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通胀一经确认 政府宜有准备(南方都市报 2007-8-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01:40
通胀一经确认 政府宜有准备
2007-08-11 10:11:29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社论
今年以来,商品与服务,尤其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出现加速上涨趋势,油价、菜价、肉价、车票、房租、水电都涨了。中央银行日前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已承认,目前中国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胀风险值得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支出迅速增加,生活压力加大,很自然地提出了增加工资的要求。实际上,某些企业、行业已经开始提高工资。最令人瞩目的新闻是麦当劳宣布,中国内地815家麦当劳从9月起全面涨工资,涨幅在12%-56%不等,平均增长30%。
应当说,这样涨工资确实可以部分地减轻员工因为物价快速上涨而承受的生活压力。但是,假如像麦当劳那样的一般服务业,深圳那些处于相对低端的生产环节的各企业、各行业普遍上调工资,那就意味着通货膨胀真正降临了。而一旦进入通货膨胀状态,则普通工薪阶层的工资永远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
严格来说,价格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态,通货膨胀的根源是新增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出市场交易需求量,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但是,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并不是同时、均匀地进入市场过程中,价格不是同步、以相同幅度上涨的。如果真是这样,那通货膨胀其实就没有危害。
事实是,由于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不可能像直升机在城市上空撒钱那样,所以,总是有一些行业、企业、政府单位通过某种渠道直接得到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这些企业、行业、单位的收益增加,员工收入也会迅速增加。而后这些企业、行业、单位及其员工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于是,向他们供应商品和服务的企业、行业、单位的收入增加,其员工的收入也会增加。其他企业、行业、单位及其员工的收入会陆续增加。
因而,通货膨胀具有再分配的效应。而且,这种再分配是逆向的,即收入本来就高的最早得到通货膨胀收入,且收益率最高,而收入本来较低者,较晚得到通货膨胀收益,且收益率较低。在中国尤其如此。过去几年,垄断行业、房地产行业、某些投资品行业如煤炭、电力等行业,企业利润迅速增长,员工收入迅速增长。随后,一般加工企业及其员工的收入也出现了增加,所以,统计说过去几年员工工资快速增加,也许是可信的。当然,所有这些收入增加,最终都会传导到粮食、食品等行业,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粮食、食品价格开始上涨,农民、农产品加工者似乎也获益了。但是,就业于一般加工业、一般服务业及农业部门的人口,收入增加节奏明显地滞后于其工资增加节奏,幅度也低很多。
可见,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的危害是导致价格相对结构扭曲,从而诱发某些未来被证明为错误的投资;通货膨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于,收入的相对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通常是恶性的:富裕的群体收入增加最多,而低收入群体,因为就业于最终消费品生产行业和一般服务业,其收入增加出现得最晚、增加得最少。但在之前,其他行业对这类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已经带动了其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低收入者对于此类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又最为敏感。也就是说,在通货膨胀型繁荣周期内,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公平地加之于低收入群体身上。而不论是CPI还是核心CPI(一般指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者任何其他总体价格、总体工资水平数据,都无法反映这一点。
在通货膨胀型繁荣中,工人无须向谁要求提高工资,因为所有人的工资本来就在增加。低收入群体要想保持生活水准不变,只能要求企业将自己工资的增长率人为地调高。问题是,低收入者就业的行业对劳动力成本本来就最敏感,企业自发超常规提高工资的余地很小。即便要求政府干预,也无济于事。当然,他们可以要求政府直接发放补贴,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生活压力,尽管这种补贴在时间上必然是滞后的,幅度也难以达到弥补其因通货膨胀所遭受的福利损失的程度。但补贴大量增加,又可能推升价格继续上涨。
事实上,目前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一旦政府部门确认了通货膨胀的事实,并出台强力反通胀措施,则当初错误的投资必然要被清除,由此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此恐怕要有所准备。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08110265.asp
通胀幽灵威胁经济肌体 CPI再创新高?市场担忧加剧
2007-08-10 09:26:41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郑春峰
继央行“通胀风险上升”论后,统计局敏感数据下周袭来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工作安排,下周一左右将发布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包括敏感的CPI。有鉴于此,尤其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连日来不得不再一次“例行”放慢脚步、如履薄冰地探足前行——大家都在揣测着:难道7月份的CPI真会像一些研究者所判断的“再创新高”?如果CPI这匹野马这次跨越了风传的“5.5%”高位,调控部门接下来又会采取什么样的勒马之策?
通胀幽灵威胁经济肌体
就在人们的一片猜测与辩论声中,央行赶在本周三先行发布了《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与此前发布的月度报告及一季度相关报告关注重点明显不同的是,央行此番浓墨重彩地表露出了对通胀的忧虑。
无论此前一些官员或学者曾如何就“高涨的CPI与通胀”之间的关系进行过“辩解”,对于广大普通民众来说,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价轮番上涨、自己手头的货币越来越“不值钱”的事实和切身感受,都足以说明一个事实:通胀的幽灵确实正在我们的周围游荡、并将威胁着整个经济肌体的健康。
显而易见的是,除了猪肉从去年年底开始不断涨价外,最近几周来,方便面、食用油、洋快餐、中式快餐等各种食品涨价的消息,除了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新闻媒体,也加深了人们对于自身生活质量下降的忧虑。
粮价肉价缘何未在7月回落
让不少人颇为不解的是,既然国内粮食收成形势良好,供需之间不会存在什么大的矛盾,那么粮食类产品的价格为什么还会不断上涨、并带动相关产品和相关产业的价格一起上扬呢?
对此,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李晓超解释,近一段时间国内食品涨价的主要原因是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则是受国际市场粮食涨价和粮食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李晓超的上述分析代表着众多主流观察者的观点。他们还普遍将猪肉价格上涨归因于结构性失调。
上述理由不可谓不合情理,但依然让人们不解的是,既然一些专业人士早就反复表示猪肉价格、粮食价格会在7月左右回落,但为什么到了现在物价不仅没有回落,反而继续昂首向前呢?这其中的症结究竟何在——是调控部门本身对物价的走势把握不准、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还是统计部门因为自身对于数据的“专业性”理解而迷惑了政策制订者的视线?
先说前者。在记者的采访记录中,早在两个月前,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些受访官员、学者就曾信誓旦旦地表示,随着夏粮丰收、国家补贴及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无论是肉价、蛋价还是粮价都会应声回落。他们还在这个预测上加了一个时间上的“约定”——7月中下旬就会立竿见影。然而,当媒体将这样一种“权威的观点”放大、民众将之视为自己生活安排的“指南”后,关于物价回落的判断竟然变成了越来越虚幻的童话。
CPI的实际意义究竟有多大
关于后者。CPI究竟是什么?CPI的涨跌究竟能说明什么?我国统计部门发布的CPI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主要调控部门的决策?这些问起来连统计部门自身都一头雾水的问题,却在左右着不少学者、媒体对于宏观经济形势走势的判断。
在统计部门看来,只要CPI没有超过“警戒线”(之前说是3%,后来破了3%,统计部门又说是5%),我国经济就不存在过热、不存在通胀的危险;而随着CPI在6月当月冲破4.2%、并有望在7月份“跳高到5.5%”的境况下,较为权威的提法又变为“关键要看CPI的核心数据”。人们不禁发问:难道就不能让CPI看起来清爽简单些、能直接了当地反映问题吗?
统计数据何时与民众感受吻合
估计让统计部门及一些学者感到十分尴尬的是,因为央行不仅有一套自己的分析数据,并且没有过深地陷入统计数据的泥淖。央行本周三的姿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尽管有不少专家认为,“剔除食品等因素外,我国核心CPI涨幅只有1%左右,因此通胀压力并不大”,但是央行却认为,“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分析价格形势时,不应只关注剔除食品的核心CPI,对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也须予以足够重视”。
央行此番分析,无论是措辞上还是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上,都比“就数字说数字”显得生动,且有血有肉,让民众为之动心。譬如央行认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诱发高通胀预期,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央行还承认,“当前我国的食品价格上涨与粮价上涨关系密切,而粮食价格上涨除了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外,还与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密切相关。”
眼看国家统计局“揭盅”7月份关键数据之日正在临近,接下来几天,类似“7月份CPI究竟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位”、“通货膨胀的压力是不是越来越大”这样的话题必然再一次被媒体、研究机构、专家们热炒起来。我们届时也难免要深入关注一番——在此之前有一个巨大的希望是:但愿统计部门这次发布的数据不再与民众的感受相距甚远——即使新数据的面孔残酷了一些,也能真实地将它展示出来、坦率地将它解读开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708100012.asp
社论:通胀一经确认 政府宜有准备(南方都市报 2007-8-11) 社论:通胀一经确认 政府宜有准备(南方都市报 2007-8-11) 社论:囤地弱化执政能力 政府反制宜有诚意(南方都市报 2007-10-31) 社论:政府利益所在 房价焉能不涨?(南方都市报 2007-7-11) 社论:垄断企业暴利加剧通胀威胁(南方都市报 2007-8-26) 社论:垄断企业暴利加剧通胀威胁(南方都市报 2007-8-26) 社论:政府辟谣要有更充分的信息公开(南方都市报 2007-8-22) 社论:处置权贵违建,政府岂能弱势(南方都市报 2007-11-9) 社论:政府自负对峙民意 虎照疑云再陷僵局(南方都市报 2007-11-20) 社论:赌咒发誓无助探寻真相 科学中立方为政府本分(南方都市报 2007-11-27) 社论:期待厦门公众与政府创造出互动新模式(南方都市报 2007-12-11) 社论:长江救人事件中的政府责任仍未充分检讨(南方都市报 2009-11-8) 社论:“要字诀”念不来政府廉洁(南方都市报 2007-3-24) 社论:曾有前车之鉴 足为后事之师(南方都市报 2007-8-21) 社论:伊拉克人认同民主政府并不意外(南方都市报 2007-3-20) 社论:政府应培养消协的独立品格(南方都市报 2007-4-15) 社论:厦门PX项目暂缓 政府且莫误读民意(南方都市报 2007-5-31) 社论:环保首先必须是一场政府风暴(南方都市报 2007-7-5) 社论:黑砖窑案获速审 政府过错应救赎(南方都市报 2007-7-7) 社论:消除中国形象危机 政府不必孤军作战(南方都市报 2007-7-21) 社论:九江大桥调查是关乎政府信誉的大事(南方都市报 2007-9-6) 社论:破解华南虎照片疑云 政府应面对具体质疑(南方都市报 2007-10-21) 社论:环保首先必须是一场政府风暴(南方都市报 2007-7-5) 社论:灾区政府应该如何面对媒体“不实报道”(南方都市报 200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