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40:19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校》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胡海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校), by Daniel T. Willingham.

  •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作者是一名认知心理学教授。虽然书中提到的大多数心理学原理都在其他书里看过,但作者将这些原理运用在中小学教育上,相当有条理和说服力。相当长一段时间来,以我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我对心理学的一些粗浅了解,我对目前的一些“教改”观点,是很不以为然的。但我还无法系统地阐述,而作者在此书中则说得很透彻了。
  • 批评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是现在很流行的一项活动。现在大家都在大声疾呼要给中小学生“减负”。可实际情况是,即使学校在减负,而家长自己在给孩子“加负”。同时我对学校老师也很同情:老师的考核取决于学生的测试表现。那不给学生多做练习来提高测试成绩,又怎么来提高自己的考核成绩呢?于是,大家把矛头归结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
  • 可是,我想像不出,除了“测试”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检验规模化教育的成果。而且,以我个人的实际体验来说,考试成绩和“智力”水平,是有很大相关性的。虽然在应试教育的批评者眼里,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只是一群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但从我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经历来看,成绩最好的同学,从来不是书呆子。都是思想相当活跃、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很少会感到学习辛苦。而感觉学习压力大、功课繁重的,确实是一些学习能力比较落后的学生。所以,从这点来讲,我认为应试教育本身并没什么错。
  • 另外,我对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所推行的所谓“探究型教育”,感觉很无聊。这些实践教育对培养学习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也许会有帮助,但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我看没有任何帮助。因为中小学生还缺乏最基本的知识,根本还不具备进行“探究”的能力。而作者在本书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我的这些疑问,提供了凭据。
  • 作者在第一章中就指出,人类天生就是好奇的,但人类天生就不是一个好的思想者。人类大脑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大脑能够尽可能地避免思考。因为思考是很费时间和资源的。所以,除非有正好适合的认知环境,人类会尽量避免思考。我们都说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但实际上,我们很多所谓的“思考”,实际上都是“回忆”。对国际象棋、医生、消防队员等很多领域的专家的研究显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专家”,恰恰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思考”。他们储存了大量的案例、模式,使得他们能够很快地找到类似模式,并做出判断。因此,当人们整天批评“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时候,一个基本的认知现象却被忽略了:在积累大量的“知识”之前,“能力”是无从说起的。
  • 而如果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的话,大量的重复记忆和练习,是不可避免的。许多研究显示,对一门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相关的练习时间是呈正相关的。一流的钢琴演奏家的练习时间要超过二流演奏家,二流演奏家的练习时间要超过三流演奏家。因此,所谓“减负”的基本思想是有问题的:要想加深对一门知识的了解,除了增加练习和学习的时间外,没有其他办法。
  • 人们对基础教育的另一个常见批评就是,学校里花这么多时间做题目没用,长大后都还给老师了。但作者指出,我们确实会把学过的很多东西都忘记,但我们并没把学过的“所有”东西都忘记。而当年在某门学科上成绩很好的学生,十多年后,可能已把大部分学的内容都忘了,但他们记得的内容还是要多于当年成绩比他们差的学生。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也仍然能记得一部分内容。或者说,学校里做的题目绝非没用。我们之所以后来会忘记,就是因为我们后来不再做这些题目了。
  • 而作者指出,要吸引学生学习,使我们天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就是要使我们的新学内容的难度适中:太难的话,我们就会很快失去信心而放弃;太容易的话,我们就会很快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因此,我觉得中国目前基础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应试”也不在“减负”,而是在于缺乏个性化:所有学生都以同样的进度做同样多的练习。学习快的学生失去了学习更多其他知识的机会,而学习慢的学生则缺乏足够的练习以达到需要的熟练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课外兴趣班、实习班的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它们正是填补了正常基础教育的不足。
  • 但不管怎么样,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来说,是更要重视记忆、重视练习的,因此我认为是更有优势的。但完全由中国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我觉得平均而言,确实是要比西方国家差一些的。我相信这并不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而是社会文化,尤其是政治体制的问题。
  • 有不少人曾经问我如何提高思考判断能力。我想来想去,除了多看、多学,尤其是多了解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之外,我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正如本书作者所指出的,人类的思考能力实际是很有限的。我们的很多能力,实际上是知识。比如,完全靠你自己的思考判断到找出某种观点中的问题,确实不容易。但我们的前辈已经给我们总结出了几种常见的谬误模式类型。那如果你对这些模式已了解得很充分的话,那要找出错误就不困难了。
  • 可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就要允许有不同意见。就要承认没有人能够保证他或她的观点就是绝对标准。就要允许任何人的任何观点都能够被挑战。但这一点在我们现有的社会制度下能实现吗?如果不允许思想自由的话,任何的教育改革都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有创见、有创新思考能力的人。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现有的体制还不允许我们有真正的思想自由的话,那还是不要搞什么教育改革,还是让我们继续发挥我们的“死记硬背”的优势吧。那样的话,至少我们的基础知识能够扎实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