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宋哲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8:49:44
宋哲元(1885~1940),汉族,字明轩,山东乐陵县赵洪都村(今属乐陵市)人。幼年家贫,父外出谋职,宋哲元随母迁居外祖父家,随舅父读书,学习刻苦。后在故里设馆教书,收入赡母之余,扶穷济贫。光绪三十三年(1907)从军,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毕业后服役于冯玉祥部,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1922参加直奉战争,升任的二十五混成旅旅长,是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1924年参加北京政变,10月冯部改编成国民军,宋哲元任第一军第一师(后改为第四师)师长。1925年秋改任热河特别行政区都统。他曾在承德避暑山庄成立蚕蜂学校推广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还兴办军械厂,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20响驳壳枪。192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市民夹道相送。
  1926年任国民军北路总指挥、西路总司令,先后在南口、多伦等地指挥所部对直奉联军和晋军作战。建于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师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军联军北路军总司令兼暂编第1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1927年11月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中,任冯玉祥军第4路总指挥。战败后冯玉祥余部退居晋南地区。负责北方军事善后的张学良将其整编,该部缩编为陆军第3军,下辖3个师,宋哲元任军长,归东北军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由于29军并非蒋介石嫡系部队,武器装备极差,为改善之,宋哲元雇佣京津巧匠铸铁,29军全军官兵人手一把镔铁大刀,故有大刀军的说法。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第29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坚决表示:“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1月2日,日本军队攻占山海关。10日,宋哲元奉张学良令,率29军由山西阳泉移驻北平以东的三河、宝坻、蓟县、玉田、香河一带驻防训练。第29军部队在宋哲元指挥下,在平东驻地准备抵抗日军入侵,迅速构筑工事,进行战前训练。1933年2月22日,日本关东军调集4个师团,纠合伪满洲国军队总计10万余人,向热河分三路进攻。3月4日,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部逃脱,日军进占热河省会承德城。3月8日,宋哲元奉张学良电令接防长城线喜峰口到宽城附近阵地。随后,宋哲元指挥第29军将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展开血战。第29军以大刀队与日军展开搏斗,经过激战,消灭日军6000余人,获喜峰口大捷而震动全国。1935年,以喜峰口血战为背景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唱遍了全中国。 1936年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6年8月14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对其抗日功绩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
  1935年任平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冀察绥靖公署主任等职。同年冬,日本煽动华北五省“自治”,国民党政府一再退让,同意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宋哲元任委员长。宋哲元迫于压力,曾一度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抑制华北民众抗日运动,而受到国人指责。“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肆侵犯。宋哲元发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他激励所部,奋勇杀敌。但终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二十九军被迫撤退,改编为第一集团军,宋哲元任总司令。1938年春,又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宋哲元长年率军督战,日夜劳瘁,肝病复发,遂于1940年3月辞职离军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到西安蔡家坡休养,途中行至其夫人长淑青的家乡四川绵阳,病情加重,医治无效,1940年4月5日病逝于绵阳。国民政府追升其为一级上将,遗体安葬于绵阳富乐山,并为其立一座高大的“神道碑”。冯玉祥、沈尹默、于右任为墓碑题词。朱德和彭德怀联名挽联:“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勿忧乎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