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山寻古:叩问丰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8:55:53
叩问丰山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新闻网 丰山之根

  南阳城北有座山,《庄子》、《吕氏春秋》、《搜神记》、《山海经》等有关于它的记载;“白龙鱼服”、“丰山之盟”、“丰山霜钟”、“雍和神”、“耕父神”等典故、成语、神话故事出自这里;李白、孟浩然、元好问等曾登山题咏抒发幽思……这座山就是丰山。而如今,在几十年的开山炸石中,丰山逐渐走向消亡……

  厚重南阳·丰山寻古 上

  NYWB

  □本报记者 王平

  

  丰山,在南阳城北30里,西接蒲山,东临白河。尽管丰山不为现在的南阳人所知,但在历史上,丰山的名气很大很大。《庄子》、《搜神记》、《山海经》、《南都赋》都有关于它的记载;李白、孟浩然、元好问等历史名人曾多次登上丰山,流连忘返并题咏抒发幽思。

  令人痛惜的是,在近几十年的开山炸石中,丰山在逐渐消亡,随着丰山一起消亡的是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是神秘莫测的“丰山霜钟”,是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

  

  不见了茂林修竹

  快被挖到地平线

  

  近日,市民张先生到南阳城北30里的丰山游览,却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丰山快被采石者挖到地平线了。

  张先生说,丰山虽然不高但历史上名气很大。昔时山下小径可蜿蜒盘升直达丰山之巅,山顶有庙,庙内茂林修竹,风光宜人;山东面半山腰有石窟造像、摩崖石刻;山腰古柏合抱,远望如爬山之龟……但现在的丰山灰土碎石遍地,早已没了山的模样,令人心寒……

  惭愧的是,之前,记者也不知丰山,问遍身边熟人朋友,十有八九没有听说过。随后,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并走访了相关人士,才知丰山的历史丰厚如此:拥有五千年历史传说和二千年的文字记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那么,今天的丰山到底是何模样?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千古名山泯灭

  丰山寻古不见古

  

  现在的南阳人多不知丰山,在城区想找个去丰山的“向导”相当不容易。后来,听说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著名画家孙保瑞对丰山颇有研究,便相约一起前往探访。

  “家住在蒲山,一年吃块砖。”驱车由南阳至南召公路拐上去丰山的区间道,记者就体验到此言不虚。一路走过,尘土飞扬,车轮下的水泥路看来多次被重型卡车倾轧过,变得“四分五裂”。

  汽车跌跌撞撞地开到丰山脚下,当地村民告诉我们,因丰山与其西边的蒲山距离不远,远望两山相连,好像一头黄牛,丰山若牛头,因此当地人又叫它牛头山。站在丰山脚下,呈现在记者眼前的这座山已无“牛头”之丰姿,往昔相对较高的东山头已荡然无存,中间部分几成平地,只在西北角,还留有些许山的形状……这就是曾辉煌数千年的丰山?这就是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足以令南阳人骄傲的丰山?看着眼前满目疮痍几被夷为平地的丰山,记者的心不禁沉重起来。

  

  5000年神秘传奇

  蚩尤“丰山之盟” 

  

  丰山昔时海拔225米,悬崖峭壁,怪石林立,山不高但名气远扬。有关丰山的神话传说(故事)众多,《吕氏春秋》、《南都赋》、《山海经》、《水经注》等都曾有或略或详的记载。先秦古籍《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这样记载:“又东二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说的是在丰山上住着两个神,一个是“雍和神”,另一个是“耕父神”,“耕父神”住在丰山脚下的清泠渊里;丰山上有九口钟,每当冬季下霜时,就会自己发出钟声。东晋的史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第五章为《丰山之盟》,以长篇故事描述了耕父神与蚩尤在丰山“清泠渊”的传说。

  东汉科圣张衡在《南都赋》中颂扬家乡南阳时有“耕父扬光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嗥之曲”之语。晋《异物志》和唐《历代名画记》都收编了张衡的一个故事:“张衡家乡丰山脚下有一潭,潭里住一怪兽,狰狞可怕。兽常爬到水边的石头上玩,张衡来到潭边欲画兽,怪兽见他即躲进水中。后张衡听说原来这怪兽不怕人,但怕人画它。就生一计,再见兽暗用脚趾在沙地上画出怪兽的形象……”

  有一则成语“白龙鱼服”,也是说的丰山。刘向《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白龙鱼服”比喻贵人微服出行而遇险,后来也比喻自己降低身份,因而受辱。

  还有一个传说与丰山有关:舜把天下让给友人“北人无择”,“北人无择”不愿承担这一重任,因投清泠之渊。《庄子》有“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见之。’因自投清泠之渊”的记载。

  众多的神话故事、典故、成语发生在丰山,说明丰山很早就是中原名山。

  

  一处文化圣地

  大唐曾盛极一时

  

  到了唐代之后,丰山作为文化载体,得到了前所末有的发展。宫廷以霜钟为题试士命赋,开封相国寺一个重5000余公斤的铜钟声音悠扬深远,声震全城,被称为“相国霜钟”。特别是佛道两家先后在丰山山顶和东麓建庙立佛,逐步形成了“三窟九洞,洞洞相连”的石窟雕像群。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将“清泠渊”改名“清泠泉”雕刻于崖壁之上。这时的丰山,已经是集自然景观、宗教神仙、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圣地。

  古代文人墨客对丰山多有题咏,李白、孟浩然、元好问等也多次登丰山,流连忘返,抒发幽思……李白《游南阳清泠泉》:“情彼落日幕,爱此清泠泉。西辉遂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幸逢孟轲赏,不愧微子魂。”金代元好问《十日登丰山》:“十日登高发兴新,丰山孤秀出尘氛。村墟带晚鸦噪合,林壑得霜烟景分。芳臭百年随灭变,短长千古只纷纭。诗成一叹无人会,白水悠悠入暮云。”《丰山怀古》∶“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旧闻清泠渊,天籁如撞钟。山经野人语,诞幻欺孩童……”元代诗人王仲泽赋诗曰:“霜清丰山白水收,翠华全在竹园头。赋诗鞍马渐真尝,载酒林泉阻胜游。野色自随人意远,夕阳应为鸟声留。仙源回首旌旗歌,一笛西风唤客愁。”

  遥看“清泠泉”

  回想那“三窟九洞”

  

  想那诗人李白、元好问、王仲泽等,或纵马挥鞭,由南阳城沿白河来到丰山,或一叶小舟逆流北上直达丰山脚下,他们登山远望,把酒临风,吟诗听泉,踏青赏花,该是何等快意。“孤秀出尘氛”、“川原郁佳气”,在诗人们的笔下,美丽的丰山充满了盎然生机,而如今,这迷人风景已荡然无存。

  从丰山前的小路往东走不远就是缓缓流淌的白河,昔日丰山与白河相连,白河至丰山回旋处形成一个深潭,即为“清泠泉”。同行的孙保瑞老师指着临近白河的一块空地告诉记者,此处原为丰山东麓,有摩崖石刻“清泠泉”三字,在清泠泉石刻上面,还有很多摩崖石窟,大都为明、清游人所题,每个石窟内都供有石佛造像,窟外又有古碑。记者就此问及当地一位年逾七旬的村民,他说,上世纪60年代石窟还在,不久人们就开始在丰山开山炸石,在阵阵爆炸声,很多东西都在不经意间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人们对于丰山的记忆……

  丰山,一座千古名山,就这样被湮没在历史烟尘中,只留下一爿丰山之根。丰山之魂,留在了丹青史书中,叩问丰山,历史的脚印该走向哪里……

  就在丰山遭受无情摧毁的同时,1980年,一个千古之谜——丰山霜钟,却在开山炸石中被解开了。

  (下期请看:《千古之谜:丰山霜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