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发展观-三品大官人-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27:56

美学发展观

标签: 毛泽东  鲁迅  孔子  艺术  舞蹈  分类: 哲人过瘾 2008-01-13 10:41 

(一)   和创精神之提出

   当代有识之士,均在痛切批判中国人缺少“精神性”。与此对应的是,就是从西方文化资源中吸取可资借鉴的养分,以弥补所谓“精神性”上之贫血。最典型的就是试图输入“基督精神”和尼采的“超人哲学”。但是,遇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对抗。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对抗?中国传统文化果真缺乏“精神性”吗?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其固有的精神的,正是因为有本土的文化精神,所以一旦遭遇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就会和人的身体免疫系统一样,有一种本能的对抗。

   从中国文化史料的研究,学者郑刚提出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大同精神”,庞朴先生则从“一分为三”的中国辩证法和中国美学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忧乐圆融”。我认为后者更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因为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大圣人孔子,即是这种精神的典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迨至鲁迅、毛泽东时代,则冒出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和拿来主义精神,毛泽东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精神。他们的精神,同样对中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孔子精神、鲁迅精神和毛泽东精神之后,中国文化精神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当代社会的变化特征予以考察。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主要的变化特征:

1,  科学技术与资本力量,作为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物质力量控制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  互联网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社会的组织、工作、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革命,信息的开放和互动,群体的合作联盟,推动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

3,  外部环境的矛盾和人类自身的精神矛盾加剧,整个时代的冲突和危机在增长,病态的和罪恶的势力也在孳生蔓延。人类的发展遇到了来自生命本身自然规律的挑战。

4,  男女之情爱和艺术之美趣,淹没于物质欲望和金钱牢笼中,只有表象的感官快乐,而缺乏深沉的幸福体验。

   面对时代的这种变化,中国文化精神,首先有一个反应,那就是“精神回归”。也就是孔子、鲁迅和毛泽东精神的回归。

   但回归是为了进一步发展。

   所以,主旋律奏响的乐章是“和谐”与“创新”的科学发展观。

   这可以称为“和创精神”。

   但是,值得考察的是,科学是局限性的学问,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已经告诉我们科学本身的致命缺陷,它仅是局部真理,不是终极真理。它和“本体”永远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美学,是从整体上领悟和把握万物的规律和真理的,它与本体融洽无二,珠联璧合。

   所以,更先进、更能与当代与未来发展相呼应的,是“美学发展观”。它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超越。它的内核同样是“和创精神”,但是以美学而不是科学来统率的。

 

(二)   美的人生与美的社会

   和创精神,必然全面整合传统和现代、物质与精神、东方与西方、男人与女人、理智与情感、肉体和灵魂的关系,并最终“融为一体”。

   “融为一体”,谓之美。

 换句话说,和创精神的归宿,就是美。

在美学方面,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富有创见和前瞻的我想首推张竞生博士。他是个超越了他的时代的哲人。

他在《美的人生观》中写道:“美是无间于物质与精神之区别的。物质美与精神美彼此中具有相当的价值:一个美的女儿身与一个神女的华丽同样地可爱惜;一种美的服装与一种云霓的色彩同样地可宝贵。人类对于美的满足,不在纯粹的精神美的领略,也不在纯粹的物质美的实受,乃在精神美与物质美两者组成的混合体上。当其美化时,物质中含有精神,精神中含有物质。就美的观念看起来,灵肉不但是一致,并且是互相而至的因果。无肉既无灵,有灵也有肉。鄙视肉而重灵的固是梦呓,重肉而轻视灵的也属滑稽。因以美化为作用,则物质的必定精神化,而肉的必定灵化,故人们所接触的肉,自然无些土气息泥滋味,而有无穷的美趣与无限的愉快了。”

在《美的社会组织法》中,他进一步描绘道:“一个美的、艺术的、情感的组织法,比富强的组织法更要紧。一因凡社会能从美的、艺术的与情感的方面去组织,同时就能达到富与强。一因犯富与强的组织,如无美的、艺术的、情感的元素,则富的不免流成为资本家的凶恶及守财奴的乏味,强的不免如盗贼式的侵夺与凶徒样的专横。”

他甚至论断:“救济贫穷莫善于美,提高富强也莫善于美。”

  他这样说是“空想家”吗?

  当代思想家和艺术家李正天教授,在其扛鼎之作《广义本体论》中,经过深刻的思辨,异曲同工地论断道:“科学发展、技术发展、生产发展、国家发展,有尽可能是好事,也有可能是坏事(正如热核技术既可用于造福人类,也可以用于摧毁生灵一样)。因此,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取决于是否以美作为调节万物相互关系的尺度。只有这一切发展导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优性调节的这一本体境界,才是我们的理想境界。而这,正是用美的原则净化了的世界。”

  在一个美的原则净化的世界里,作为个人,才有美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必然是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