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郭德纲事件写的总结陈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54:06
种种迹象表明,一度沸沸扬扬的郭德纲事件已经偃旗息鼓,以不了了之的方式落下帷幕。8月14日晚,郭德纲与于谦合作十周年庆祝演出在北京北展剧场上演,场面依旧火爆,“钢丝”依然狂热。郭德纲现场宣布个人出资10万元,与德云社及演出承办方一起向舟曲灾区捐款20万元。接受捐款的中国扶贫委员会工作人员称郭德纲“德艺双馨”。(8月16日《长江日报》)
  
  郭德纲是否“德艺双馨”显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但这场演出及捐赠行动意味着郭德纲事件趋于平息,这个判断应该靠谱。郭德纲事件缘起于李鹤彪打人和郭德纲骂人,耐人寻味之处则在于媒体及公众的反应——尤其是众多网民的态度,短短几日之内迅速发生逆转,从批评、鄙视郭德纲转而同情、力挺郭德纲,网民的态度进而影响了很多媒体的态度,郭德纲事件由此变得是非不明、暧昧不清,郭德纲于无形之中化解了一场危机,甚至“反败为胜”。这样的逆转何以发生,很值得反思一二。
  
  打人不对,骂人不对,况且郭德纲骂得那么难听,他辱骂的是记者,挑衅的是媒体监督,骂北京电视台更有“忘恩负义”之嫌。这本是一件是非分明的事情,只要不是故作是非不分状的铁杆“钢丝”,人们对郭德纲大多持强烈批评态度。事实上,开始时讨伐郭德纲的声音确实是铺天盖地的,不过事情很快出现了戏剧性逆转,先是中央电视台用“排比句”批评郭德纲,称“这名公众人物如此庸俗、低俗、媚俗的表现是多么丑陋”,接着传出郭德纲在北京被集体封杀的消息,权力的身影若隐若现。如果说郭德纲骂人显示了他的强势和霸道,人们很自然地站在被骂者一边,那么当郭德纲被扣上“三俗”的帽子乃至被封杀时,在权力面前他就迅速沦落为一个弱者,于是,很多人出于“同情弱者”的习惯性逻辑转而站在了郭德纲一边。
  
  更重要的是,人们虽然对郭德纲骂人感到愤慨,但对于权力介入更是保持着高度警惕,对于“扣帽子”行为抱有天然的反感。郭德纲口出狂言,只是过过嘴瘾,并没有违法犯罪,有舆论对他狂轰滥炸就够了,不需要权力介入;公众人物言行不当会影响其口碑,人们“用脚投票”就是最好的惩罚方式,不需要权力予以封杀;对任何人的不当言行媒体可以予以谴责,但不宜动辄扣帽子、打棍子。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很多人临阵倒戈转而支持郭德纲,不如说他们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而被迫选择站在郭德纲一边,合力对抗权力的压制。他们并非转而认为郭德纲骂人是对的,而是认为权力压制更不对、更可怕。权力一出手,不仅没有壮大讨伐阵营,没有达到孤立郭德纲的目的,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帮助郭德纲渡过了一场危机,这大概是有关方面始料未及的。
  
  如果更深地探究这种逆转,则反映了权力的公信力问题。很多人对权力抱着不信任态度,这种不信任甚至达到了这种地步:哪怕权力的意志与他们的意志原本一致,他们也转而选择站在权力意志的对立面,不愿与权力为伍,凡是权力反对的他们就支持,凡是权力支持的他们就反对,盲目而意气。何以如此呢?想必人人心中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