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情感教学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14:56

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情境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将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境”是指为再教学内容而创设的具体生动的场景。“情”是指由这些场景所激发起来的学生的学习情绪。

  一,运用实物(图画)再现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课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插图或变插图为实物创设出教材中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眼现实物(画面),形象感染,加深理解,提高认知能力。例如我在教<<拾贝壳>>这篇课文时,课前创设了海底的情境,先给学生展示“蓝色的大海”画面;讲到贝壳的色彩和形状时,我又向学生展示了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的贝壳,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我把这些贝壳贴在蓝色的大海边,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美丽的贝壳,体会孩子们在海边拾贝壳时的欢乐心情。学生们边学訹句子边在黑板上寻找与之相应的贝壳,学习欲望强烈,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拔,学生便能领悟句子中的含意。又如教<<我爱牵牛花>>一课时,我借助实物投影仪把课文插图扩大展现出来,观察牵牛花攀篱笆,攀树干,攀屋顶的情形。画面的展示,不仅使学生面对鲜明而生动的视觉表象情感受触动,而且使他们对于难以理解的牵牛花千方百计的攀登精神,有了新的体验和感觉。在此基础上,我又加以指导,体会句子中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学生很快就理解句子的本意是在赞美牵牛花的攀登精神,实质上表达了作者对牵牛花精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于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重点随即突破,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二,运用图像展现情境
  运用图像来加深学生的直观形象认识创设情境的一种最简便,最具成效的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例如,在教学<<西沙渔人>>一文时,由于学生对鲨鱼凶暴的性格了解不够,我就自己编录了一段有关大的鲨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大的鲨庞大的身躯,尖利的牙齿以及它吞噬船只的凶悍,让学生感受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要捕捉这样凶暴的鲨鱼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需要有聪明的头脑和勇敢的精神,而西沙渔人却偏偏喜爱钓鲨鱼,这就揭示了西沙渔人的机智,彪悍,这样就很自然地体会了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又如,在教学<<快乐的杉树林>>一文时,“秋天”这个自然段的景色我就找片了有关的录像带,把杉树林树叶的生长过程及它的红展现出来,请学生用书本中的句子对照着图像说一说,然后合上书看看图像用书上的句子说一说,最后再要求学生跟着录像画面有感情地背诵,收到良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巧妙地运用了课文中的规范而又优美的语句进行了背诵训练积累语言,还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

  三,运用表演体会情境
  对童话需要,故事或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课文或情境说话,即兴说话形式的课文采用组织学生表演的方式其贯效果更佳,如教<<萤火虫找朋友>>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情绪很高,都兴致勃勃地进入了自己的角色,朗读萤火虫与纺织娘的对话,读得十分投入。接着让学生带上头饰,加上动作和表情来读,学生们纷纷找出描写荧火虫和纺织娘动作,表情的句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整个课堂以指导学生“表演”为中心,在积极创造和自觉尝试的气氛里,通过体会课文的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动,达到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目的。在教材中的说话练习高年级学生往往不感兴趣,不愿意说。我就在课前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把情境说话或即兴说话中的一些例话排练成小品表演给同学们看,这一形式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跃跃欲试,利用这一契机,我就指导学生学习说话中的提示要求展开四人小组的讨论,再以表演的开工把说话的要求落实到表演中去,这样一来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运用音乐渲染情境
  动听的曲子,优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因此如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可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如在教学古诗时,先让学生听上一段古乐,让学生进入一种竟境中开始学习,音乐结束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进行配乐朗读。新课授完后再听音乐,使学生在欣赏古乐的同时理解地背诵古诗,仿佛自己就是一位诗人在吟诗作画。又如,<<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优美,自然,深受学生喜爱。在教这篇课文前,先播放录音,让学生在熟悉,动听的<<小草>>音乐声中开始学习,使学生对春天产生一种特殊情感,再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春天是个万物苏醒,生气勃勃的季节,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最后再听这首歌曲,使学生在欣赏到曲调旋律之美中进一步体会春天的生机盎然,学生便会在感受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对课文的语言因素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除以上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外,在情境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学生多种感觉,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进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教材。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注重情感体验  促进道德内化
□岱山县高亭初级中学   夏雨媚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因此,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更要摈弃空洞说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场的氛围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使道德情感得到内化与升华,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一、创设道德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以境激情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道德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材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我承担我无悔》时,播放了关于《丛飞》的录像片段,片段中丛飞的感人事迹,尤其是他在病床上通过电视与被资助学生对话的场面引起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从而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正如休谟所说:“没有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动”。
2.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育要靠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实践,促进道德知识内化。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交往讲艺术》时,我让学生回想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进行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如,一同学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为素材;还有一同学把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作为素材。在小品表演中,演家长的越训越生气,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学生从中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道德教育得到有效落实。
3.巧留教学空白,创设悬念情境
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助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爱在屋檐下》时,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父爱与母爱的重要作用,我给同学们出示了一则材料:“一母亲在女儿高考落榜后鼓励她去教书,不到一个星期因讲不清题而被学生赶下讲台。母亲又鼓励她去学习裁剪,不到一个月女儿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板辞退……”讲到这里,我设计了一个悬念:“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时母亲会说什么,又会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多数同学都一致认为“如果母亲继续鼓励她,她终将成功。如果母亲责怪她,她可能会从此意志消沉。”这种悬念情境的创设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促使道德观点和道德情感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二、发挥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染作用,以美育情
别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道德是亲姊妹。”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应将美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1.展现真实美好的生活画面,以美塑人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当你的生活中充满着一种渴望,想去看到每一天的美丽,那么美妙的事情就会出现:平凡的生活变得非凡,真实的生活开始滋润你的灵魂。”展现真实美好的生活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心灵。在学习八年级《礼仪展风采》一课中,我曾用视频展示了国旗护卫队挺拔的身姿、矫健的步伐,在欣赏的过程中,我捕捉到学生们的眼睛里流露出崇拜,一个个身子不由自主地坐直了。与父母老师苦口婆心地说教相比,这种以美育感化学生的方法,不愧为实现道德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
2.运用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以美感人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文艺历来是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精选出既能扣住教育目标,又具极强感染力,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最优秀的作品来。如电影、电视剧、小品、文章等。在学习八年级《爱在屋檐下》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朱自清《背影》的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受深沉的父爱;在学习九年级《弘扬民族精神》一课时,我给学生看了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八路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精神……总之,优秀文艺作品能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感人的精神力量,能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恶丑的痛恨。
三、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实践能力,以情导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根植于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离开了学生的内心感悟和亲身体验,思想品德课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体的方法如下:1.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2.加强道德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学完八年级《爱在屋檐下》,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作业——与爸爸妈妈聊家常10分钟。第二天,有个家长打电话给我,激动地说:“我孩子开始与我们沟通了!”3.注意纠正学生的失德行为,通过引导增强他们自觉实践道德的情感驱动力。4.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加强自我体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与践行。为了配合《做诚信的人》这一课的学习,我发动学生收集有关诚信的故事、文章等,打印成册,发给大家。虽然这样做见效慢,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深刻的。
总之,加强道德情感教育就是要切实改变思想品德教育重认知轻情感的状况,使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得到更好的统一,更全面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就是要通过各种情感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感悟人生,形成高尚后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使学生道德认知实现内化,增强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育人”的摇篮。
                                                      (责编:方军)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刘岚:《给政治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3.袁祖社、高长梅:《学习能力培养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年5月。 作文教学中情感潜能的激发
□舟山职业技术学校    钟建军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特持的态度和体验,具有信号、动力和移情功能。情感教育具有鼓励性、弥散性、激励性等特征,它除了推动认知,还能激发热情,张扬个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树立自信心,放飞心灵,使他们对作文有稳定而浓厚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诱发他们的写作动力源和兴趣,唤醒其沉睡的潜能,自觉地进行写作。
一、在“说写”训练中树立自信心
长期的应试教育,淡漠了“说”与“写”的科学训练,而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题海战术”,造成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习作模式化,缺少鲜活的见解,而且不能快速成文,显然这样的学生是缺乏自信意识的。如果学生的心理长期笼罩着这种自卑感,其精神生活就会受到严重束缚,聪明才智就会受到影响而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的一种潜意识的成功欲望形成一种信心后,就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在这里,本人通过“说写训练”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了尝试。
1.课堂发言做到言语清晰,句子连贯。不强求答案标准,并允许更换答案,或再作考虑,目的是把训练重点放在语言组织能力与即兴应变上。只要能举手发言,都给予鼓励使学生产生自信的快感;若用语精炼新颖或“一语中的”更予以称赞,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学生争相发言,互相争辩,在浓厚的课堂氯围中,我再作适当的点拔诱导,反馈解疑,使学生既作了深刻的课文研习,又作了严谨的口语训练,振奋了其求知的自信心。
2.做到表达自然,随机应变。有复述课文法,如简述“景泰蓝的制作”(训练概括能力);创造性复述“雄关赋”(训练想象力);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并由学生评委打分(训练机智能力),这种层进式的教学方法,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3.“下笔成文训练”,即一落笔不修改便成文。目的是提高思维速度,拓宽思维角度。训练时向学生阐明下笔成文的可能性(以常写的书信、日记为例),又阐述其必要性(21世纪工作节奏的需要),使学生明白写作的方法,也应与新时代同步,也要改革创新。通过几次实验,获得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接着增加一些难度,继续操练,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各自的目标,增加压力感”,形成一种积极、主动、自然的生命力和强烈而稳定的心理激发源,与传统作文“先草稿后修改”的目标相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心理思维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
二、让写作主体放飞灵性
我国语文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带有极强的片面功利化色彩。片面功利思想在作文教学中还表现为严重急功近利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作文的卷面、字数、文章框架、主题的确定等方面进行了定位,许多教师以此来规范学生,过分强调作文的操作性,指导学生热衷于炮制作文技巧,评价作文看是否符合模式,这样学生只能封锁“自我”闭塞“心灵”,去适应规范。从而,丢失了“我”,压抑了“我”扼杀了“我”。其实在学生作文中也不能完全说没有“人”,但这种“人”是社会的,共性的“人”,而不是有血有肉的,有灵性和个性的“个体”。而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人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耀眼的光辉。作文教学应以“求诚”“求真”为根本,以展现个性、创造性为核心,来抒写心灵,展现个体生命的过程。
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心灵的开放,要激励学生自我表现,细心呵护学生作文中锃亮的“语丝”,诸如:“妈妈,风把我推倒了”“我的童年很长,一头系在妈妈的发上,一头醉入初升的太阳”“冰雪化了,化成了春天”,这些富有灵性的“语丝”应被认为作文中的闪光点。尽管是微不足道,但也要细心呵护,呵护学生生命中有创造力“灵性”。
在指导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尽情抒写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或者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文章真实、健康,什么都可以写,任心灵纵横驰骋,任思想之鹰展翅翱翔——可以“小桥流水人家”,可以“春风又绿红南岸”,可以“春花秋月何时了”………总之,只要有个性的光芒、思想的火焰、情感的渲泄,心灵的颤音,就能展示出无穷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教育呼唤改革的今天,真实地写出人生的痛苦和坎坷,写出心灵经历的喜悦和快乐,写出真情,这是作文教学的高境界。教师只有将生命情致的“真、善、美”融入作文教学中,学生才能写出好文章。
 三、在评语中激发情感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刘勰《文心雕龙》)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更是开宗明义:作文如同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一样,是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情绪显示,“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作文是作者内心积淀的自然凸现,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交流情感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设法诱导学生理解命题者的意图,让他们在明确作文的目标时,唤起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作文教学一旦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言为心声”,作文包含着学生丰富的感情,凝聚着学生创作的心血,学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好评。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写作潜能呢?除在活动中聚集情感,为写作提供丰富源泉;在命题时精心设计,点燃情感;在成功时分享情感外,最重要的是在评语中沟通情感。讲评是调动情感、指导写作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能使学生得到感情上的满足,产生一种内在激励力量。“随风潜入,润之以情”润文章也润学生,写评语要注入感情,育人要情真意切。教育心理学表明,师生之间的心理越是沟通,它的教育效果越高。因此,我们在作文批改中应以情润之,使学生达到“感、知、勉”的境界,学生习作中有很多动情的文章,老师在阅读后应参与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他们的喜怒哀乐,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让学生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如何“作”文,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人生。
针对习作中出现的校园里生活的黑暗,学习的枯燥烦闷等,教师应用感情去融化那颗冰冷的心,使学生克服感情冲动,理性地看待问题。在评语中注入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感情,进行情感性疏导。
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受老师关注的学生容易取得成功。学生的创作潜能是无限的,一旦被激发就会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这种激发比教他各种写作方法好得多。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胜利的欢乐”。评语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是心与心的交换,因而我们要用那深情的笔触给学生造成欢愉的心态,唤醒那些伟大的心灵。
                                                  (责编:胡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