高教研究》1982年第3期
24 吴泳:《认真研究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教育理论问题》,《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
25 刘建武等:《全国毛泽东教育思想第二次学术讨论会综述》,《毛泽东思想论坛》1992年第4期
26 宋才发:《全国首次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讨论会综述》,《教育研究》1982年第8期
27 凌小言:《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讨论会综述》, 《学术界动态》1990年第2期
28 杨黎初:《有关研究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的几个问题》,《上海高教研究丛刊》1982年第10期
29 冷余生:《试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上海高教研究丛刊》1982年第10期
30 滕纯:《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教育研究》1993 年第10期
31 何东昌:《在教育工作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教育研究》1984年第7期
32 熊齐平:《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过程简介》,《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2期
33 金诚:《毛泽东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江苏高教研究》1994年第2期
34 陈云恺:《“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南通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35 陈天权:《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开放性、民主性》,《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36 汪锡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教育思想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结合点》,《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37 陈彭叶:《试论毛泽东教育思想若干特点》,《教学与管理》1994年第4期
38 沧南:《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
39 陈祖兴:《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结构和体系》, 《江苏高教研究》1993年第6期
40 崔相录:《试析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演化》,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第2期
41 朱天利:《深入开展毛泽东思想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4期
42 林永柏:《毛泽东教育思想概念界定之我见》,《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
43 韩延明等:《毛泽东的知识分子管理思想初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4期
44 厉以贤:《毛泽东教育思想是科学的教育观与精神支柱》,《中国教育报》1993年12月11日
45 陈桂生:《略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教育研究》1993年第11期
46 徐嫩堂:《毛泽东对中国教育理论的伟大贡献》,《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47 吴畏:《略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三个主要内容与特色》,《教育研究》1993年第12期
48 张建新:《第三届全国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1993年第12期
49 罗明基:《正确认识毛泽东教育思想》,《辽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2期
50 刘辉汉:《毛泽东对教学论的贡献》
51 李定仁等:《毛泽东的教学思想初探》
52 湖南一师:《毛泽东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研究》
53 陶侃:《对毛泽东关于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思考》
54 蒋伟杰:《毛泽东关于教育的性质功能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55 王兴国:《青年毛泽东的人格主义教育思想》
56 喻宝善:《试论毛泽东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57 王枬:《试论毛泽东的知识观》
(以上八篇论文均引自蒋伟杰、万喜才主编:《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罗洛主编:《毛泽东思想研究大系·文化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