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丰山霜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23:58
千古之谜:丰山霜钟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新闻网 丰山千年古柏   丰山复原图 孙保瑞 绘   建亭保护丰山石狮

  厚重南阳·丰山寻古 下

  NYWB

  《山海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帝喾解读丰山,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本报记者 王平

  

  尽管丰山已不为现在的南阳人所知,尽管丰山寻古难见古,但记者一行仍执着地寻访着丰山的遗存。

  

  帝喾解读丰山霜钟 

  

  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东晋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大型历史丛书《中华历朝兴王通鉴》之上古篇第十三回《丰山见异物 房王兵扰民》,记述了帝喾(ku)为帝女讲解丰山的故事:“……次日,帝喾等又起身向南行,逾过了一座大山。只听见远远有一种声音摇荡上下,断续不绝,仿佛钟声一般。帝喾便问左右道:‘何处撞钟?’左右道:‘在前面山林之内。’帝喾道:‘前面是什么山?’左右道:‘听说是丰山。’帝喾恍然道:‘朕知道了。’就向帝女说道:‘这个钟声不是人撞而响的,是自己会响的。朕听说这座丰山上有九口钟,遇到霜降,则能自鸣。现在隆冬夜半,外边必定有霜了,所以它一齐鸣起来,这个亦是和昨日所说的磁针一样,物类自然的感应,不可解的一种道理。’帝女和常仪仔细听了一会儿,果然那个声音没有高低轻重,不像是人撞的,都说道:‘奇怪奇怪!’……”

  帝喾的讲述,为丰山和“丰山霜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到了唐代,霜钟成为一个名词,代表一种天地感应的文化现象。霜钟还成为一个典故,文人雅士写诗作文常加以引用。如李白在《听蜀僧浚弹琴》这样写道: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这里就用了两个典故,一为“高山流水”,再就是“丰山霜钟”。

  

  千古之谜如此揭开 

  

  时间到了1980年,采石的人无意间在丰山挖掘出一个大溶洞。溶洞有4个大厅,自西南向东北伸展,经勘探长约300米,最高处数十米。洞内石乳、石柱、石笋、石幔比比皆是……更有千奇百怪之岩石,似冰花玉树,如珍奇异兽……溶洞高深,隆冬霜季,东北风如鼓锤般撞击石壁,石壁震颤,发出共鸣。人们恍然大悟,丰山能发出钟鸣之声,乃是风吹溶洞之鸣音——“丰山霜钟”的千古之谜从此揭开。

  谜,解开了,丰山却倒下了。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残酷……

  今天的丰山,东边和中间部分几成平地,只有西北方还残留些许山的模样,只是齐刷刷的岩石断面还是让人隐隐地感受到丰山之痛。同行的孙保瑞老师指着西北方向说,溶洞应该就在这一片山中,这片山能保存至今,或许就得益于溶洞。我们本想到溶洞一游,体味这存留万年的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但遍寻不着。问及当地村民,被告知“早就堵上了”,具体位置无人知晓。

  

  千年龟柏无山可“爬”

  

  寻觅中,我们见到了被当地人称为“龟柏”的千年老柏树。昔时,这棵长在丰山东南坡的古柏远望如爬山之龟,“龟柏”之称即源于此。而如今,我们面前的这棵老柏树已无山可爬,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却未受到应有的保护——在它北边两米的地方就是一个碎石机,碎石包围了它,它从根部分出的两个盘结奇曲的老枝,面向碎石机的一边已经枯死。如今的“龟柏”更像一个伏地喘息的老翁,只是顽强活着,用顽强的生命勘测世人,诉说丰山的千古遗恨……

  嗟讶叹息间,我们来到山下村头东临白河的“丰山庙”。这座庙的规模当然不能与往昔的丰山庙相比,但庙前的石狮却是一对古物。我们到来时,两个小亭正在修建,正好罩住石狮。问及原因,庙里的人说,今年农历六月初六,有几个人夜半至此,偷狮未遂,修亭子是要保护这对石狮……

  

  丰山之“根”不可失去

  

  文化摧残后不可再生。

  丰山的历史让每一个了解它的人骄傲,丰山的人文内涵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震撼,而丰山的现状更让走近它、了解它的人痛惜并心痛……

  我们能为丰山做点什么?

  与记者同行的孙保瑞老师多次寻访丰山,他曾用画笔“留下”丰山。在他的笔下,蓝天白云、郁郁松柏、摩崖石刻、碑谒林立,丰山显得那样孤秀挺拔……丰山下的年轻村民已不知石刻清泉,但他们告诉记者,老人们很痛惜丰山的消亡,他们打算用山石堆出丰山“原貌”,详细标出昔日丰山的美景所在……

  逝去的空留遗憾,关键的是抓住现在。

  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丰山“根”仍在。我们失去了“丰山霜钟”、失去了摩崖石刻,现存的丰山之“根”、丰山溶洞、丰山古柏、丰山石狮,我们不能再失去。

  “丰山之‘根’完全可以转化成南阳一处重要的旅游景观。”孙保瑞说,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的丰山遗存——古柏、石狮和溶洞,此外,可以在丰山脚下建一座纪念性质的“建筑”,把丰山的故事、丰山的历史、丰山的文化内涵,及丰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上的地位整理成册或做成图片予以展示,告诉人们这儿就是曾名扬四海的丰山……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