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专题:泪如雨下,多少大学生“花季凋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44:29
  http://law.wx216.com/fydc/119779.html 根据上述的数据可以推知全国大学生自杀现象已十分普遍,由于高校通常对大学生自杀的消息进行封锁,因而大学生实际自杀的人数要远远高于新闻报道的数字。因此大学生自杀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大学生自杀的元凶究竟是谁?

   元凶之一:社会的急剧变化引起大学生的不安全感和焦虑

   1.社会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引起安全感的丧失。

   改革以来社会结构转型的最大特点,就是使中国从农业社会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社会结构转型加快,在转型过程中原有社会价值观念的损毁严重,人们的世界观与生产方式改变剧烈,造成社会失范程度严重,由社会失范所导致的社会冲突也就严重。

   社会学家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越稳定,承担的角色职能越单一并有着协调的角色关系,那么,自杀率就越低;反之,人们的社会地位变化越快(不管是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承担的角色越复杂且经常冲突,则自杀率会升高。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矛盾、新的思想、新的社会问题触及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对外开放使得东西方各种文化涌现在我们面前,对新事物、新思想极为敏感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同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学生们看到别人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而自己一无所有,加上当前社会上奢侈糜化,攀比之风盛行,造成人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同时又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而他们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找不到释放的途径,长期积累,极有可能引起心理的严重失衡。另外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学生的自我调适的时间太少,闲暇时间不能很好地调节,造成空虚无聊感,容易使学生失去明确的目标,造成自身定位不准,从而引起失望和无助感,从而造成自杀的现象。

   2. 家庭经济困扰引起压力的攀升
     根据初步的估计,供养一个大学生,学费加上生活费等开支,平均每年支出为1万2000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确实难以承受。许多学生家长不得不去借债让孩子读书。不少学生体谅家长的辛苦,在求学同时,四处打工赚钱,以求自立,但四处奔波的同时,往往以牺牲学习为代价,造成成绩的滑坡,引发更大的心理压力。
    3. 就业形势严峻造成焦虑的增强

    从1999年开始的连续三年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口增长很快,旨在拉动内需的扩招虽起到了延缓高中学生的就业困境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大,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这种客观环境对大学生形成的压力有增无减。


   元凶之二:心理疾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大学生具有青年期的心理特征和青年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期个体所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可归结为两点,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在青年期,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学习、工作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实现人格的良好发展。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青年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中间世界,所以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又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能否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也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

    根据有关调查,在35例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状况与将来的角色协调起来。

    同时,当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而更易于形成自杀机制。在案例中,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导致其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

    在调查的35例个案中,有28例自杀者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有的甚至是处在极度抑郁状态之下,说明自杀与抑郁有很大的关联,抑郁症状可以作为评定自杀危险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引起大学生抑郁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悲观焦虑,没有自信心。 

    悲观表现为个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信念,常常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和对待人生。因此,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时,悲观者便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心,走上厌世轻生的道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青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之一。大学生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力图塑造完美的自我,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显然是存在差距的。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差距,遇到一点挫折、失败,便认为自己“无能”,是个失败者,那么就会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状态之中。例如有的大学生因一次考试失误而认为自己智力低,将来在学业上会一事无成;有的大学生因一次失恋而认为自我形象丑陋或有缺陷,异性会对自己产生厌恶等等。以悲观来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等于是在原有的失败感中增添新的失败感,这必定会导致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很容易对人生失去信心以至产生绝望,走上自杀的道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Beck对自杀未遂者的研究表明,自杀者在一般期望量表上的失望分数很高。他认为失望与自杀意图的联系比抑郁更紧密,他同意自杀者是抑郁的,但更重要的是自杀者的期望是消极的。他们常常歪曲了其本身的体验,只预期最暗淡、最悲观的后果。这种悲观的态度往往带来失望感,最后发展成绝望。

    2.自卑 

    自卑是因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表现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认为自己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一般说来,个体或多或少有过这种消极情绪,但只要经过努力,重新评价自我,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就能减轻和消除自卑感。如果长时间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就容易失去平衡。这种人在外界刺激的诱发下极易导致自杀。

    3.完美主义 

    许多抑郁患者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对学习和工作的期望过高,他们中间不乏有理想、有抱负者,但由于失败而引起心理失衡,从而闷闷不乐,在不懂得自我调节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抑郁。

   大学生自杀的防范对策

   由于大学生自杀的因素交织着社会、心理及生物等诸多因素,因而其预防相当重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相当必要。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今,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经济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加快,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对大学生接触各种思想、价值观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因而使得精华与糟泊同在,先进也落后并存。

    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鉴别和吸收,整合到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当中。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树立正确的思想,那么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就容易失去平衡,价值观就可能出现混乱,心理障碍也会增多,自杀率上升的趋势就难以避免。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丰富大学生课余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风气;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二)加强择业就业教育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由于扩招的影响,使得市场人才供大于求。由于传统观念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得到高薪的回报。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会使得大学生们处于急剧的冲突和焦虑之中,造成心理失衡。因而进行就业择业的指导与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降低大学生们的职业期望,使大学生们正确面对生活,正确对待社会,挑战自我,努力创业,帮助他们确定人生的发展方向,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三)建立建全防范机制

    高等学校要尽一切力量对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进行预防和干预,为他们的生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1. 建立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人群和自杀高危人群心理。

    心理咨询可以持续、稳定地帮助大学生摆脱各种心理困挠,消除各种心理障碍,防止大学生用偏激极端的行为(如自杀)对待自己或他人。有条件的院校,可建立有专职心理医生坐诊的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昼夜派专人值班,并利用校园网建立心灵绿色通道。同时学校还要组织思政教师队伍、学生处、保卫处、辅导员、寝室长等学生干部担负起心灵卫士的责任,时刻关注自己身边的同学或学生。

    要从入学的大一新生开始,开展心理调查,建立他们个人的心理及健康档案,要及时存档,严格保密,时刻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人群和高危自杀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并保持经常性的关系和帮助。
     2.启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意识

   (1)在大学生中宣传普及各种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大学的心理卫生意识,是防止大学生自杀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实例分析和讨论;定开展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利用校园网开辟大学心理健康网页;带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时间组织有心理卫生知识的文艺汇演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等;帮助他了解和掌握一些青年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如合理的渲泻、代偿移情、升华等,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2)普及有关大学生自杀前的各种表现特征,及时发现和处理。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大多数自杀者自杀前患有有明显的抑郁症。医学专家在伦敦抑郁症讨论会上指出,到2020年,世界范围内的抑郁症很可能成为除心脏病外最大一种疾病。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症状:

    ① 情绪低落
    ② 快乐明显减少
    ③ 食欲明显下降,体重至少减轻5%
    ④ 睡眠障碍
    ⑤ 易激惹或情绪郁闷
    ⑥ 精力不佳,每天疲惫不堪
    ⑦ 无价值感,缺乏信心,有罪感
    ⑧ 注意力难以集中
    ⑨ 常想到死或自杀


    以上第一点和第二点两者至少居其一,第三点至第九点至少有四种以上症状才能诊断为抑郁症。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它尤如生理上得到感冒一样,是一种精神感冒,人们大可不必因此而歧视患者。抑郁症患者与其他精神病患者不同,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处于清醒状态,基本上没有攻击行为,不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由于抑郁症患者内分泌系统紊乱,会引发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常常早醒,早晨起来很早,处于一种难以自控的焦虑状态,四处游走,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没有快乐感,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患者不喜交际,常常沉溺于自我思维当中。

     患者思维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常常自主思维,难以自拔;严重的患者,脸部肌肉僵硬,生理反应缓慢。抑郁症与神经衰弱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但区分的症状却十分明显:抑郁症通常上午严重,下午到晚上症状有所缓解;而神经衰弱则是上午症状很轻,而下午晚上症状加重。中度和重度抑郁症患者并不是通过开导和心理咨询就可以化解,必须通过药物进行控制,通常需要服药半年以上,才能恢复常态,其后才可逐渐减量,以防复发。抑郁症患者的恢复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之下,进行服药,需要忌酒,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多参加运动和交际,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由于抑郁症患者处于非常痛苦之中,他们需要向人倾诉,同学和教师应该多关心他们,并注意观察其恢复状况,防患于未然。

    上述有关知识要在老师和学生们进行有效的普及,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应对。根据有关资料发现,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对症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由于抑郁症患者其生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其大脑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分泌的变化,导致了患者情绪的低落,运用药物可以提高患者体内的这些激素水平。这些治疗需要到心理咨询中心或精神疾病医院由专家有针对性的进行。


    患有抑郁症的自杀者在自杀前常常会释放出各种信号,其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对于这些信号的识别,及时获得心理咨询机构的指导与帮助可以防患于未然,减少自杀现象的发生。

    总之,加强对大学生自杀的防范与干预,关注生命,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减少悲剧的发生,是各个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