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上的悬空木橛哪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54:20
文·万洪志 段永强

大黄窑
■ 将新闻进行到底
万仙山位于河南省辉县市沙窑乡。这里峰高涧深,山势险峻,陡起垂落的红岩绝壁如刀削斧剁似铜墙铁壁般垂直矗立。置身万仙山中,不由得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让人赞叹的是在万仙山上有个大黄窑,大黄窑的崖壁上有两排木橛钉在岩缝内,每根木橛间隔1米左右,上下排列,粗细不等,有的如胳膊粗,有的如鸡蛋粗。据当地老人说,这些木橛是上辈人传下的一个谜,谁也不知是用什么办法打上去的。据攀岩专家考证,即使用现代的攀岩工具也不可能在绝壁上打下这么多木橛。因窑龛凹陷,这些木橛淋不着雨,不烂不朽,许多人来这儿拍照,试图解开这个谜,但没有一个完整的说法。有人说,大黄窑木橛之谜近似于悬棺之谜。
——绝壁上的木橛——
绝壁上的木橛在万仙山的大黄窑,大黄窑坐落在万仙山会逃栈村西北方2公里外的悬崖处。这里人迹罕至,驱车直上,行至半途,就不得不徒步前往。当地人说,去大黄窑一定要在村里找向导,向导还要带上一把斧头,以备穿越原始树林时砍劈荆丛开路。据当地人说,大黄窑里的那些木橛说不清有多少年了,不知是哪辈人打进的,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没有传说故事,起因结果无从而知。大黄窑窑坎高70多米,顶端山峰陡峭,落差有数百米之高。在窑坎内,距地面15米处高的石壁缝中钉了两排木橛,共43根,大的有鸡蛋那么粗,长约60多厘米;小的有指头粗,长约10多厘米。看起来十分简单,想起来却高深莫测。
走进大黄窑,仰望悬空的那些木橛,人们最先猜的是这些木橛是做什么用的,是砍柴?可那凹陷的崖壁上不见绿色,寸草难生,着实无柴可砍。窑内稍有动静,忽地就会从岩缝中弹出一群小鸟,那些鸟飞速及快,叫声尖细,看上去比麻雀小。难道那些木橛是用来掏鸟窝的?当地人说,这小鸟叫山燕,肉既不好吃,也不能入药,没有一点捕捉的价值。这些木橛究竟是怎样打进去的,猜的人多了,说法也就越来越多。
——怎么打进去的——
系身下崖打进的?
有人说,一些胆子大的人,从峰顶系着绳子钻进窑内打进木橛,但专业攀岩高手否定了这种说法,绝壁太高,窑坎太深,绳子系下后,荡力的摆幅不够,再怎么用力也不能触及坎内石壁,而且石壁上没有抓手,难度太大,可以说这只是一个假说。
立于地面打进的?
早先,崖底有厚厚的土石垫着,人们可以站在地上随意打进去,后由于水土流失、滑坡、地壳运动原因,造成土石移位,使得木橛的位置提升,形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地质工作者认为,大黄窑下的岩层不是易碎的变质岩,水土流失极为缓慢,即便降低一米也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年代。
冰河时期打进的?
假设在那个时期崖下都是冰层,人们站在冰面上打进去,后来冰层融化显露出了木橛。这种说法更没有道理,冰河期在几十万年前,那时还没有人类,更谈不上人类活动。
垒筑高台打进的?
垒石筑成高台,人站在上面打木橛。经过现场勘察,要垒成10多米高的石台,周围石料远远不够,要从两侧取石,难度更大,而且窑坎下的地面坡度太大,要垒那么高的石台,很难垒砌牢固的地基。这一说法中的做法不合乎逻辑,无任何意义。
树木枯死形成的?
木橛是岩缝中长出的树木,枯死后留下的树干。听起来有些道理。从现场看,凡生长过草木的崖壁都是一片灰黑色,那是山水长期渗漏浸润留下的印记,草木就是靠那些水分补给营养。但大黄窑内崖壁是黄色的,且窑内雨雪霜淋打不到,岩石内的水渗不到,岩石一直保持着那种浅黄本色。大黄窑倾斜凹陷的坎内,没有水分的滋养草木生长的痕迹,而且在山里但凡是在崖壁上长的树,都没有树干,枝蔓盘结成团,贴着石壁长。那些木橛都是直直地插在岩缝中的。
是汉寨士兵钉在上面的?
辉县市林业局原副局长刘兴国从事林业工作30余年,走遍了辉县的大小山岭,多次到辉县市境内的八大古山寨(汉寨、蔺相如寨、罗姐寨、铁打寨、齐王寨、兵部寨、刘秀寨、李虎寨)遗址考察,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刘兴国认为,大黄窑的木橛与汉寨有关。汉寨位于大黄窑下方,高度相差百米,沿小路走用不了一个小时。他推想:汉寨修的那么坚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寨主专设的前沿阵地,也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力。寨主和大部分士兵并不在寨里住,因为汉寨上无泉水,而大黄窑里有两股泉水,可供饮用。平时,寨主和大部分士兵都住在大黄窑里。那些木橛是汉寨士兵钉在上面,悬挂旌旗、灯笼,用于信号联络。至于怎么打进那些木橛,刘兴国说,汉寨内士兵众多,他们取来木材,搭成10多米高的木架,众人合力把木橛钉在岩缝中,这个并不难。
但这只是一个故事,是一种推测和演绎,没有充足的证据和令人信服的理由。
——做什么用的——
木橛是如何打进的?有了这么多的猜测和假想,那么这些木橛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自古流传下来的说法,又是众说纷纭。
风水说
大黄窑下方是一条坡度很陡的石沟,经长年雨水冲涮,岩石裸露,岩层结构十分醒目,一条条、一缕缕成棱状上下连接,这本是地质演变的自然现象。过去人们无法解释,风水先生把这里当作一处龙脉,诱惑有钱人家占用。龙脉只能有一家占有,占不到的人家,心生妒意,会用多种手段破坏。可能是为了占用或破坏这一处龙脉,不惜动用人力、物力在崖上钉木橛,以破坏风水。
祭祀说
大黄窑的岩层属含泥量较高的碳酸岩,石质硬度较低,表面颜色发黄,两排木橛之间不足1.5米,夹着一条纵型岩石,表面颜色略深,在形状上,上宽下窄,最高处岩块凸出,像石刻的浮雕,轮廓极像一条龙,龙口上方有水滴飘落。有人据此推断,是古人崇拜龙,打下木橛,挂装饰品,是一种祭祀形式。
大黄窑位于万仙山大峡谷的北侧,遥遥相对的南侧,间隔着100多米深,2000多米宽的峡谷,在对峙的红岩绝壁边沿,有一座寺庙,庙门正对着大黄窑,有人猜测,当初建寺庙就是看中这个风水,利用这个风水,并在窑坎内打下木橛,挂上红绿彩绸,给大黄窑披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前来拜佛的香客在庙内焚香后,还要远远的对着大黄窑膜拜。
采药说
大黄窑内虽然不长草木,但在石洞中许多小小的岩缝,这就为一些小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除山燕之外,还有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形状似蝙蝠,四肢之间有蹼相连,脚趾尖细,在岩石上可以随意攀爬,还能滑翔飞行,当地人叫它五灵脂。这种小动物以柏叶、柏壳、黄栌树皮为食,排出的粪便比麦粒略大,是偏方中的一味药。五灵脂有一个特殊的习性,每次排完粪便之后,都要到一个固定的地方擦一下尾部的分泌物,很多五灵脂在一个地方擦很多年后,这些分泌物就会积累的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形成一些外形似胡萝卜状的头角,颜色玉白,质地坚硬,必须用铁锤才能敲下来。这种分泌物是退热的良药,无色无味,入水即刻溶化,高烧不退的幼儿只要服用一点点便会立即退烧,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当地人把它叫作救命药,价比黄金。五灵脂选择住的地方都是在最险要处,既避风雨又安全,大黄窑正好适合,窑内上方就有了这种灵丹妙药,所以才引来人打橛攀爬采取。
竞技说
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依靠从大山中收获来谋生,身手敏捷的后生凭几根木橛,几枚铜钱,塞在岩缝内,便可以上下自如。因此不少人猜测这是古代攀岩高手们留下的证物,以显示自己的攀岩能力。在大黄窑内,或许他们不为得到什么物品,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不过是一种展示,故意打下这些木橛,留给后人许多遐想。这里还有些佐证,1996年,全国攀岩锦标赛曾在万仙山举行,每年都会有众多的攀岩爱好者慕名而来,一展身手。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古人借助最简单的工具能攀爬最险要的绝壁,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相比较来说,采药这一说法更有一些道理。
■编者的话
仰望那些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的木橛,您又是怎么想的呢?走进万仙山,揣摸古人的遗存,其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何况经过了艰辛跋涉,您又有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应该是乐在其中。一定不能带走一丝一毫的遗憾。
大自然的恩惠是无处不在的,在大黄窑,您还可以欣赏到动物世界里的镜头。窑内地面上,还生活着一种小东西,它叫蚁狮。蚁狮是一种地道中药,晒干研成粉,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病。蚁狮长大成虫后会长出翅膀,变成螵蛉,模样和蜻蜓相似,以杂草里的害虫为食。
大黄窑的纵深超过20米,南北宽约120米,夏不落雨;2400多平米的地方内,冬不飘雪,背风朝阳,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避风港湾。山下村民牧放牛羊,一般都在窑内过夜,窑内可容纳1000多只山羊避风避雨避霜雪,窑内泉水,从未枯竭,水质甘甜,是一处极好的栖身场所。
近几年,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村民们不再种植庄稼,不再饲养牛羊。大黄窑闲置了多年,日久天长,窑内地面积淀了厚厚的灰尘,这些尘土又成了蚁狮的繁殖地,一个个漏斗状的小坑里,都藏着一只蚁狮,蚂蚁和小昆虫一旦掉进坑内,蚁狮就会爬出来与其撕咬搏斗,蚁狮比蚂蚁粗壮,打斗起来像狮子一样凶猛。带着照相机或DV,将打斗的场景拍摄记录下来,十分有趣。
大黄窑的确是一块神秘之地,思考仍在继续,问号接连弹出。那些木橛到底是怎样打进去的?后又作何用呢?木橛之谜仍在继续探究……
■ 相关链接
八百里太行山似一道巍巍石墙,纵贯华北大地。雄浑壮美的太行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这一段叫做南太行。在南太行腹地有一片沟壑纵横、植被茂密,深邃清幽的山地,叫万仙山。远眺群峰山峦,犹如万仙朝元,故得雅号“万仙山”。
万仙山里有个大黄窑,在窑坎内,距地面15米处高的石壁缝中钉了两排木橛,共43根,大的有鸡蛋那么粗,长约60多厘米;小的有指头粗,长约10多厘米。看起来十分简单,想起来却高深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