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工作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1:28:57
四川省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工作概述 【摘要】  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卫生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四川省“5·12”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工作取得“六大成就”,其基本做法有“五条经验”,对灾难医疗卫生救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四川省卫生厅  成都市上汪家拐街39号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卫生部的靠前指挥下,在兄弟省(区、市)卫生厅(局)、全国卫生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四川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截至9月16日,全省卫生系统共收治伤员33.6万人次;灾后4个月重灾区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比近3年同期相比稳中有降,报告病例无聚集性,未发生与地震相关的传染病暴发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月26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卫生部应急指挥中心与四川省卫生厅应急指挥系统视频连线时,充分肯定了四川省医务工作者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杰出表现。省委书记刘奇葆在6月5日全省抗震救灾安置阶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特别指出,广大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人员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蒋巨峰省长多次批示指出,卫生系统做出了艰苦卓绝、卓有成效的工作。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考察四川后表示,中国政府的迅速反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韩卓升说:“我亲眼见证了医疗工作者的英勇气概和职业道德。我被他们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即使自己遭受了严重损失,他们仍坚持履行义务。”现将震后4个月救灾医疗卫生工作概述如下:  1  主要工作和取得成果

    1.1  强化组织领导力度,应急指挥高效有序

    我们在灾后半小时就立即启动一级应急预案;灾后1小时,按照卫生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全力救治伤员,省急救中心的第一支医疗救援队赶赴灾区;灾后2小时,省卫生厅成立了灾后救援指挥部,立即派出28支医疗和防疫队伍赶赴灾区;灾后6小时,陈啸宏副部长、分管省领导赶赴灾区,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省卫生厅领导分别赴重灾区现场指挥救治伤员;灾后12小时,紧急从全省抽调96支抗震救灾医疗队,400余名医护人员赶赴重灾区;灾后24小时,完善了省部联动指挥体系,卫生部抗震救灾前方综合协调组正式成立,王国强副部长坐镇指挥;灾后72小时,省指挥部医疗保障组形成了卫生、药监、中医、经委、交通、农业等部门联合开展工作的局面,整合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全面展开。在高效有力的指挥调度下,“黄金72小时”内,实现了11个重灾县医疗救援的全覆盖,实现了3.58万名医务工作者的大集结,共收治地震伤员68 788人,其中重伤员14 495人,收治重伤人数达到1周重伤员总数的96%以上,伤员早期救治率实现了100%.这一期间的有效工作,为降低死亡率、致残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2  医疗救援争分夺秒,伤员救治科学规范

    1.2.1  第一时间,迅速开展紧急救治工作  在通讯与交通几乎中断的情况下,灾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等不靠,震后立即出动救护车和救援人员,组织力量开展紧急医疗救援,70%以上重灾区市、县两级医疗机构在震后30分钟内就派出了医疗队,85%以上的重灾区县级医疗机构在灾后半小时内开始收治伤员。据不完全统计,灾后3天内,在道路完全不通、通讯中断、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汶川、理县、茂县、平武、青川依靠当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人员共救治伤员28 340人。

    1.2.2  完善体系,尽快实现医疗救援全覆盖  我们加快构建定点医疗机构、野战医院、医疗点、巡回医疗队有机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在陆路交通中断情况下,组织2支外省(市)医疗队共170名队员乘坐冲锋舟强行进入汶川县,紧急协调采取空降方式使外援医疗队伍进驻茂县灾区。灾后1天,全国和省内共派出医疗队474支进入灾区开展救治工作;灾后第2天,派出3 420名医务人员,紧急在紫坪铺大坝建立临时医疗救助站,紧急在安县、绵竹市和都江堰建立3个抗震救灾急救站(帐篷医院)并全面启动伤员抢救工作,至6月1日已建成野战医院21所。5月15日,实现了医疗救援对重灾区21个县的全覆盖,22日,实现了医疗救援覆盖到每个乡镇,27日,实现延伸到村。

    1.2.3  科学施治,切实提高危重伤员抢救成功率  累计住院伤病员419.5万人次,累计住院伤员91 177人(其中重伤员16 563人);已治疗出院伤员88 135人。先后制定了30余个关于医疗流程、医疗质量的规范性文件,努力提高救治质量。对全省危重病人逐一梳理,分类登记,集中全国最优秀的重症医学专家、院士,成立急危重伤员救治专家顾问组和联合专家组,建立危重伤病员监测系统,创造性地提出了“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救治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住院危重伤员极低的死亡率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1.2.4  跨部门地区协作,共同抓好伤员转运和康复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及时将部分能够安全转移的伤员送往外省市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救治”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5月17日至31日,安全有序地向全国20个省市转送10 015名伤员,随着伤员病情的好转,我们又开始了省外伤员的转回工作,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非战状态下最大规模的伤员转移救治,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战略部署。及早抓好地震伤员康复工作,震后一周即组织大量的心理干预和康复专家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并积极争取到卫生部调集53名专家来川指导。大力推进建立康复网络、健全康复档案、完善康复手段三项重点任务,建立了以3个省级医疗康复中心为龙头、6个重灾市(州)医疗康复分中心为依托、县级医疗康复机构为重点、社区(乡、镇)医疗康复机构为基础的四级医疗康复网络体系。对需要医疗康复的人员逐一登记造册,建立相应的医疗康复档案。先后对600余名康复从业人员进行了指导和培训。地震后4个月累计收治康复伤员1 370人,开展医学心理治疗72 970人次,安装义肢、矫形器及辅助器具556人,完成安装义肢、矫形器及辅助器具测试的残疾伤员708人。各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做好伤病员出院和康复工作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1.2.5  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内,我省中医系统派出1 513名医护人员赶赴灾区。截止6月25日,我省中医系统共向灾区派出6058名医护人员,出动救护车8 434台次;全省中医医疗机构门、急诊和现场救治地震伤员13.3万人,收治住院地震伤员11 872人,其中危急重病人1 641人,开展手术4 806台次。各中医医疗机构在抢救地震伤员的同时,运用中药熏洗、牵引、针灸、按摩、功能锻炼等方法早期介入伤员的治疗和康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极展开军地合作,组织省内专家共同研制了适合救灾官兵野外使用的中药制剂,紧急生产18万支送上前线,有效解决了部队抢险官兵普遍出现的“烂裆”和蚊虫叮咬等皮肤疾患,深受前线官兵欢迎。为灾区169万灾民和12万抢险部队官兵提供了中药预防“大锅汤”服务。

    1.2.6  以开放姿态,接受国(境)外医疗队的医疗救援  地震发生后,先后有来自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古巴、英国、法国、美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的11支医疗队共312人来川参加医疗救援工作。我们根据各医疗队的特点和工作需求,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提供必需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境外医疗队在四川灾区11个医疗点共诊治伤病员24 496例,开展手术累计642例,护理3 259例,临床查房3 082例次,会诊377例,病案讨论289例,巡诊180次。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医疗队还先后在川建立3所帐篷流动医院,有力地支援了灾区的医疗救治工作。

    1.3  扎实推进卫生防疫,狠抓重点贯穿始终

    举全国卫生防疫之力,按照“早期、科学、依法、规范”卫生防疫原则,围绕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狠抓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的防控工作,灾后卫生防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可划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卫生防疫全覆盖阶段(灾后两周)。迅速调集各级各类卫生防疫人员1.6万余人,采取空降、步行、绕道等方式赶赴灾区,实现县、乡、村卫生防疫全覆盖。开展快速评估,识别疾病风险,根据轻重缓急,寻找卫生水源,处理遗体,启动症状监测。二是卫生防疫全面展开阶段(灾后1月)。坚持整合资源,采取多种补救措施,恢复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狠抓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和重点疾病的防控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三是卫生防疫巩固强化阶段(灾后1月至今)。一方面,狠抓防疫措施不放松;另一方面,抓防疫体系建设、功能恢复、人员培训,使防疫工作高效、有序、有力推进。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消杀灭面积477 700万m2,处理粪坑1 259万个(次);检查制水、供水单位27.6万户次,监测饮用水样7.6万个,监督指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62.5万户(次);恢复了常规计划免疫,实施群体性预防接种甲肝、乙脑等疫苗67.7万人(次)。地震重灾区法定传染病报告数与前三年同期比较有所下降,报告病例无聚集性,未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和与地震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加强灾后卫生防疫,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

    1.3.1  及早部署,构建五级联动卫生防疫机制  灾后及早建立健全卫生防疫的领导体系、防控体系和技术体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刘奇葆书记、蒋巨峰省长多次就卫生防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李登菊常委、陈文华副省长亲自指挥部署卫生防疫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并深入一线督促检查卫生防疫措施落实情况。在兄弟省市区和省内各地卫生防疫人员的积极支援下,依托省、市州、县、乡、村五级联动卫生防疫机制,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群防群治的有力、有序和有效的卫生防疫防控体系。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规范防治,提出了科学规范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的十项措施,制定了大到总体要求、小到技术规范的规定,从不同层面建立卫生防疫技术规范,形成一套较为完善、操作性强的卫生防疫技术体系。

    1.3.2  以治理环境卫生为重点,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各地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采取群众运动与专业队伍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开展以环境整治、健康教育、除“四害”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9月17日,省政府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启动了“地震灾区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在重灾区分别开展了安置点、城乡环境和学校卫生整治活动等“三大行动”。通过创建一批示范安置点和示范卫生厕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检查评比规范活动,扎实推进“五有”(有防疫队、有医疗队、有厕所、有垃圾堆放处、有饮水供应点)措施的落实,做好“四强化”(强化群众参与,强化环境卫生,强化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强化卫生评比公告)。出动防疫宣传人员82 703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 591万余份,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3.3  加强重点疾病监测,严防疫病传播  我们始终把重点疾病监测作为卫生防疫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实行零报告、日报告制度,在乡村居民点、过渡安置点实行严格的巡查制度,对发烧、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进行适时监测和预警预测,对可疑病症进行追踪检查,及时排查病例有无聚集性。建立了重点疾病日分析、周分析和月分析机制,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派出专家现场指导;对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落实卫生防疫措施。7月3日,李登菊常委主持召开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形势暨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对卫生防疫工作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对策措施,对下一步加强卫生防病工作进行了部署。

    1.3.4  强化卫生监督,保障饮用水和食品安全  以灾区群众安置点、集中式供水、农村分散式供水为重点,开展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并实行通报制度,督促追踪解决发现的问题。对安置点集中供餐、灾后恢复餐馆(包括学校食堂)等进一步强化餐饮环节监督检查,严防食物性中毒事件的发生。派出国家级专家蹲点重灾县具体指导饮水、食品监督监测。根据不同阶段制定了相应的监督策略,针对学校开学复课,加强了对学校的饮用水、食堂供餐监督监测;针对灾后恢复重建工地大量的施工人员进入,监督人员驻点对集体用餐和饮食卫生监督监测。

    1.3.5  狠抓重点环节,落实防控措施  进一步加大对污染源的控制力度。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召集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切断污染源工作,卫生、环保、民政、畜牧、农业、林业、水利、经委、公安等部门密切协作,在切断污染源、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针对堰塞湖次生灾害,及时制定了堰塞湖泄洪淹没区泄前、泄中、泄后卫生防疫的具体实施方案,特别是加强对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淹没区卫生防疫工作的指导。组织省、市州、县传染病医院(病区)开展传染病疫情防控和救治为重点的应急演练和培训,并做好人员、床位、药品、物资等方面的储备。

    1.4  适时恢复正常医疗卫生工作秩序

    通过加快构建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合理调配灾区医疗卫生人员和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经费保障为抓手,以“四个有”(有阵地、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促进“三恢复”(行政管理秩序、医疗服务秩序、卫生防疫秩序),保证医疗卫生机构正常、有序、可持续运转。目前,灾区县(市、区)医疗卫生服务秩序已基本恢复。

    1.4.1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设备配备,确保有阵地  6月底以来,先后多次发文规范过渡期临时机构设置、布局以及医疗服务行为,要求各地在建立过渡期临时医疗机构时必须有序、规范,确保医疗安全。7月底开始对过渡期临时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进度实行周报制度。8月28日,我厅在都江堰专门召开现场会对过渡期临时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进行安排部署。截至9月15日,灾区卫生系统规划建设活动板房31.64万m2,已建成30.87万m2,占规划总数97.56%.目前,除个别重灾区乡镇因道路不通或群众疏散等原因,医疗机构暂时无法修建板房而在帐篷开展业务外,100%的县级和95%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加固维修、新建活动板房、租用临时业务用房等方式已解决业务用房。在抢救和维修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在卫生部和全国卫生系统的支持下,灾后已累计调配各类医疗设备、器械、耗材17万余件,医疗药品46.98万余件,灾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监督执法检测等设施设备装配和使用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

    1.4.2  加强医疗卫生队伍的补充配备,确保有人员  目前,正在全省重灾区开展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共44 511人。省外、省内各支援人员已于7月初和8月初全部部署到位并与部队交接完毕,共有3 127人,是重灾区原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的15%,是因灾减员人数的14倍。支援人员基本是中高级以上职称,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相对震前明显提升,同时多渠道加强对现有人员培训,形成了18个省(市)对口支援18个重灾县(市)、省内13个市(州)对口支援13个重灾乡镇、省内9个市对口支援9个重灾县(市),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格局。通过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重灾区挂职,使县、乡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961个受灾群众安置点配备有医务人员1 864人,疾病预防控制人员1 014人,监督人员1 056人,爱国卫生管理人员1 421人。发动群众消杀员4 059人,卫生义务劝导员1 375人,新设置健康教育宣传点1 562个次。

    1.4.3  切实保障医疗卫生补助落实到位,确保有经费  已形成制度按月及时结算灾区伤员紧急医疗救治费用,目前已结算补助到位4.2亿元,基本解决了前期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垫付的紧急救治阶段的医疗救治费用,大大缓解了灾区医疗机构运转困难问题。7月17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的实施意见》,省财政及时下拨了重灾区县乡村公共卫生专项经费和灾区困难群众过渡性医疗照顾措施补助经费2.3亿元。同时省财政还向18个重灾县下拨了24亿元地方财力补贴,要求县级政府将其中部分资金应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补助。8月27日,召开了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培训会议,明确要求市、县卫生局准确掌握经费缺口情况,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支持。

    1.4.4  大力推进灾区医疗卫生服务常态化,确保有制度  通过制定配套文件、召开工作会议和强化督查,截止8月底,灾区大部分地区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已经恢复运行。同时,随着都江堰、北川县级医疗机构恢复正常收费,灾区县级医疗机构已经百分之百恢复了正常收费。除重灾县灾民安置点临时医疗站和乡村医疗机构对困难群众实施医疗照顾措施外,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也普遍恢复收费。恢复收费后医疗秩序平稳,群众普遍表示理解。

    目前,通过确保“四个有”,灾区各级各项医疗卫生工作秩序已经基本恢复。一是各级卫生行政秩序基本恢复正常。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保障组工作进入常态化和规范化,实行两周一次例会、每周一期工作专报。省卫生厅和灾区各级卫生局通过“抓规范、抓重点、抓督导”以及干部挂职、下派、选拔等方式,进一步增强灾区卫生组织领导能力。二是医疗服务秩序基本恢复正常。目前,灾区医疗机构正常门、急诊接诊制度、转院制度等制度已经恢复。18个重灾县大部分县级医疗机构服务工作量已恢复到震前80%,部分接近甚至超过震前水平。目前,灾区医疗服务、医疗收费和费用支付已基本纳入正常管理轨道。三是卫生防疫秩序基本恢复正常。房屋遭到严重损毁的8个县级卫生防疫机构已搬入过渡板房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各县卫生检测检验的实验室工作基本恢复;通过填写报告卡、网络直报、手机报送等方式,疫情报告系统基本得到恢复;采取巡回、固定与临时相结合方式,免疫接种和扩大免疫接种工作基本正常,实施群体性预防接种甲肝、乙脑等疫苗,建立免疫屏障。

    1.5  适时启动恢复重建规划,夯实重建工作基础

    6月1日成立了由卫生部和省卫生厅联合组成的汶川地震灾害卫生系统重建规划工作组,制定了《四川省卫生系统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召开全省卫生系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加强卫生系统地震灾害损失的统计和核实。依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条例》,按照“安全可靠、科学经济”的原则,结合区域卫生规划,进一步调整、完善、细化《四川省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的范围、内容和投资规模、政策措施,以省政府和卫生部的名义正式上报国务院。认真、严密、科学制定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并计划于2008年10月15日前完成实施规划制定,为下一步实施规划打好基础。根据灾区卫生工作的实际,完成了先期启动23个单位的建设项目的复核,会同省发改委正式向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申报。同时,重点加强对39个重灾县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做到同步规划,相互衔接,并要求各重灾县(市、区)提前做好选址、卫生人员配置等启动实施准备工作。计划于2008年10月底前完成新建19个县医院、13个中医院、13个专科医院、1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7个妇幼保健机构、14个卫生监督机构、288个卫生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 483个村卫生室、13个其他机构的选址,并于12月底前完成上述建设项目的三通一平和设计工作。其他需部分新建、部分维修加固或属全部维修加固项目的新建和维修加固设计方案也将于12月底前完成。

    1.6  药品器械保障有力,物资资金分配公开透明

    在抗震救灾中特别是前期,我们千方百计克服药械物资极度匮乏、交通通讯不畅等的困难,下大力气建立运输体系,完善运输调配机制,实施及时配送,全力保障前线6万余卫生工作者的药品、器械和物资等后勤保障。建立完善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四级分级配送制度与汶川、理县、茂县直接配送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并对6个重灾区市州和3个县医用物资分配运输实行了分片包干,专人负责。组建了省卫生厅救灾运输车队,在双流机场、火车站等5个重点货运站点,派专人驻点建立医疗物资接收站。截止9月7日,共向灾区发出医用物资运输2 400余车次,总行程100万余公里,空运200多驾次,累计调拨消杀药品4 802余吨,喷雾器械6.89万余台,其他生活用品6 376.59件;累积调配出医疗药品46万余件,医疗器械17万余件。其时间之紧、用量之大、要求之高,在我省医疗救援药品器械和消杀灭物资调配史上罕见。为加强对药品物资和资金的全程监督管理,我们在抗震救灾早期就成立了物资资金监督组,制定了救灾物资资金管理监督检查实施方案,积极组织自查自纠和监督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制度进行规范和纠正。通过网站公布物资流向和使用情况,确保救灾物资资金的接收、储存、调配、转运实现“及时、高效、公开、廉洁”的目标。要求救灾款物接收、使用单位强化内部监管,自觉接受监察、审计、财政和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监督,管好用好救灾款物,交一本“明白账”。到目前为止,未发现在抗震救灾医用物资管理过程中的不法行为或违纪行为。受到国务院纠风办、中纪委赴川工作组的肯定。

    1.7  深入挖掘宣传典型,白衣战士感动中国

    主动积极协调媒体,及时有效发布信息。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10次,召开5次新闻媒体集中采访会,先后接受中央、省级、国(境)外媒体100余家对我省抗震救灾医疗保障工作的采访报道;先后有19 250条医疗卫生战线先进人物、事迹新闻报道见诸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协调CCTV完成20期医疗防疫典型事迹节目采访制作与报道;落实专人负责监测舆情。广泛收集发掘典型人物和事迹,加大正面宣传力度。6月下旬以来,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长篇通讯《永不言弃的白衣战士》、《四川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用爱托起生命的天空》等系列报告,新华社发表《是“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战士”》系列报道。策划了以《与地震争夺生命》的卫生宣传总主题和《废墟中的生死大营救》《救治中的生命接力赛》《防疫中的生存保卫战》的“三部曲”系列报道。通过厅政务网站及时发布信息1 300余条,整理文章662篇。由一线医疗卫生人员撰写的“前方手记”,被光明日报、人民网等众多媒体转载并已正式出版。发掘和推出了近百个先进典型,有52个典型受到全国和省级表彰。其中汉源县人民医院、黄琼入选中宣部全国英模报告团。省人民医院、川大华西医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川大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汉源县人民医院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联合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绵阳市中医院手术室护士长黄琼等4同志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抗震救灾英雄”荣誉称号,茂县中医院医生余国林被追授“全国卫生系统抗震救灾英雄”荣誉称号。华西医院裴福兴等3位同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人民医院曾俊等11位同志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1.8  督察指导同步跟进,促进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为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在前线基层落到实处,5月18日派出6个督查组对灾区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工作进行督查,5月19日,派出6位省卫生厅的厅领导分别到6个重灾市州驻点,实行分片包干制,负责督促、指导、协调当地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等工作。针对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先后印发了3个关于灾区督查工作文件,对做好灾民安置点卫生、乡村两级防疫工作、合理规范开展消杀灭等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督查要求。按照工作重心下沉的要求,5月28日,督查工作又向重灾区21个县(区)延伸,保证灾区每个县(区)都有驻点督查员。6月4日,组建了6个部省联合综合督查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实行督导工作“市州驻点、县区巡查、延伸到乡村”,对医疗卫生防疫进行全面督查。7月21日至26日,派出4个督导组,以明察暗访、实地现场查看、听取情况介绍等方式,对成都、阿坝、德阳、绵阳、广元、雅安等6个市州的18个重灾县(市、区)灾民安置点爱国卫生工作、医疗卫生秩序恢复和对口支援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并以省指挥部医疗保障组的名义下发情况通报,对各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促进了重点工作和措施的进一步落实。8月24日至30日,省指挥部医疗保障组派出8个督查组,对成都、阿坝、德阳、绵阳、广元、雅安等6个市州的18个重灾县(市、区)医疗卫生秩序恢复、灾民安置点爱国卫生、开学前学校卫生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督导检查。

    2   抗震救灾医疗工作体会

    胜利来之不易,回顾总结三个月工作,主要有“六大成就”和“五条经验”。

    2.1  “六大成就”

      一是“黄金72小时”完成了35 880名医疗救援人员的集结救援,收治重伤人数达到一周重伤员总数的96%以上;二是调集省内外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创造性地实行重症伤员“四集中”救治,极大的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三是在两周内通过铁路、公路、航空等多途径跨省转运救治伤员10 015人,实现了非战状态下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伤员转运,创造了我国医疗卫生史上新的奇迹;四是灾后两周1.6万名卫生防疫人员便分布到包括4 185个村在内的各个区域,实现了卫生防疫人员、消杀物资、疫情监测全面覆盖。五是在道路损毁、交通不畅的情况下,一个月的药品器械调配量接近甚至超过去年全省总用量,保证了大规模紧急救治和卫生防疫的需要;六是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民总动员,800余万灾区群众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爱国卫生运动中,规模空前。

    2.2   “五条经验”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卫生工作的坚强领导、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倾力保障,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二是卫生部、全国各兄弟省市区和部队举全国卫生之力,支持和援助灾区,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共克时艰、团结奋斗的巨大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