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3:23:24

“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

李玉泉

《华商报》在11月3日在第A1版发表导读、在A16版发表了长篇的深度报道:《3.6万天价捞尸费背后的垄断黑幕》。文章说:

现场多名同学证实,打捞船船主挟尸要价。有的目击者还现场拍下照片为证:画面上,被打捞上来的一具大学生的遗体被绳子绑着,大半个身子浸在水里;一名穿白衬衫的老年男子,一边拉着绑尸体的绳子,一边摆手和岸上的师生谈价要钱,表情木然。

同时配发了照片:

这一消息和照片发布后,在全国引起了强大反响,特别是对照片“牵尸谈价”的解读,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所有有良知的人都被“牵尸谈价”激怒了。

此后,2009年11月4日,《新京报》在其第A2版引用《华商报》的消息并刊发了一篇社论:《“牵尸谈价”还要被容忍到何时》。

长江大学学生何东旭、陈及时和方招救人事件又有新进展,此前,媒体所披露的“渔夫见死不救”情节,已被当地警方证实并不存在,相反,事发水域的两名渔船船主曾积极参与了救人;但同时,当地个体打捞者利用捞尸牟利的细节也被曝光,其中,捞尸者用绳牵拽水中的大学生遗体,索要更高捞尸费的照片,成为了投向舆论的一颗震撼弹。

没人会忘掉这个可怖场景。那些勇敢的大学生,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许多人甚至呼吁给予他们国葬的礼遇,可他们当时所受到的待遇却是,遗体被牵来拽去,成了用来讨价还价的“物品”,生命的尊严荡然无存。

言之凿凿地说“捞尸者用绳牵拽水中的大学生遗体”是为了“索要更高捞尸费”。

这显然是《华商报》带领人们误读了照片。

《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解读是:船头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

追求事件的真相是每一个没有亲临现场的人们所期望的,也是媒体代言大众应该向大众转达的。亲临现场的人们如果对某一个场面产生了误读,可能只是导致自己对事件的了解不全面或不理解,但媒体的误读就会误导社会大众。《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误读误导了全国大众,各种媒体口诛笔伐,人们在网上发贴咒骂“渔民”的没有人性,甚至咒骂“荆州人”的“冷血”。直到现在,尽管调查报告已经公布,有关方面已经澄清,仍有人们激愤难平,仍有媒体坚称“牵尸谈价”。当然,人们的疾恶如仇、痛责不法对增强我们这个社会的责任感、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非事实”在社会中一直传播并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或人性的“失望”,就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了。

昨天,深圳电视台又专门在“22度观察”栏目组织了一批专家探讨《谁该承担打捞遗体的责任?》,其他的个别媒体也还在以不同的方式传播着“牵尸谈价”。笔者才深切地感到,有必要恢复事实的原貌。

完整的照片应该是:

两船合力将尸体牵引到岸边,捞起一具送到岸边一具,再打捞下一具,荡漾的水波显示船的划动。

据有人证实,这名捞尸人不姓陈,而是叫王守海。

渔民陈凯说“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可见,如果谈价,也不是由船上从事打捞的这些人。把焦点直指这些船上的老人,老人的下场可能会比渔船上的渔民更惨。——因为我们对“渔民见死不救”的误传,已经使本来应该列入“救人集体”的两个老人现在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老人在宝塔湾卖鱼。他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无数的砖头瓦砾向我扔来,几百人围过来,他们大声指责谩骂,有人喊打死他,打死他,这个没良心的老东西,见死不救的畜生。”最后,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那么,如果因为我们对照片的误读而使这四个老人发生了意外,善良的人们又于心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