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 ——怀念我的父亲(系列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05:24
          

    8月14日,是我的父亲驾鹤西去五周年的忌日,谨以此文献给在天堂的我的父亲,并大声地告诉他——爸爸,女儿想念您。


    五年来,每每谈起我的父亲,我都会泪水充满眼眶。而我的小鬼女儿谈起她的外公,都会泪如泉涌,甚至会嚎啕大哭。        前几天,我对女儿说,准备写点东西来纪念我的父亲。小鬼女儿马上沉默下来,面对着电脑,一边敲打着,一边泪流满面。十几分钟后,当我回到她的房间,她已敲打出三页纸,然后趴到床上大哭。散文诗体的文章中,那真情的流露,令我为之动容。  

    我的父母都是军人。父亲在十几岁的时候,为了打鬼子,自己离开家乡,去参加了八路军。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在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我父亲所在的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第四野战军。

    东野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略性的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

    我的父亲跟随着部队参战,经历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攻打梅河口等战役,并屡立战功。特别是在著名的黑山阻击战中,我父亲所在的营,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打到最后只剩下他们七个人,为大部队的总攻赢得了时间。战后,我的父亲荣立了一等功。
       平津战役时,我的父亲任叶剑英元帅的警卫班长,他见证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并跟随叶老帅开进了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我的父亲又随着第四野战军南下,来到了广东的汕头。而那时,我的母亲正在广东著名的东江纵队里,和她的战友们在攻打南澳岛、在深山老林中剿匪。

    我的父亲,在战场上英勇善战,枪法极好,是有名的神枪手。记得小时候,我问过父亲,面对那么多的敌人,难道心里不害怕吗?父亲答道:”怕什么?你不打死他,他就打死你。再说了,看到自己身边的战友被敌人打死,哪里还顾得上怕?一心只想着报仇。记得有一次,转盘机枪手牺牲了,我抓过转盘机枪,一顿猛扫,打得敌人成片的倒下。当时心里那个痛快,那叫一个过瘾。“

    在我儿时的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玩具,父亲就把他的那些奖章、肩章、大盖帽、武装带拿出来给我和弟弟玩。曾经有一次,被我那在邮电局当局长的叔叔看见了,便马上提醒我的父亲:”那些都是你用生命换来的荣誉,怎么能让孩子们玩呢?“我的父亲淡淡地说:”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想想我那么多牺牲的战友,唉……“父亲说不下去了。这就是我的父亲。

    这就是我的父亲。简单朴实,重情重义。纵使已然身为一位建国功臣,功名利禄在他眼中都依旧毫无意义。因为有痛苦,因为那些不只见证了他自己的功勋,也见证了太多的牺牲与离去。

    战争年代,带给了他太多的遗憾与伤怀。战友的一个个离去,亲如兄弟的相处最终却在瞬间来不及分别。这些感情上的伤害,使他后来几乎不愿提起那时的事情。我仅有的一点记忆,都是小学时候缠着父亲讲故事所听到的。以至于后来几次想为他写回忆录,都因为知之甚少无从下笔而搁浅。

    大约八九年前,我现在所居住的这个区的区长,来到老年大学参观画展,并亲自为我母亲颁奖。美术老师向区长介绍了我父母的情况后,区长很高兴的说:”这样资历的老同志,我们区里还没有呢!将你们的户口和党组织关系转到我们区来吧。“ 母亲回家后,将区长的意思转告了父亲,谁知父亲生气地对我母亲说:”你在外面讲什么了?老同志多啦,他能都调来?况且,我是因为喜欢我的小外孙女才来这里的,调什么户口?我们都老了,来了有什么用?“见父亲不同意,母亲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

    后来此事被日报社的记者知道了,他找到家里来,要采访我父亲。正赶上我父亲在阳台前换花盆,母亲将记者让进客厅,对父亲说明记者的来意。父亲没好气的说:”有什么好采访的,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记者说:”大爷,您老是立过战功的英雄,您就讲讲吧。“ 父亲不耐烦的说:”我的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才是英雄,我只不过是因为命大活着,比他们多打死几个敌人,有什么好写的?“ 说完父亲低下头,只管侍弄他那两盆君子兰。任凭记者怎么劝说,他都不再吱声了(父亲侍弄的那两盆君子兰花,每年春节、国庆两节都按时开放,可自从父亲走后,不论我如何精心浇灌,甚至请园艺师来侍候,结果还是一盆叶子总是黄黄的,一年也不开一次花,而另一盆在三年后终于死掉了)。后来记者又打电话给我母亲,我母亲说:”既然他不愿意说,就算了吧。“ 就这样,记者没能为他写成回忆录。而这也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这几年,又不时传来仅知的父亲的几位老战友相继故去的消息,写回忆录就更是不可能了。我的弟弟那时更小,只有靠我那残存的一点记忆写出来,算是对我父亲的缅怀吧。

                                                                                                          20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